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伤寒论】


张仲景为东汉著名医学家。著伤寒杂病论。为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后汉书,无其传略,说明张仲景非豪门旺族。

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

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底板,

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不可以,仅读后贤书而不读仲景书又不可以,二者兼备,临证方可有济。

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仲景书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仲景一生学问,既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示六经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本是虚位,二气流行,方见真机。

仲景方能疗大病,救急痛,愈痼疾。

一部伤寒医天下。

于无字处读伤寒。

伤寒论,辨证论治揭示了由阳入阴的理论体系。

伤寒全书最吃紧.最着眼处,却是个寒处。识得于此,头脑一清,耳目一新,因张仲景当时所治病证,多因寒起,证则寒象居多,方药则以除寒为主。全书从寒字着眼,寒字着手,方药则以解寒为法。如寒而后热者,系病之发衰.. 如先热而后寒者,为病之变化。故学习. 钻研仲景之书,胸中当时时存有寒字,当牢固掌握寒之正证. 变证,始为学习伤寒杂病论之一大法门。

  临证时,当注意寒热二字,掌握寒与热出现的早晚不同,转化关系。若临证所见高热者,未必皆为险症。若高热之时,不应寒而恶寒者,倒须警惕。故寒后化热者尚属一般,热甚而有寒意者亟须深思。

  伤寒全书中,除寒字而外,尚须精研汗字。汗血同源,甚为宝贵,岂可轻易丢弃。应汗不汗病不瘥,发汗之多少亦须商,汗之适时要讲究,过汗坏病医之过。故临证之所见,有汗出少而不足祛邪者,有汗出多而邪亦不去者,有非汗出不足愈病者,有非汗出而病方退者。惟药使汗出,决无大汗出之理。大出之汗,如战汗者,乃正邪相争以决存亡而大汗出.. 如阳亡者,正气见脱而汗不止也。祛邪取汗,当予调和营卫之法,充分利用机体抗病之力,使周身上下,漐漐汗出,以手抚之似有汗出为佳。如使汗出如水流漓,正亦有损也。

仲景全书,除六经本证外,均为变证.. 除六经本证治法外,均为变法。掌握其法度,自可触类旁通而应变也。

伤寒之治,要旨在于病情由内向外者病退,为顺.. 由外向内者病进,为逆

临证所见痦寐之变,非惟仅由阴阳之偏胜偏衰所致者,亦可因邪阻隔而使阴阳不交者,如痰.瘀之类均是,邪去则阴阳自交,痦寐复常矣。 

认为仲景经方1两约为今15.6克

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仲景之秘,唯叶天士能通变之。

只学伤寒容易侧重温补,单学温病容易涉于清淡。

自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有案可查的方剂不下数万个,其中现在仍被人们采用而确有疗效的亦不下千万。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医瑰宝。有疗效就有科学。

精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感到其中精华之义,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用之得当,效若桴鼓。

专用经方. 古方治病,时起沉疴,随益笃信仲景。

仲景治杂病之旨,意其在调以甘药四字。

伤寒虽着重在辨六经,杂病虽着重在辨血. 水. 痰. 食. 虫,但具体运用时两者必须结合。不管病证怎样复杂,只要能掌握伤寒杂病的辨证方法,并博采众家. 各科辨证之法相与比较,相互参证,就能对每一病证的发病机制及鉴别有较全面的了解,立方遣药,就不致于茫无头绪。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参阅诸家诠注批阅,反不如钻研原著之会心。当专重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而痊大症。

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觉到偏执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面,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究竟是侧重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纵横
《素问·热论》与张仲景《伤寒论》的比较联系
《伤寒论》精髓“汗、吐、下”三法,“六经”乃指全身六个部位言
为什么要学仲景伤寒
《古今名医方论》刻方论小序
如何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