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文明史(16)—— 古印度(Ⅵ)

古印度文明之人民的生活

一、财富的成长
—— 印度的本土环境似乎对于文明的发展没能给予太多的助益。森林以及狮子、老虎、野象、蟒蛇等严密守卫下的窝巢,占据了国土极大一部分,还有卢梭式的轻视文明与思想的人们……直至1926年,还有2000个印度人被野兽吞噬(其中875人被老虎杀害),有2万的印度人被毒蛇咬死。
—— 渐渐地,地面上的猛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谷、豆类、玉蜀黍、蔬菜与水果的种植。
——  在《吠陀经》时代,土地为人民所有,但从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王起,土地归皇家所有,再由人民去耕种。人民每年付出租金、缴纳赋税。土地税是一项严苛的税收,不过税收的多少是可以随丰年或歉年的收成而变化的。不仅农业,商业也要缴纳征税,这些赋税被用来支持政府的开支。
—— 水利灌溉一向由政府负责执行。一些古代水坝和运河、人工修凿的湖泊等遗迹至今犹存,有的还能发挥作用。
—— 印度人似乎是最早开采金矿的民族。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所使用的金子大部分来自印度。至于当时的银、铜、铅、锡、锌、钴等,也都已经开采。铁器早在1500年就有了,那时的铁器铸造艺术远比欧洲古老。
—— 棉花业在印度所有的物资里,很早即已出现。事实上棉花在摩亨约-达罗(约公元前2500年时,在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区出现的比较大的城市已被用来制成衣服;1293年,马可波罗在印度游历时对印度的刺绣也极赞赏,认为相当的精巧与质美,胜过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出品克什米尔的围巾与印度地毯,在图案设计与纺织上,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优美的产品;织布工会组织是当时印度工商业里独一无二的组织,这一组织来制订并规定了印度工业的各种活动准则。
—— 印度国内的商务也极兴盛,每一条道路的两旁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市场;印度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它的文明历史同样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地区与埃及就有了交通往来。以波斯湾为通道的印度与巴比伦的商务在公元前700-前480年之间,曾盛极一时;罗马的调味香料、化妆用香水与机器使用的润滑油膏等全部仰赖从印度进口,而且还大量从印度购买生丝、细花布、棉布以及金属品的衣服;莫卧尔王朝的阿克巴王时期,设立了海事机构,其职责就是监督船舶的制造,规划订制海上交通条例。
—— 硬币的流通增进商贸易的便利,也已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在释迦时代就有了一种粗制的长方形硬币;公元前4世纪时,当时的印度在波斯与希腊的影响下,已在国家担保下实行了一种硬币制度;舍尔·Sher Shah,约1486~1545印度北部伊斯兰苏尔王朝的创建者,曾打败莫卧尔王朝的胡马雍王发行硬币 ,并建立使用卢比作为当时国内通行的基本单位币制;阿克巴王与贾汗季王统治期间,印度硬币制造技术以及硬币的金属质料已相当精美。由于印度的工商业成长受阻于宗教,人们不会使用他们的金钱去求取利润,也不知何为借贷。
—— 印度大部分的历史里,绝大多数的人口无论贫富都对天然的食物和贮存的肉类、鱼类与家禽作有节制地食用(维查耶那加尔人是例外);为了使品味更好,或者是为了有助于性爱,印度人从小就大量地食用咖喱、生姜、丁香、肉桂以及其他的香料调味品。欧洲人对这些香料相当重视,他们为了搜寻这些东西,竟辛苦地跋涉走遍了半个地球。
