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文/ 大圣

书接上回(司马光:小时候砸缸,长大了砸王安石)。

公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xū)即位,史称宋神宗。

年轻的神宗皇帝对王安石仰慕已久,很早就读过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其治国理政的想法和锐意变法的精神十分赞赏,登基后,立刻对王安石委以重任,先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又调回京城,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讲,这期间,宋神宗与王安石就变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达成了共识。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主政刚满两年的宋神宗对领导班子做出重大调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全面负责变法事宜。

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改变宋朝积弱积贫面貌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随着变法大幕的徐徐拉开,司马光与王安石这对好朋友的亲密关系也走到了尽头,两人因政见不合,矛盾日益凸显,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

  

起初,司马光并没有明确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为他深知大宋朝面临的种种问题,表面的繁华盛世,岁月静好,难掩背后的千疮百孔,危机四伏。

别的不说,就说财政状况吧,满朝文武及有识之士心里都清楚,这几年国库空虚,朝廷已经没钱了,宋神宗即位后,收到的财政报告上赫然写着八个大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想当年,我大宋朝经济何等繁荣,商业何等兴盛,网上甚至流传一种说法,说宋朝鼎盛时期GDP占全世界的60%到80%,咋说没钱就没钱了?

首先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日益严重。

宋朝机构臃肿,是历史上文官数量最多的朝代,大批官员身居高位并没有具体工作,却享受着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

此外,宋朝军队数量庞大,总数超过180万,人数在历史上仅次于明朝,虽然战斗力不堪一击,但军费开支巨大;

以上两类人群不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国家却要耗费巨资维持其运转,直接导致大宋财力枯竭,捉襟见肘。

再加上朝廷每年对外邦诸国厚赏滥赐,各级官员生活腐化堕落成风,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每有营造贸买,其所费财物十倍于前,而所收功利曾不一二。”

国家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虽然宋朝经济相对繁荣,但朝廷经费依旧入不敷出。

早在宋仁宗时期,司马光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曾上书朝廷,明确指出:“国家异日之患不在于他,在于财力屈竭而已矣。”

为此,司马光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包括节约开支,停止滥赐;反对奢靡,提倡朴素;鼓励工商,藏富于民;严惩贪污腐败等等。

对朝廷上下的奢靡之风,司马光历来反感,并坚决抵制,他在任谏官期间,曾反对宰执无故迁官,反对皇帝上元游幸,反对朝廷增修宫观,反对宫中宴饮过多,动不动就上书给领导提意见。

司马光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他平素为人温良谦恭,品行端正,一生没有纳妾,也从无绯闻,日常生活十分简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对皇帝赏赐的钱物,要么拒绝领受,要么上缴充公,堪称廉政标兵,道德楷模,后世曾一度将其与孔子、孟子并列,奉为“儒家三圣”,足见司马光的人品与操守。

从仁宗到英宗再到神宗,司马光一直主张以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认为现行制度没有错,错在用人不当,只要着力提高官员素质,加强队伍管理就可以了,“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房子漏雨了,找个手艺好的工匠,维修一下就是了,没必要大动干戈瞎折腾。

司马光的观点在一些人眼里或许更为务实,但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看来,太保守了,根本无济于事,改革就要大刀阔斧,就要伤筋动骨,就要干脆彻底,大宋朝的陈年老宅已经摇摇欲坠,仅靠修修补补怎么行?必须推倒重建!

2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新政,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涉及法令包罗万象,比如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

新法颁布后,在朝野上下引发强烈反响。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和斗争,在神宗主持的晨会上,两派一言不合,说吵就吵起来了。

王安石说:变法的关键在于“变风俗,立法度”

司马光说:问题的核心“在于择人,不在立法”

王安石说:改革就要勇于突破创新,“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司马光说:你这是背离祖训,“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

王安石说:国家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开源。

司马光说:节流才是根本,省着点花比啥都强。

王安石说:“国用不足,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国家之所以财政紧张,是因为没有一个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说:“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什么善于理财,不过是巧立名目,从老百姓身上搜刮罢了。

王安石说:“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你说的不对,善于理财的人,可以在不加重百姓税赋的前提下,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司马光说:“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哪有这个道理?天下资产就这么多,不在老百姓手里就在朝廷手里,你通过变法从老百姓手里巧取豪夺,比单纯增加赋税更坏。

双方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经常吵得面红耳赤,神宗皇帝不得不站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到这儿,下一个议题,那个谁,说说西夏那边儿有什么动静。”

3

  

面对面吵也吵不赢,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又不能动手,司马光回家越想越生气,气呼呼给王安石一连写了三封信,反复陈述变法之弊端,强烈要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并指责王安石“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迟早要摔跟头的。

