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论君子教案
孔子论君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3. 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的具体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的形式,论述"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内容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
1. 对《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树立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2. 讨论孔子的君子之道,联系社会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自觉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具体内涵.
难点:掌握《论语》"言约意丰"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回顾和补充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1.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弗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
2. 《论语》简介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二)导 入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 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怎样做才是君子呢 在于丹的《论语心得》当中,她归纳的孔子的"君子观"有三个标准:一,做一个善良的人.二,成为一个有恒心的人.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今天我们择录四则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论来体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修炼成为一个君子.
(三)课文解读
1.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愆qiān:过失. 瞽gǔ:无目之人(瞎子),没有识别能力的人. 狎xiá:轻慢.
疏通文句,领会文意(读译结合,先读后译,译后再读再悟)
第一则——三愆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请客吃饭,第一次仆人问他:"客人中只有一人没到,可以开席了吗 "他说:"唉,该来的没来."过了一会,仆人又问:"客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席吗 "他回答说:"唉,不该来的全来了."结果,所有客人都被得罪.虽然是个笑话,可也反映出会讲话有多重要!讲好了,满堂喝彩;讲差了,可以下十八层地狱.
(1) 译文:孔子说:陪侍在君子(有地位的人)边上说话容易有三种过失:一是君子谈论事情还没有轮到你说话却先说话的,叫做急躁不安静;二是君子谈论事情该你说话却不说出要说的话,叫做隐瞒;三是没有察言观色二随意说话叫睁眼瞎.
(2)悟意:孔子认为,陪君子说话,态度要谦恭谨慎,规规矩矩,不躁不隐,随时察言观色,看对方脸色行事.(说话要真诚,不是天真得像小孩子一样真诚而已,它是一种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在表现真诚的时候,要用适当言词.)
周游列国,专门向国君游说施政纲领的孔子,想必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专门思考过讲话的艺术.所以,他总结了三条准则:第一,没有轮到自己讲就讲了,这是急躁的表现;第二,轮到自己讲却不讲,这是浪费机会;第三,讲话不看对方脸色,这是睁眼瞎!温柔敦厚的孔子居然用"睁眼瞎"来批评讲话不看对方脸色的人,可见,孔子确实十分看重讲话的艺术.
所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意思是说,根据对时间,地点,条件的分析,本不当说的话,你就说了,是犯了"躁"的毛病.
故事1杨修耍小聪明,凭借曹操在饭桌上抛鸡肋,回去与夏侯淳说撤兵,结果引来涣散军心的罪名而被曹操杀掉了,曹操杀了杨修,果然撤兵了,这就是"躁"引来的悲剧.
故事2从前,郑武公想侵略胡国,故意事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做妻子,取得他的欢心.一天他向群臣说:"我想对外用兵,哪一个国可以攻打呢 "大夫关其思坦率地回答说:"胡国可以攻打."结果武公大发脾气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可以攻打,为什么呢 "为此,把关其思杀了.关其思为什么被杀 是因为说了不应当说的话,犯了"躁"的错误.胡国听说杀了关其思,以为郑国和自己很亲密,便不加防备,结果,郑国突然出兵,把胡国消灭了,关其思之死也成为一个悲剧.真理无不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所以,发言不是光凭借说什么,而且要考虑说与不说.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对于有识之士,躁就要泄露"天机",泄露"天机"必然引来杀身之祸.
所谓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是说话到应当说的时候而不说,叫做隐.
故事1在历史上,陈平见到刘邦对韩信送来申请做假齐王的奏章拍案而起,马上对刘邦说:"今天我们的形势不利,没有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就立他为王,与他亲善,稳定他的心,使他守卫好赵,燕,齐三国,不然很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变化."刘邦听了,马上转怒为"喜",并封韩信为齐王,结果避免了刘,韩的分裂,为刘邦统一天下解决了一次大的危机.
所谓"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是说:"没有察颜观色了解接受信息一方的心态就说起来了",这叫没有眼力,没有见地.没有眼力,没有见地就是瞽,就是"看不见".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说的难处,不在于知识不足,不在于对意思表达不清,而在于不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更怕无意中说出对方所要保守的秘密.