—— 印度最富裕的时期是在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王与莫卧尔王朝的贾汗王时期,它的富有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事实。但各地还是形成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只是程度没有今天这样严重。

二、社会的组织
—— 由于道路状况不良与交通的阻塞不畅,注定了印度分裂的局面,因而征服印度容易,但要统治印度就比较困难了。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要有一个不受政治掣肘的独裁领袖,这很自然地就会形成君主政体。
—— 在印度王朝统治的时代里,印度人享有相当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一部分来自村落里的自治社区与居住在城市里的工会组织。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经由婆罗门贵族对国王权势上的一些限制。然而,到了后来回教徒统治时期,则完全仰赖武力。不过阿克巴王倒是个例外,他凭借的是仁政,因此,他的政体可能是最好的一个。但是一个统治者过分专权,通常亦是他政府的弱点,此一制度的运行完全要依赖阿克巴王的超人智慧与性格。一旦他死去,国家就陷入了群龙无首人亡政息的局面。
—— 在印度王朝时代,法律包含皇室的命令、村落社区的传统以及阶级的统治等。家庭的家长、社区村落的头目、阶级的酋长、工会的委员会、省长、国王的大臣们或即是国王本身,都是决定一切的权威人士。而在回教徒的统治下,法律几乎就是皇帝或者君王们的意志。
—— 印度全国从没有使用过法律的条文。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些事情,皆以“法论”替代法律,也就是阶级规条与职守,并用诗体写成教本。其中《摩奴法论》是最古老的一类。这部法典有2685条,起初是用来规正部落的婆罗门祭师在行为上的准则,渐渐的,它被整个印度社会接受而成为共同的行为法则。虽然这一法典一直没有被回教的君王们承认,但它在阶级的体系上具有法制的最高权威,目的是使印度社会里的阶级体系更加牢固,永不动摇。
—— 印度的阶级体系自从《吠陀经》时代以来,就愈发坚固与复杂。因为政治秩序的不稳定,外来的民族与一些教义超越了印度本身,因而阶级的意识加强了,以致回教徒与印度人民之间的血统混合遭遇了阻碍。在《吠陀经》时代,阶级曾代表瓦尔那(种姓或族姓制度)或是肤色;在中世纪,变成了阇提(印度中古时期,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了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阇提。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立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直到被剥夺受保护的权利。阇提之间相互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这种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与瓦尔那相比,阇提摆脱了种族的理念,社会意义很强,所以它和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更有生命力)或是生育。这种制度主要受惠人是婆罗门阶级的男人们。在阿育王统治下,佛教兴起曾一度使婆罗门失势了一段时间。然而,经过婆罗门教士组织的一贯固持与坚忍不拔,最终在笈多王朝时期,重新夺回了失去的权势与领导地位。
—— 婆罗门的权势来自知识的独占。他们是传统的监护与改造者、孩子们的教师、文学作品的作家或是编辑人、《吠陀经》诗文写作的专家。所有低级阶级的层的人都不被允许掌握知识。根据《摩奴法论》,婆罗门教徒是由神意注定为众生的首领,所有存在于宇宙里的,都是属于婆罗门的财产;婆罗门仰赖公众与私家的馈赠为生,但这绝非是什么布施或是赈济的慈善行为,而是对一个婆罗门教徒的殷勤服侍,是最高尚的宗教职事,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婆罗门教徒有权将这家人的所有善行或功德一笔勾销;婆罗门人犯罪不会被判刑,而是带着他的财产被放逐。首陀罗阶级的人杀死婆罗门人才是真正的犯罪,被处以死刑,而杀死其他阶级的人,只需交纳对应数量的牛作为罚款;婆罗门人不能与阶级以外的女人结婚;婆罗门教徒从不伤害有生命的生物。
