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知应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基础知识!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信息技术的概念: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指能扩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它一般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它既包括硬件技术,又包括软件技术。

2、教育技术,是指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信息技术包含了教育技术,而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也同样包括信息技术,但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有交集,两者相辅相成。

区别如下:  

第一: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信息学科,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

第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达到的目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目的是使培训者具有一种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技术目标是具有教育技术素养,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和道德,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第三:二者的教材内容体系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手段、一个任务、只能是一个基础;而教育技术是围绕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

4、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当中包括三种基本方式:把信息技术做为学习对象;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

(1)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

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体验感受低;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4)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

(5)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

(6)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要避免评价功能单一、评价项目单一、评价方法单一。

二、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和特征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含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存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2、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

3、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概念: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明确教学内容:这里应写明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2)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教法:即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的“教”,创设什么样的

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5)学法: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6)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7)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体验发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

(8)板书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地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概括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9)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客观公正的教学反思不仅能矫正教学行为,还能提高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任务。

二、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及学习目标)。

三、分析学习着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变量)。

四、学习内容特征分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五、教学过程(解决问题案例、项目、分歧等问题)。

六、管理与帮助设计(解决难懂的问题)

七、总结与强化练习。

八、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

九、总结性评价。

4、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教师亟待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定位与培训
职教参考 | 丁馨:职业院校“活页”教材的建设路径
《培养信息时代的新一代优秀教师
教育技术专业学习规划
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自身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