故事1"触讋说赵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说服成功的例子,为什么他能说服成功呢 是因为触讋了解了赵太后的心态.关其思说服郑武公为什么不成功呢 是因为他无意中泄露了郑武公内心的秘密(天机).这种喜剧,悲剧均导源于观察对方心态的眼力.眼明则了解对方的心态说服成功,眼不明则瞽,必然说服失败.
故事2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家商鞅,来到秦国,由于景监的荐举见到了秦孝公,但第一次说说"论帝业",语未及终,孝公就睡着了,结果说服失败,没有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景监的再次荐举下,又见到秦孝公,第二次说说"论王道",结果秦孝公说:古今事异,所言未适于用.又没得到重用,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了解秦孝公的心态.经过两次说服,他了解了秦孝公的心态,眼力由瞽变明;第三次见到秦孝公说服"伯业",正中秦孝公的心怀,得到重用,官封左庶长治理国政,为秦国的改革,创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则——三戒
(1)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气血未定,便要警戒迷恋女色;等到壮年,气血正旺盛,便要警惕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气血已衰弱,便要警戒贪得无厌.
戒,警也.从廿戈.持戈以戒不虞."(《说文解字》)戒的本义是警惕,防备外部敌人,后来字义引申,凡不利于国家,群体,家庭,个人的人和事,均需警惕和防备,都可用戒字.本章之戒,即指君子要警惕自己,不做那些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的事.
血气,亦作气血,至今仍在使用.古人认为血为阴,行乎脉之中,营养全身,气为阳,行乎脉之外,辅助血液,二者周流全身上下,无有暂息;心主血,而志为气之帅,所以养心,立志可使血气不乱.现代辞典都把血气解释为"精力",愚以为血气乃复合词,意思应该是"体质和精力".
在古代,三十岁以前都可称"少之时".这期间血气还不固定,不成熟,不旺盛,而生理,心理恰恰又极易冲动,所以要特别警惕贪恋女色.戒色,目标在养"元气".古代帝王多短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几岁即开始沉溺于床笫之欢,元气大伤.今人理解此戒,似应推而广之,各种享乐,游戏均不可无度,防止过时过量,避免血气透支.
三十岁的人,生理已经稳定,心理亦较成熟,进入壮年.壮年期可达二三十年,是人的黄金年龄段.壮年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时期.正因此时的人已是全面的社会人,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压力,所以要特别警惕不能凭着血气方刚一味地横闯,而应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进退有据,学会必要的隐忍,退让.戒斗,指防止单纯地逞强,好胜,争斗,目标在养"和气".
何时为老 古人说法不一.有"五十始衰"(《礼记·王制》),有"老,谓五十以上也"(南北朝皇侃语),有"六十至老境而未全老"(唐代孔颖达语),有"七十曰老"(《礼记·曲礼》)等.显然,后两种说法较为妥当,今人言老亦与之相符.老人生理机能衰退,精力常常不济,但容易"贪得"(汉代孔安国语).所谓"贪得",愚以为有两层具体含义:一是唯恐失去既得,二是抓紧时间捞取未得.得,既是名,更是利,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等.戒得,目标在养"正气".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钱穆先生说:"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说得好!其实,世界上任何成体系的思想在主张向某种目标前进的同时,都有戒规,戒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乃普天之下的绝对真理,个人,家庭,群体,国家等概莫能外.客观上不得不如此,难能在主观上自觉如此.
(2)悟意:论述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修养――年轻人,不迷恋女色,积极进取,健康成长进步;壮年人,不争强好斗;老年人,不贪名利,清心寡欲,以尽天年.
第三则——三畏
(1) 译文:孔子说: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2)悟意:论君子的思想修养,通过君子小人对"天命",对"大人",对"圣人之言"的不同态度对比进行论述.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尊敬"大人",尊崇"圣人",对"圣人之言"坚信不移,不可小视,不可怠慢,不可不"畏".小人不知利害,不仅不怕,还敢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之言,表明他们无知.