—— 印度人民由于田间繁重的工作,以及对于个人天生阶级的过分屈从,以致没有办法摆脱迷信的束缚,致使教士祭师的权力一代一代地增长坐大起来,虽历经外族的统治,但仍长达2500年而不坠,成为世界上最能持久的贵族政治。古代的刹帝利阶级曾在释迦时代控制了知识与政治,但在笈多王朝时代就消失了,之后绝迹。最后婆罗门成为印度的社会与精神两方面的统治者。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没有阶级的存在,印度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威尔·杜兰特认为:在100个国内无政府的变化当中,婆罗门经由阶级的制度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扩大并传递了印度的文………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它是印度政府不可或缺的一个社会体系。

三、伦理与婚姻
—— 在印度,在每一个阶级的伦理之外,都承认一个共通的伦理,或叫作义务:第一,对婆罗门教徒的尊敬与对牛的重视;其次,生育子女。在印度堕胎是一项罪行,罪同谋杀了一个婆罗门教徒。故而,老年人对幼年子女的慈爱是印度文明里最美好的一面。
—— 在印度的制度里,婚姻是强制的,必须经过父母的安排。一个成人若不结婚会被赶出家门,而少女长期保持童贞也被认为是耻辱的。
—— 印度人早熟,因而他们选择幼年成婚。但在订婚与真正成婚之间的这段时间,新娘必须与她的父母住在一起,直到春情期到来。这一惯例由来已久,且被认为是神圣的。它是为了防范在不同阶级间由于一见倾心、性欲冲动而产生爱情,演出不良后果所采取的一种严格方式。
—— “神圣的妇女”、“神的仆役”。印度的娼妓大部分仅止于庙宇里,最初她们专门在神像前载歌载舞,也可能是接待婆罗门祭师的一项礼仪。她们中有一些可能是终生孤独地生活在修道院里;另一些则被允许扩大她们的服侍范围,其条件是收入的一部分要缴给祭师。一般庙宇的妓女,有一些还要学习读书,以便于增进应对与社交,但一般结婚后的妇女都不需要读书与外出结交宾客。这一习惯因时间的久远证实为神圣了,因此没有一个人会将它看做是不道德或不符合伦理。一般被尊敬的妇女经常将她们的一个女儿奉献去作为一个庙宇里的职业歌伎,这与她们将一个儿子送去做祭师是异曲同工的行为。
—— 在庙宇里的妓女与幼女婚姻的双重限制下,很少有可能发生“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两情相悦的爱情仅在印度的文学里出现了一些。实际生活里,多半是妻子以全部的真心、诚意和耐心去对待她的丈夫,而丈夫则一心一意地保护妻子的安全。《摩奴法论》制定了8种不同的婚姻,其中由爱情、抢劫而成的婚姻,在伦理的尺度下被视为最下等的,而买卖婚姻,这种基于经济基础的婚姻则被认为是最健全的。最聪明的婚姻是完全听任双方父母亲的安排,并全部遵照族内婚姻与外族通婚的一切规定法则来办理。
—— 印度的家庭是典型的父权制,丈夫有至上的权能来管制他的妻室儿女与奴隶。印度妇女们的处境是相当可怜。她们在《吠陀经》时期崇高的身份竟在祭师教士们的影响下,以及回教徒制订的范例下被葬送无遗。上学读书被认为对妇女们并不合适,因为她们会因此获得权势,因此,直到近现代前,属于高阶层的印度贵夫人、淑女们或是庙宇里的神女才可能接受教育;在《摩奴法论》里,有三种人被认为不适宜掌握财产,妇女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儿子与奴隶;丈夫可以因为妻子的不贞而离异,妻子则不能以丈夫的任何事故为借口离异;作为母亲的妇女们应获得她的子女的报答,这种报答要超过对父亲的报答;印度妇女实行帐帘制度,这是一项相当严厉的规定,凡被尊敬的妇女只能为她的丈夫与儿子们所见;印度妇女的殡葬制,在亚历山大时期盛行,婆罗门教徒最初是反对这一制度的,但之后接受了它,并假借宗教之名,说是为了婚姻的永恒信守不渝。在维查耶那加尔时代,殡葬仪式竟采用了集体举行的方式,殡葬的妇女们也引以为荣。欧洲势力进入印度后,殡葬风俗逐渐减少,但印度的寡妇们却仍要继续忍受各种无助的痛苦,不得再婚、剃去头发等。

