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曾祖父

我的曾祖父

作者笔名:能舍

 

        我出生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古镇——蟠龙镇,古镇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在我的脑海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的曾祖父——侯传华,又名侯才华,排行第四,邻里街坊都称侯老四,因为上海话中“四”和“师”的发音极其接近,所以以前听坊间这般称呼,一直以为他曾经当过老师,后来听父亲说并不是,但绝对是个知识分子,文学修养不一般。究其原因,我想和曾祖父的父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曾祖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侯德震,又名侯景星,是蟠龙第一所近代学校——蟠龙小学的创始校长,曾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秀才之一。对于这位太爷爷,我知道的不多,仅有的讯息是娶蟠龙西街李氏为妻,1923年夏天因为感染痢疾而亡,时年五十九岁。去世后,乡绅因其办学有功,特向青浦县县长申请抚恤金,听曾祖父说起过,记得是银元120元,这样的待遇在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曾祖父回忆说那时一块银元可买一头牛,120块银元可是一笔巨款啊,口气中满是自豪。现在想来民国那个时候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是由内而外的,所以为什么说现代中国没有大家,大家都出自清末民初,可见知识分子的地位被尊重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话题有点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说我的曾祖父。

         我和曾祖父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去除不懂事的四五年,真正有些回忆的也就八九年,记忆有些破碎,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遗忘可能更多,所以必须记录下来,让自己在将来还能回忆,并给我的后代一个故事,或者给研究蟠龙志的史学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要说他在我心目中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整天都乐呵呵的,经常坐在藤椅里,晒着太阳,当有人走近,他会用手放在前额,遮挡住阳光,看看来人究竟是谁?问起我的表妹,还记得曾祖父吗?她会比划一个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远处的动作,就是这样。问他为什么一直这么快乐?他说:“要长寿,不吃补品,就是笑。”泡着滚烫的热茶,用嘴吹开茶叶,小口小口的呡着茶水,慢慢咽下去,哪怕是三伏酷暑也是热茶,他说凉水不入肚。这样的喝茶习惯,让我想到了刘若英的先生让她随身背着保暖杯,坚持喝热茶是一个道理,看来这种养生方法是古已有之。曾祖父高寿85岁西去,在80年代的农村算是不多见的,这和他的乐观与喝热茶这个习惯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秀才的儿子,乡村里的知识分子,曾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每年的春联必由他老人家来写,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写最多的那幅对联是"爆竹一声除旧,千家万户更新"。在除夕那天,拿出红纸,对半撕开,研墨开写,那字写得是苍劲有力。然后在除夕守岁到十二点时,在门上贴出。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去世,以至于他去世后的这一年,我们都没有换对联,心里觉得空空的,就是少了点什么。他也喜欢看书读报,八十多岁不用眼镜,其实他只有一只眼睛能看东西。他曾经告诉过我,在他年轻的时候,某一天在划火柴点着时的一刹那,他什么都看不到了,幸亏镇上有一位沈医生,医术高超,保住了他的一只眼睛,这改变了曾祖父的人生,让他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民俗谚语养生之道也是他的出彩之处,无论是逢节气或遇到什么天气,他都会来上几句。小年夜祭灶神,他会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冬至了,他会说:“干冬至,湿年夜;湿冬至,干年夜”;天气冷,看我衣服穿的少,他会诙谐幽默地说:“只有着凉,没有着热”;当他自己的衣服不多时,他又会说:“常带三分饥和寒”,证明自己冷一点或饿一点是没关系的;在自己的房门上贴张红字条:“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活脱脱一个老小孩的形象;“勤有功,戏无益”、“学吃亏,戒便宜”这些也都出现在房门上。据父亲回忆,在老房子天井围墙上面用毛笔字端正写着“健康是劳动之本”七个大字,虽算不上家训,但也是从小就刻在我们的心里。

        和蔼可亲的曾祖父,对小辈的爱是全心全意的。尽管小时候,我不喜零食,他还是会打开折叠的方方正正的塑料纸包,这是他的钱包,拿出一角两角纸币,让我去买些吃的。记忆最深刻的是,村上的孩子夏天都会用罗汉竹做竹炮筒,然后采一种树上叫"噼啪子"的果实当弹药,相互之间玩打仗游戏。因为那树很高,爬上去很危险,我父母也不希望和那些孩子们玩这种游戏,况且我家竹园里也没有罗汉竹,所以从不给我做过竹炮筒。小孩子嘛,尤其是男孩子都喜欢成为战士,但没有枪,不可能加入到队伍中去,我只能痴痴的看着小伙伴们冲来杀去。曾祖父看出我的心事,有一天,他送给我了一支竹炮,现在还记得,那是一支泛着黄色光芒,通体光滑的竹炮,精致极了,我爱不释手的抚摸着。曾祖父摸着我的头说:"去玩吧!"顿时,我像脱缰的马儿,冲出家门,加入到伙伴们的队伍中去了……后来,我才知道,曾祖父把他一支心爱的毛笔笔身给我做了这个玩具。

