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忘

昨天讲解了一下记忆,今天来说说与遗忘有关的一些知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的记忆力的时候,一般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能否能够快速并且准确的进行记忆,还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够长久的保持记忆。我们常说的记性不好的人,其实更大程度不是学得慢,而是忘得快。由此可见在记忆力这方面,学习和遗忘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一定会先说到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下图:



       他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图中的表格如下: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记完

100%

20分钟后

58.2%

1小时后

44.2%

8~9小时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31天后

21%

 如果设初次记忆后经过了x小时,那么记忆率y近似地满足y=1-0.56x^0.06。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我们了解了遗忘的过程,那么遗忘是一个机理呢?      

 关于这一点有许多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最主要的干扰理论和衰退理论。衰退理论是说大脑中信息是通过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出存储的,而突触会不断的加强,生长,分裂来巩固记忆,而如果这个记忆不再经常使用,突触就会退化造成遗忘。干扰理论是说存储前面信息的突触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时候便不再使用,而之后新的学习有需要用到大脑资源,那么先前的突触就会加速退化。

 我们可以再思考一下这种现象,几乎大多数人都没有2岁以前的记忆,虽然有些人记事较早,但科学家一致把两周岁定位不可逾越的极限。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海马区管理自传体记忆,而齿状回则能分辨不同的事件,回忆起他们的时间,经过,而这一区域新生神经元的累加,是造成原有信息被清除的原因。换句话说婴儿时期脑子长得太快,以至于把记忆快速“抹去”了。正是新生神经元的增加才能使人变“聪明”。
       新生神经元使人丧失早期记忆,却有助于获取新知识,可谓有利有弊。就好像清空电脑回收站,可以把硬盘空间释放出来。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科研人员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小鼠,分成婴儿鼠和成年鼠两组,给它们的脚丫施行电击,然后在此后1-28天不等的时间内,将它们拿回“受刑”场所,看它们是不是还记得受过的刺激,具体方法是看它们是不是愣住。如果小鼠愣住,就表示它们害怕了,也就是记得之前的惨痛经历。结果发现,在实验期间,成年鼠不管多少天之后都记得之前受的电刺激,但婴儿鼠只有电击过后一天记得,两天之后开始忘记。科学家通过跑步等办法加快成年鼠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发现能促进它们忘记;再抑制婴儿鼠神经元的生长,发现它们就能多长点儿记性了。
       如果无法有效地遗忘,过多的无关信息很快就会阻塞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无法集中到需要的事情上。我们也可能会因为负面情绪的萦绕不去陷入抑郁。因此,“记忆”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能够熟练区分哪些信息应该保留,而哪些应该丢掉。只记得重要的,把其他都忘掉,才是最好的。
       大多数时候“遗忘”的过程并不为我们所意识到,但人们也可以主动去遗忘,这是一种与智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技能(比如在回忆时强迫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学习如何遗忘对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尤其重要。

 而我们在唤起记忆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回忆与从电脑硬盘中检索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在大脑中,记忆采取的是重构而不是检索。大脑在工作记忆中常补充进去一些与过去相关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意识和回忆常常会自由的联系起来:这种信息的联系过程就存在于那里,我们只需使用它。
       当尝试去回忆某个特定的东西时,比如名字,我们会通过思考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如这个人的个性,上次什么时候看到他的或者他看起来怎么样。通常这种过程是作为相关事实的副作用自动带入工作记忆的。
       当我们在认为某个东西我们知道但想不出来这个词时,通常这个词已经在工作记忆中被重构了,但并不能有足够的信息去激发它产生。这种你差点就回忆起来的信息信号但是却失败了表明这种回忆是不完全的。
       一个人不能够回忆起来这个词时,常常其他人能帮助他补充进一些相关信息(别人一说,你会反应过来:对,就是这个。这种就是舌尖现象。这个是第一个答案中看来的名词)。但有时“舌尖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相关的话可能浮现在脑海中,它可能看起来像“应该是某个词”。因此,舌尖的感觉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由于舌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只是一瞬间,很难在实验室内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目前对其所知仍然很有限。如前所述,记忆是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目前公认舌尖现象是处于记忆检索中的一个阶段,其希望获得的记忆是经过神经系统编码并储存的长期记忆,而问题就发生在记忆检索阶段。学术界对其机制的解释分为两种流派,其中一种认为这段信息是一个整体,记忆强度不足以完全检索出需要的全部记忆,只能达到舌尖现象这个阶段,可能的原因包括:1)这段信息使用频率太低;2)这段信息最近没用过;3)年龄增长。另一个流派认为这段信息由不同线索组成,舌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没有收集到全部的线索。
       引起舌尖现象的因素有几个,其中年龄增长和认知疾病等很好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情绪和语言因素。情绪因素很常见,如很多临场发挥不好的同学,考试时候经常遇到想不起来文章、公式或者单词的情况,平时做题却顺畅得多。语言研究也发现能说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更易发生舌尖现象,可能由于两种语言的竞争性某些时候影响了直接获取所需信息的效率。
       所以从读书角度上来说,读完后不能完全记住,是由于大部分信息没有成为长期记忆被储存,而成为长期记忆的信息也有可能因为记忆检索的问题暂时无法回忆,但终归是存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为什么会丧失三岁之前记忆?原来大脑被“动”了手脚,匪夷所思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从大脑记忆原理出发,破解“学完就忘,用时想不起来”的窘境
为什么很多事我们总是记不起来?
揭开记忆的奥秘,看学霸是如何养成的
​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是因为健忘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