四、礼貌、风俗习惯与性格
—— 在印度礼貌规矩与社交上的礼仪规定相当明确,且各阶层的人们都能遵照实行,甚至最下层的人们也不例外。这种现象比同时期出现在欧洲的社会秩序还要高明。
—— 在印度很讲究清洁,这主要是出于虔诚的原因。《摩奴法论》对清洁有明确的规定。在学校,将养成良好仪表态度与注重个人清洁的课程列为优先。玄奘在1300多年前也曾写道:“他们清洁净化他们自己,并不是来自强迫而是出诸自愿”;婆罗门教徒在每膳之前后都要洗手、脚及牙齿,吃完饭漱口也多达七次之多;印度人多咬啮一种属于胡椒科的植物叶子,以取代烟草与饮酒,这类叶子会将牙齿变黑,但他们不以为然;印度的法律书籍对月经、如厕的卫生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婆罗门清洁净化仪式的复杂与庄严,是鲜能比拟的。他们使用左手,且必须用水洗濯净洁。
—— 因为印度暖和的气候,衣服成了多余,下至乞丐,上至圣哲,各阶层人士都赞同不用衣服。直到18世纪后期,南部地区男女都是从腰部以上全部裸露。当需要更多的遮盖时,就用一些布料围系在腰部,将另一头搭在左肩头;大多数的人都赤脚,如正统派的印度人穿上鞋子,也必须用布做成,绝不穿皮鞋;刹帝利阶级穿各种颜色与式样的裤子,着短上衣并系腰带,脚上是草鞋或短靴头上围扎头巾。头巾很长,有时可达70英尺。妇女们穿长可及地的袍衣,经常在两乳下方留出约几英寸的古铜色的裸露肉体。印度男人英俊,少女们美丽,他们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即使只围着一条腰布,但表现出来的自尊心都要超过全部装潢的欧洲外交人员。
—— 印度男女对化妆品的使用都很熟练,妇女们在左鼻孔上戴一圆环,表示已经结婚了,在前额上经常是印上一些代表宗教信仰的记号。
—— 印度人非常残酷,而同时又很温和;他们有的忠实诚恳,有的却狡猾欺诈,言行不符。一般而言,印度人过分地膜拜信仰神灵与崇尚善良,使得他们对怯懦的认识比较淡泊,在征服者的铁轮下与外来的独裁之下,长期忍受这样的委曲求全,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但他们甘愿作为顺民而不从事反抗;他们最大的缺点可能是冷漠与懒惰成性,但在印度这不能算是过失而是因为气候产生的适应性;印度人相当地敏感,重感情,好幻想,因此他们最好是做艺术家、诗人,而不适合做统治者与执政者。他们足可利用他们的优点启发他们的国民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企业家。他们也充满了无限的仁慈心,可说是最殷勤好客的主人,甚至他们的敌人们也承认他们是有礼貌的。
—— 印度人实行火葬。在释迦时代,祅教人士使用天葬,作为死别的一种方式。一般显贵人士则用火化。晚近以来,火化才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在玄奘去印度游历的时代,人们还实行水葬,将尸体投入恒河之水;自杀在印度是被接受的,饿死或是活埋或是让鳄鱼吞食。婆罗门教徒里也有切腹自杀的方式,但需在前三天绝食,如果自杀未遂,则要遭受更严厉的惩罚。生命的来临,人人相同,但它的出路并不止一条。

PS:威尔·杜兰特:以上的分析,大部分适用于《吠陀经》以后与英国统治前的印度。读者必须记住,印度也是在不断变动的,因此一度曾被视为他们的特质,诸如制度、伦理与生活态度等,可能在今天已不存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有多牛?出生时军队保护,还永久享有一特权
《佛教十五题》-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印度佛教与印度种姓制度不得不说的故事
印度强奸案频发的背后: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葩国度
奈何相丨普世宗教的前世今生(印度教篇)
印度改国名为婆罗门,意味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