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积月累话中医


   经络学说起源的确切年代,现存的医学史料尚无明确记载。从《内经》论述经络的系统性和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经络学说来源于《内经》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早在《内经》问世以前,人们对“脉”、“血气”及血气的流行等就有一定的认识。如《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将地上水流比喻为人体的“血气”,而筋脉具有通流的功能。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以针石刺“三阳五会”治虢太子“尸厥”病时,就已经提到了“阳脉”、“阴脉”及“经、维、络”等名称。1973年底在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下简称“帛书”),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书中均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还指出了“脉”具有既可生病又可治病的两面性。虽然帛书的原文中只出现“脉”字,而无“经脉”之称,脉与脉之间也没有联系,更没有经络系统气血循环的完整概念,但经络系统的雏形已可辨识。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内经》成书前的漫长岁月,是经络学说形成的萌芽和雏形阶段。

   《内经》的成书,奠定了经络学说和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该书162篇中,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20余篇,其他各篇散在论述者亦众。可见,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状况;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对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对络脉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分布、生理功能、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记载了全身约160个穴位,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部位,确定以“骨度”为取穴标准,明示各经脉穴位具有主治本经疾病的作用,特殊穴位如井、荥、输、经、合和原穴、背俞穴等则作用更为广泛。此外,还探讨了经络气血运行自然界的通应关系等。

   《内经》总结归纳了以前的关于“脉”的初步知识,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构筑了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善了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经络学说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古人在对以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出现的经络现象的观察过程中,在对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经络病症的观察过程中,以及在对针刺主治作用的观察归纳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据当时的解剖知识,加之古代哲学的渗透影响,逐渐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在劳动或生活中发现身上某个部位被石块刺伤或火灼伤,而其他一些部位的病痛有时会随之减轻和消除,这样反复不断的体验,逐渐意识到用石刺、火灼可以治病,这可能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最原始的针具是砭石,随后又出现了骨针、石针等。到了殷商时期,开始有了金属制的针。毫针深入机体组织能引起酸、麻、胀、重、寒、热等特殊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沿一定线路传导的现象。这种现象《内经》称为“气至”,即“得气”,现代称为“针感”或“经络感传”。除针刺外,艾灸、按摩等亦可引发“经络感传”的出现。《内经》及后世一些医书中,就有不少关于经络感传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的“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就是经络感传现象的写照。而且,古人还观察到,针刺后能否出现“气至”的经络现象,与疗效好坏直接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正是长期针灸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古人通过长期对经络现象和医疗实践的反复观察及归纳总结,才得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循行线路的概念。帛书中,只有脉的线路,而无穴位的记载,是经络学说始源于对感传现象观察的最好佐证。因此,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是形成经络学说,特别是形成经络线路概念的重要基础之一。

   此外,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也有助于经络概念的形成。如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中就记述了气功导引时气在经络中蓄积并上下运行的情况。

   病理情况下,也会循经出现一些症状体征。如帛书中,每一条经脉循行线路后都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记述,这些症状的出现,又与该条经脉循行所过有关。又如《灵枢·经脉》记述的“当脉所过者热、肿”和《灵枢·周痹》的“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等病症,都与“脉”密切相关,具有“当脉”、“随脉”以及上下联系的特点。同时,这些循经病症与相应的脏腑也有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说明内脏有病,可以循其相应经脉,而在体表一定部位表现出症状体征。如肝病可见两胁或少腹痛;心病可表现为胸前区及背部疼痛,并沿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放射至手小指;胃病在足三里有痛觉异常等。《内经》对循经疼痛多有描述。这些循经病理现象的反复出现,经过古人的观察和总结,更加深了循经感传的经络线路概念,并为“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络学说的建立,还与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有关。这是一个从不经意或偶然发现某个部位被刺激后具有的治疗作用,到在医疗实践中反复应用;从用“砭石”治疗到用金属针准确刺入某“点”进行治疗的漫长过程。随着“穴位”发现越来越多,医疗经验越来越丰富,进而就会发现,某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主治作用的穴位往往聚集于某一条线上,这就形成了“线”的概念。这样反复印证,由“点”到“线”,便形成了经络的循行线路。当然,“穴位”的界定和经络学说的形成,也离不开当时的解剖和生理知识。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曾用解剖方法对人体脏腑、脉等进行过观察,《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述,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解剖观察得来的。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以及《灵枢·骨度》以“骨度”来定“脉度”等,皆有经络与解剖知识相关的记载。

   经络学说的形成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如十二经脉分手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络脉中的阴络、阳络;阴经行内,阳经行外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属关系;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开合枢”理论;经穴的命名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等等,都有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其中。

   经络学说自《内经》以后,代有发挥,日趋成熟。《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对十二经脉的走向、病症、预后及奇经八脉的含义、功能、循行线路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对某些经穴(如八会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大大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东汉张机是将经络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典范,其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外邪侵犯经络、脏腑的由表及里的过程,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纲领。晋·皇甫谧编著的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各经穴位349个,不但将“穴”与“经”联系起来,以经统穴,还通过交会穴的形式表现了各经之间的关系。唐·甄权对古代《明堂图》进行修订,并以彩线标记之。宋·王惟一根据经络学说的分经布点,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两具,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较甄权的《明堂图》又前进了一步,统一了宋以前各家对经络和腧穴的某些不同看法。宋·王执中在其编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对腧穴进行了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基础上,编著而成《十四经发挥》,明确论述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气血运行的关系,首次提出“十四经”的命名,并着重对十四经的分布、循行线路及全身647个穴位进行了考证,发挥了十四经理论。明·李时珍对古代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写成《奇经八脉考》,他提出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观点,对探讨经络学说的起源颇有启迪。杨继洲根据家传《针灸玄机秘要》的内容,博取历代名医著述,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撰成《针灸大成》一书,对经络、穴位针刺手法与适应症等,都作了颇有创意的探讨。清·姚澜的《本草分经》,论述了分经用药的知识。此外,清·陈惠畴的《经络图考》、黄谷的《明堂经络图册》、钱镜的《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等,对经络线路及穴位的正确标示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编撰了大量经络针灸的著作及教材。同时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从经络现象入手,对经络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经络的实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使中医经络学说有了新的发展。

 

中医公益讲堂官方微信ZYGYJT

您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轻点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



关注聪明选择,健康资讯每日到!

方法一: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关注(最快方式)

方法二:点击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ZYGYJT”-- 点击关注

 

    这里,每天为您分享最传统中国文化,最专业的中医知识,最实用的中医资讯,最接近实战的创业理念,是您学习成长的理想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积月累话中医--经络学说的形成(八)
针灸的门道
针坛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为先施针得气为要(全网首发)
(10)经络学泯灭中医科学观念
针刺学说
【海外中医】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