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中华名词概念溯源及内涵演变

作为古老的名词与概念,“中国”、“中华”等概念自出现之后,和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内容差距非常大,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追溯古代文献,“中国”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在周成王(武王姬发之子)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历史的悠久。考察其中的文本环境,其中说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音义)民……”。根据上下文的语义,这里的“中国”指的是西周的京师洛邑,可以引申为王权所在天下的核心。

作为王畿之地的意义的“中国”,这并不是孤例,之后涉及到上古的文献诸如《尚书》、《诗经》等传统文献当中,“中国”一次都有类似的含义。

由此可见,古代历史上的“中国”,它的意思一般就是遵从字面的意思,位于中心的城市,处在中央的国家。由于当时西周分封制度,中央之臣一般就是周天子的封地,同时“中国”变有象征着权力核心的意义。可以称作中原王朝,当时与“中国”意义相接近的词语还有“中土”、“中州”等词语,与之对立的则是“四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词逐渐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了文化中心的内涵。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转变。

两汉是“中国”一词成为历史上各个朝代通称的用法的重要时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为此做出了非常大贡献。在司马迁的笔下,“中国”不仅是当时与匈奴相对立的大汉的国家名称,而且他把古代的王朝都称作中国,这在当时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司马迁的眼中,只要生活在华夏大地之上不管其之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厮杀与斗争,他们唯一不变的一个身份都是炎黄子孙。因此,之前存在的尧、舜、禹、夏、商、周到当下的秦、汉都是一系列相连续的王朝国家,因此需要一个能够贯穿各个具体朝代名称的通称,“中国”成为了司马迁的首选,而现在我们常说的“中国人”也是从司马迁的笔下产生的。

司马迁把“中国”作为历代的通用国名,这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就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导致文化的断裂。同时司马迁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在他的世界观中,汉王朝周边的西域、匈奴等政权虽然不是“中国”的范围,但是从民族的角度,他们仍然是黄帝的后裔,这对于后来各个民族对于整体的中华民族的认同,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至于“中华”一词,就起源而言,比起“中国”的起源就晚的很多了,大致是在魏晋时期。其最初的含义于现在民族文化等意义毫无关联,而与天文星象息息相关。梳理文献,在《晋书·天文志》中有言曰:“东番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它将这里天空中的星星与宫城当中的宫门相对应,以“中华”来命名宫城中间的大门,两边则是以太阴、太阳命名。这在传统当中是非常常见的用法,古人常用阴阳来表示天和地,而天地之间,中国为大。但是问题是“中国”毕竟是国家的名称,用于城门名字的命名显得还是很不正式,就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的词当中分别取出一个字,复合而成中华,配合太阳、太阴的命名习惯。

自“中华”这个词语产生之后,它在应用当中同“中国”的用法一样,不断延伸出新的内涵与意义。从对于门楼的称呼,发展出中原文化、汉族、文明等丰富的内涵。“中华”一词在古代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般的用法更加偏向于文明文化的意义,但是当他从文化当中跳出来,再织带历朝历代的国家通称之时,则与“中国”所扮演的国名一意是相同的。

自秦汉大一统之后,国家版图以及施政方式的统一,使得广大版图的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也产生了新的角度,不仅仅只是对九五之尊的皇帝的认同,而且表现为超越朝代局限,对于其整体的历史文化延续都有着特殊的认识。“中国”、“中华”等词语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渐演变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有一点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国家、文化的认同过程当中,不仅仅只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众多少数民族也往往有着同样的认可行为。比如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的契丹人、后来建立金的女真、建立元的蒙古和建立大清的满人都是同样的。他们的这种政权不仅只是国家政权以及文明文化的认同,甚至还有血缘上的认同(很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往往宣称自己的黄帝血统,来取得民众对于这一政权的认可。)

“中国”、“中华”等词语语义的演变,并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的变化,他背后更蕴含着传统政权治理模式长期继承与发展、大一统王朝思想核心的延续、文明文化的传承并不因为疆域的变化,政权的变更而发生断裂或者变异。这种延续数千年独具特色的传统王朝国家认同,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传统“中国”、“中华”的认同,对于现在我们所继承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近代中西交冲,面对欧风美雨的强劲冲击,传统文化的内涵仍然有相当的内容至今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世界观、价值观。

因此梳理这些常见的字词来源与演变,或许能够更好帮助当下人们的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和对自身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中国的华夷观念是怎样的观念?
【边疆时空】李克建丨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
扩大视野 科学探索“最早中国”
论文推介 ‖ 中华文明探源的是何处之源?
英国智库道出中国真正的民族特性这让中华文明在世界屹立千年不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