畏,《说文解字》曰:"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许慎说的只是畏的一种字形,其义是单一的本能的恐惧.
当代学者庞朴先生研究郭店楚简的一个具体成果,是发现从心的字特别多,表明春秋末战国初的人们对于内心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了解与探讨,已相当可观.郭店楚简共有十四个畏字,分四种字形,除从鬼头相同外,分别从心,从止,从示,从心从戈.四种字形,说明畏的含义并不单一,畏的原因不同,畏的心态和表现不同.
《论语》之畏字是哪种字形,不得而知,今人只好从全句揣摩其意.首先,此畏表明一种心理状态;其次,畏的根源,也是畏的对象,是高高在上的"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再次,此畏不同于遇敌人,遇虎豹,遇洪水……之畏.所以,此畏不是单一的本能的恐惧,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有主动自觉的意识在,杂糅着崇拜,尊敬,服从,拘谨,紧张和特殊的惧怕,今之所谓敬畏是也.
孔子的"天"基本上是未能全知的自然,并没有神的地位;"天命"则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客观的必然之势以及偶然之势;"知天命""畏天命"同时包括对个人有限性的深沉自觉.
至于"大人",汉魏时期有两种解释,一指有位者,一指有德者;后来朱熹又认为应是有位有德而又年长者.这类含义的"大人"称呼,起码延续到民国时期.不过,愚以为泰伯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可以给人提示,孔子心目中的大人应是像尧那样有德的君主.这种大人在春秋时期已不存在,孔子之所以说"畏大人",表明对可与天比肩的君主的期待,也表明对现实中无法无天的思想潮流的告诫.
"圣人",依据文章的逻辑,"圣人"排在"大人"之后,不一定非有君位不可.圣人之言对于国家,群体,家庭,个人均有莫大教益,所以必须敬畏.
小人因为不知晓,不懂得"天命"而没有敬畏之心,这是很自然的事.这种人懵懂,肤浅,粗俗,乃至暴烈,除了一些人本性的率真还值得称道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光彩可言.
(狎,轻慢,轻忽,戏耍.轻慢无道昏君,无德王公,自然值得钦佩,受到赞许,但对有道有德之"大人"不敬畏,那就是糊涂的小人了.
侮,与狎义近.古人著文斟词酌句之精到,于此可见一斑.此句道理与上句同.)
"君子有三畏",总的是说作为健全,高尚的社会人,内心世界要有敬畏的情感,要有恰当的自我定位,要有准确的前进目标,不可无法无天,唯我独尊.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神圣的情感,人们当思之记之.
第四则——九思
(1)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了没有;容貌态度,考虑庄重严肃了没有;说的言词,考虑忠诚老实了没有;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了没有;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要发怒了的时候,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 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2)悟意:本则从行为仪表,工作态度,自身修养等三个方面论述君子应该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办事,老老实实做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做一个备受诗人尊敬的楷模.
本文作为语录体,言简意赅,精练透辟,富有哲理;而且分条列项,条例清晰;正反对比,观点鲜明,既琅琅上口,又令人深思.
五,课堂小结,领会主旨,概括写作特色.
孔子语录四则谈论的是君子的修养问题,孔子认为,君子要慎言,慎行,慎事,慎思,成为楷模.同学们,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六,课外拓展—思考讨论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领会课后练习4句子的含义
课外阅读《论语》或《〈论语〉心得》
板书设计:
孔子论君子
《论语》
躁——因时因地制宜
君子有三愆 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瞽——察言观色
少——戒色——养元气
君子有三戒 壮——戒斗——养和气
老——戒得——养正气
畏天命(个人无法控制的客观的必然之势以及偶然之势)
君子有三畏 畏大人(孔子心目中的大人应是像尧那样有德的君主) 敬畏感
畏圣人(道德和智能极高的人)
视——明 听——聪 色——温
君子有九思 貌——恭 言——忠 事——敬
疑——问 愤——难 见得——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看职场:讲话的艺术
儒学·君子
《论语》里的“君子”
读《论语》见孔子人格魅力
孔子的君子观
解读儒释道揭示人生哲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