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

  太极,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一词见于《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对于此段文辞,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为筮法,筮占者执蓍草于将分未分之时,即称太极;一种解为易理,视太极为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四象和八卦指的是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易理的解释后来有很多发展。汉代以谶纬解《易》,以卦气讲说阴阳灾异。《河图·括地象》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②意为天地未分前的太极是混沌一气,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汉书·律历志》中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③将太极和元气并列起来。为了解释'元气'之前的世界,《易纬·乾凿度》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又称:'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④魏晋时期,韩康伯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⑤他将太极又等同于'无'。宋明时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⑥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⑦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⑧'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⑨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CD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吕氏春秋·仲夏纪》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CG《淮南子·览冥训》称:'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CH显以《周易》的《系辞上》为据。但是,清代俞樾认为高诱注有误,'太极'是'天之上'的意思,指称六极之外的空间。《冲虚至德真经·天瑞篇》,在解释宇宙之发生时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CI其后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明文字与《易纬·乾凿度》全同。可知《易纬》的宇宙发生论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所容纳。

  太平道的《太平经》有受到五行、八卦学说的明显影响,但将天地起源归结于'一'。在《太平经》中,有近二十处使用'无极'一词,如'无极之天','无极之地'、'无极之国'、'无极之境'、'无极之世'、'无极之术'、'无极之殿'、'无极之道',等等。'无极'之义大致指极深、极广、极远、极长、极为有效等意思,并未同《易传》的'太极'概念相联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在解释'复归于无极'时,称'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CJ'无极'相当于'道','大无极'即大道的意思。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二次提及《易》,还曾提及《河图》《洛书》和'八卦',但是并无'太极'的说法。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特别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文献中,突然有大量'太极'字样出现。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意为道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即由太极生天地。因此,这一太极观直接源于汉儒。在《真诰》中,太极又有天上仙界的意思,同卷称青鸟公'服金汋,而升太极','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九宫也'。CK在《协昌期》中,太极又是神灵的名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在也。'《稽神枢》称'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受行《玉珮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太极真人就是'太上之弟子也,年七岁而知长生之要'。另外'太极'又是道术的名称,《甄命授》称'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协昌期》称'此太极上法,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气彻视'。CL根据历代高道的传记,上清派道士有不少是精研过《易》学的,因此,在上清派的《太上玉珮金铛太极金书上经》《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等经典中,也有不少论及'太极'的。

  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以'太极'解释'道',将易理和《道德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阐发'无名,天地之始'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注:

  ①《十三经注疏》第8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④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34页,卷一上第23~24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汉书》第4册96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⑤《王弼集校释》第55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⑥《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第3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⑦《周易程氏传》卷三

  ⑧《丛书集成初编》第644册1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朱子语类》2371页,中华书局,1986年

  CD《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CECFCHCICKCLCMNHNI《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65页,766页,第5册46页,532页,第4册592、594、597页,620、639、684、596、629页,第2册37页,第4册375页,第10册4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G《诸子集成》第6册《吕氏春秋》第47页,中华书局,1954年

  CJ《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NDNENFNJNKNL《道藏》第4册509~510页,494页,第5册334页,第20册312页,330页,第4册482、4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NG《道藏辑要》鬼集,卷五

  NM《道书十二种》第176~177页、3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OD《乐育堂语录》第140、124、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无极图”到“太极图”:儒家如何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观?
天清地宁讲座:道不离身——人身中的天地玄妙
二、论玄关②《口诀钩玄录》
太极图说注解序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直解
《阴符经》上篇(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