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主编了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丰功伟绩,主要在于主编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既是学习、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史书,更是封建帝王将相安邦治国、借鉴历史经验的必读文献。《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和历史作用,在我国浩如烟诲的典籍里居十分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这位籍贯山西夏县,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光山县的历史伟人,没有王安石过目不忘的才情,更缺乏苏东坡潇洒豪放的灵气。浑身沾有泥土气息的司马光,看上去像老实本分的“山野村夫”。他的博学,他的成就,全靠自己刻苦攻读和加倍的努力。他的父亲司马衷是宋朝的中低级文官,严格要求儿子读书求知做老实人。年幼的司马光曾经说过谎话,恰好父亲听到了,将儿子大骂一通。从此,司马光发誓终身不说假话,老老实实做人。

司马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0岁那年,他少年得志考中了进士甲科,从而走上仕宦之途。华州(今陕西华县)、苏州(今江苏苏州)留下了他当判官的纪录。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司马光辞职回老家夏县服丧。四年之后,25岁的司马光再登仕途,先在河南做父母官,不久就调到京城开封,担任中央机构中的大理寺卿、馆阁校职、同知太常札院等官职。这些官职,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司马光来讲,却是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可惜为时不长,司马光又一次被调到地方,在邱州(今山东东平)、并州(今山西太原)等地当官。直到嘉佑二年(1061年),38岁的司马光终于第二次晋京,提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在担任监察朝政得失的谏官期间,司马光已经走进中年,走向成熟。他纵论古今,指点江山,反对因循守旧,呼吁改革更新,振兴宋朝。他公开揭露“朝廷纪纲,犹有亏间里穷民,犹有怨叹”。他主张改革任人用人体制,赏罚严明,人尽其才。他提倡改变社会风气杜绝不正之风。他疾呼“务实”,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多办实事。在他看来,“实之不存,虽文之盛美,无益也”,政绩、强国、富民,不是作表面文章,粉饰太平,而是要靠脚踏实地地真干、实干。倘若“文具而实亡”,是要祸国殃民害死人的。他反对在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时,朝廷还在那里讲排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大造楼堂馆。他倡导俭约,带头将酒钱充作公用钱。他亲自视察黄河,提出治理方案。他调查研究,了解到农民不敢发家致富,是由于乡户衙前负担太重,大胆提出改差役为募役这一役法史上的重大改革。

司马光的所作所为,得到朝野的热烈拥护,使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年轻有为的宋神宗上台后,将司马光与王安石安排为翰林学士,常在皇帝左右,以便顾问。宋神宗甚至想让司马光出任宰相,主持改革朝政。遗憾的是,能言善辩,激进好胜的王安石更能打动宋神宗的心,宋神宗终于选择了王安石,从此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上意见分歧,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忿然离开京城到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一年之后又到了西京(今河南洛阳),不担任任何实际职务,闭口不谈政治时事,专门编写《资治通鉴》。

读者会问:为什么原来主张革新的司马光,竟然与王安石分道扬镳,反对变法。大体说来,司马光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方法和新法条令。一是用人不当。王安石一面排斥老臣、重臣,一面急于越级提拔被司马光斥之为“奸邪小人”的吕惠卿等,引起了混乱。二是不够稳重。王安石在一两年内,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新法,闹得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司马光反对这种激进做法,劝告王安石要稳重、谨慎。三是坚决反对用青苗法代替常平仓,要求对青苗法进行全国性地讨论和辩论;反对在改差役为募役中加重民众负担;反对控制农民的保甲法;反对官方控制商业贸易的市易法。从这里可以看到,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意见分歧,司马光有不少正确、合理、符合国情的一面,也有如反对募役法这样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一面。王安石与司马光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同舟共济,取长补短。可惜达两位昔日的挚友互不相让,由志同道合发展为相互为仇,造成了历史上的一幕悲剧。

由于王安石变法本身的弊端,执行新法的困难及走样,变法派内部的勾心斗角,到熙宁九年(1076年),变法困难重重,一些新法名存实亡,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虽然继续推行新法,但已无回天之力,他想重新启用司马光。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死后,形势急转直下。司马光到京城为神宗皇帝吊丧。一到开封,司马光受到数千人的围观欢迎,许多人爬到房上、树上,瓦片踩碎,树枝折断,不少人公开喊出了司马光当宰相,场面热烈异常。司马光不愿抛头露面惹人注目,奔丧完毕,立即悄悄回到洛阳。垂帘听政的高太后赶紧派人到洛阳接回司马光,共商时政。五月,司马光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即副宰相),实际上主持朝政。元佑元年(1086年)闰二月,司马光升任宰相。67岁的司马光已是落日黄昏,病魔缠身。他身体消瘦,眼睛近视,齿发脱落,行动困难。然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司马光置生死于度外,“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抱病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坚持上朝。九月一日,司马光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在梦噬“天下事”中与世长辞。

司马光逝世后,“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家家都抢买司马光的遗像,“故宫必祝”其灵魂安息,画像者由此而“致富”。灵车向夏县缓行,数万人哭着为之送行哀悼。

在主持朝政的最后岁月,司马光废除他认为是“病民伤国”的残存新法,史称元祜更化。元祜更化时期所废除的保甲、市易、育苗等法,决不是什么倒退或复辟。保甲法立法之初,就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镇压农民起义。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既难以抑制私人高利贷,又破坏了“谷贱不伤农,谷贵不伤民”的常平仓,无益于农民和农业生产。市易法以官方控制商品交易和流通,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废除免役法,是司马光的失策。以募役代替差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司马光看到了这一趋向,却夸大了募役法的弊端,听不进苏东坡等人的忠告,不屈“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至理名言,将免役法废除了。司马光想尽力挽救宋朝腐朽的江山,但他只不过把王安石变法也没能修补的破河烂庙又摆了几摇,在他身后不到30年,女真人入主中原,宋朝偏安江南于一隅。尽管司马光对于挽救宋朝的危机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反而适得其反,他的政治影响也只限于北宋一代,但是,在他闲居洛阳“独乐园”的十五年中,他却做了一件让自己留芳百世的大事,这就是编纂《资治通鉴》。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爱记叙自己的历史,这种记叙很早就是那样地精确而优美给后代子孙留下永久的纪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使这种记叙更加系统与科学,并且有所创新,使它成为后人作史的范本,书中的内容,许多部分为后人留下了解前人历史的惟一线索,使许多古籍免于失传;他在书中把中国人奉为圣明的儒家思想更加明白、生动地展示给后人;他的客观记叙使《通鉴》真的成为一座能照出前因后果的明镜而发人深省。

司马光死后,宋哲宗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光
无一事不可对人言的司马光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九)-熙丰变法(2)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到底是谁错了呢?
司马光与王安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