王安石收到信后,一一回复,再次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坚如磐石,绝不更改。其中有一封回信写得太好了,逻辑清晰,言辞犀利,文采斐然,以至于900多年后,被教育部列入中学语文课本,要求全文翻译并阅读分析,对,就是那篇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

历史上任何变法革新都会有阻力,王安石变法由于过于激进,许多政策不切合实际,一经推出,反对声一片,不仅仅是司马光,还包括欧阳修、苏轼、苏辙、韩琦、富弼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名臣联合反对。

但王安石背后有神宗皇帝的支持,所以,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王安石丝毫不落下风,倒是那些反对变法的大臣,有的被免去了职务,有的被迫辞职,有的被贬出了京城,有的则自请外放为地方官。

公元1070年,司马光再次上书神宗皇帝,要求废止新法,再次被驳回后,一时心灰意冷。

他深知,自己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自己再怎么反对也无济于事,保守派大臣们的结局有目共睹,算了,避其锋芒,让他们折腾去吧。

一番权衡之后,司马光决定退出变法之争,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为此,他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要求去洛阳挂个闲职,理由是,腾出时间和精力,完成从英宗时期就已开始的《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

当然,这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神宗皇帝礼貌性挽留了一下,便应允了。

4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牡丹飘香,正是洛阳最美的季节,退居二线的司马光在洛阳万安山脚下伊水之滨买下20亩地,修建了一处园林,取名“独乐园”,从此远离政治漩涡,隐居山野田园,不问政事,专心著书。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写累了,就在园子里散散步,浇浇花,钓钓鱼,偶尔与长居洛阳的老朋友邵雍、张载、程颐、程颢、富弼、吕公著、文彦博等人见个面,约个饭,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这期间,赋闲在洛阳的前任宰相富弼还效仿当年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建了个“洛阳离退休老干部群”,给群取了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叫“洛阳耆(qí)英会”。

耆英会共有会员13人,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是群主富弼,78岁,司马光年龄最小,当时是63岁,大家以年龄为序,轮流坐庄,定期聚会。

为此,众人还请司马光执笔,草拟了耆英会聚餐《会约》,一共八条:

一、序齿不序官;

二、为具务简素;

三、朝夕食不过五味,菜果脯醢之类,共不过二十器;

四、酒巡无算,深浅自斟,主人不劝,客亦不辞;

五、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

六、召客共用一简,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别作简;

七、会日早赴,不待速;

八、右有违约者,每事罚一巨觥。 

我简单翻译一下:

一、聚餐只论年龄长幼,不论职务高低;

二、要勤俭节约,不得讲排场;

三、主菜不得超过5种,佐酒的小菜不得超过20碟;

四、座次按年龄排,酒壶按顺序递,喝多喝少自便,不得强行劝酒;

五、如果酒还没喝完,菜没了,可适当加菜;

六、为节约用纸,请帖只写一份,逐家传递,能否出席,签注即可;

七、聚餐之日,客人按时出席,不等不催;

八、上述规定,违反一条,即罚酒一大杯。

不得不说,北宋离退休老干部的“八项规定”,时至今日,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老干部们聚在一起,都聊点儿啥?

其实跟咱普通人没啥两样,东家长西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先国际后国内最后联系本单位,特别是喝完酒以后,永恒的四大主题:点评时局、回忆过去、发牢骚、吹牛逼:

王安石算个球,别看现在人五人六的,想当年老子在台上的时候,见了我跟孙子似的。你先听我说,这兄弟其实人不坏,就是有点儿倔,不撞南墙不回头,今儿我把话搁到这儿,变法必败,不信咱走着瞧。说实话啊兄弟,不是我喝多了跟你吹,别看老子现在下来了,我一个电话洛阳府尹立马过来结账你信不信?哎,人这一辈子啊......哎,我打火机呢?

大家开怀畅饮,畅所欲言,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司马光在洛阳一住就是15年。

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公元1084年,65岁的司马光终于完成了大型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

该书前后历时19年,共计294卷300多万字,涵盖十六朝1362年历史,可与司马迁的《史记》比肩,进献给皇帝后,宋神宗十分重视,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

同时,重赏司马光金银财物,并擢升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

就这样,司马光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回到了权利的中心。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他没有想到,在他离京著书的这15年里,朝廷内部发生了许多大事,变法阻力重重,弊端不断显现,几乎难以为继,而亦敌亦友王安石的个人命运,更是几经沉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光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未完待续)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画黎子LILI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我一直有个大胆的想法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王安石
壮丽的荒芜事业——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八)-熙丰变法(1)
王安石的1070年
王安石的“三不畏”在今天还适用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