        在我父亲的回忆中,最难忘的是他小时候,曾祖父每年都给他做兔子灯,所以我父亲自小就和曾祖父睡一个房间,感情特别深,直至成人。曾祖父对孩子的爱是博大的,不光是他的孙子和重孙。父亲回忆,在我家的灶台上永远有一个纸包,里面是蜡梅花和天竹子,利用灶台的热量把它们烘干,当有周边邻居家的孩童咳嗽,他会送上这两味土方,治疗的效果是极好的。

        母亲作为孙媳妇,和太公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小矛盾,但更多的是相互体谅和帮助。要做饭的时候,曾祖父会喊一嗓子:“妹妹上灶,我烧火”,因为那时候都是用柴火和灶头做饭,一个人又要添柴,又要炒菜,会很辛苦,两个人搭配轻松不少。曾祖父去世前的三天,他没有起床,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母亲以为他只是不舒服,端茶送水到床前,他也是乐呵呵的说:“妹妹,又要麻烦你了。”在当地,长辈称呼女性小辈最亲切的称谓就是“妹妹”。我不迷信,但相信一点佛家的轮回和灵魂,曾祖父去世后,按风俗会火化一些他的生活用品给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使用,但有一些忘记火化了。在头七里,曾祖父就托梦给我母亲说了这个事,母亲回想确实遗漏了,所以在五七时,又补烧给他,再往后就没有托梦过来。托梦,也是托给最信任的亲人。

        表妹出生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曾祖父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别开心,因为我爸和我大娘娘的孩子都是男孩,家族里诞生了女孩子,就是喜讯。曾祖父说:“这个孩子生在腊月,蜡梅也在腊月盛开,蜡梅是不畏严寒,冰清玉洁,花香怡人,名字就叫蜡梅吧。”后来我们告诉他,名字已经取好了,他只好说:“要不,小名叫蜡梅也行啊。”听得出来,老人家心里还是挺失落的。妹子,这个故事我从没告诉过你,现在说出来,也让我轻松好多。

        曾祖父一生的艰苦岁月从他少年时就已开始,尽管侯氏家族一支从诸翟迁来时,还有很大的祠堂,但随着岁月流逝,太爷爷成为清末最后一代秀才之后,光景已经越来越差。曾祖父13、4岁的时候就去嘉兴的南货店学生意,回来后借了个门面开南货店,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小生意人也很难过下去。自小还练过武术的曾祖父也曾加入过地方武装,类似团练的组织。年轻时候,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或者是为了生存下来迫不得已,在感情上我是不认为他当时是有意为之的。解放后,这段经历作为反革命批斗过,但终究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没有被迫害的很严重。那段残酷无情的时代就是这么荒谬和冷酷,曾祖父为了避免更多的迫害,忍痛将祖父收集的很多民国时代的邮票,好几册都焚毁了,以防被造反派抄家时发现,作为反革命的证据,现在想来,那是多可笑的事情,如果那些邮票留存到现在,那价值是巨大的,所以文化这个东西一旦被毁灭,就很难恢复。

        先祖侯峒曾作为抗清义士,名载史册,他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嘉定城坚持抵抗,力阻清兵入侵,最终孤木难支,城破人亡,除了若干女眷和幼子外,满门殉国。侯峒曾虽死还被割下头颅示众,有义士冒死盗回他的尸体,偷偷安葬。历史就是这么嘲弄人,康熙坐稳天下后,为了鼓励爱国的社会风气,又重重的表扬了侯峒曾的爱国义举,将他的尸体埋葬回诸翟的侯家坟山,由于头颅已经找不到,所以用黄金铸了一颗安在身上。由于这个传闻,又引发了盗墓,到解放后,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了。后来,当地警察来找曾祖父和他的三哥商量如何处理这些废墟,曾祖父就将坟前刻有墓志铭的大石碑背回了蟠龙,后来也不知所踪,有关金头颅的传说,也时常听曾祖父说起,不过好像又改成被埋在蟠龙的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希望在蟠龙新天地建设时,这些墓碑也好,金头颅也好,都能重见天日。

        以我现在回想曾祖父的人生最后几年,从佛家的理论来看,他是有福的,是圆满的。最后三天,没有起床,他自觉已是油尽灯枯,托人带信给他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祖父,要他赶紧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当时祖父在市总工会上班,交通不便,一周有车回来一次。他说要到周六才能回来,但曾祖父最终没有等到儿子回来,在周六凌晨溘然而逝,是圆满中的一丝遗憾,我想如果祖父能早一点回来,或许他会走的更早一些,为此他已经燃尽了人生的最后一滴油。但是,这样的无疾而终,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难道不就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回报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屋
茅盾《我的父亲》
一份家中折子的故事
86年,四川村民的祖父去世后,他想将其埋葬,结果竟然挖出亮闪闪的元宝
老屋衣马
湖南散文·邵东专刊(世情百态2)许杰:风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