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了几十年书法,现在才知道古人书法中的浓淡变化是这样形成的

在欣赏古代书法名帖时,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古代名家真迹的墨色往往都是有忽浓忽淡的变化,比如下面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王珣的《伯远帖》,怀素的《自叙帖》等等。

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一行墨浓,第二第三行墨淡,然后再浓再淡

王珣《伯远帖》第一行的前几字浓,然后变淡,第三行后半又稍浓然后淡

怀素《自叙帖》局部第一行浓后面开始变淡,然后再浓再淡的变化

近现代学书法的人在临摹的时候很难达到古人这样的效果,于是多数采用在墨中兑水的方法来模拟这种墨色的浓淡变化,这样的模拟过程很复杂,而且也不容易掌握。如果我们弄清楚古人的这种浓淡变化是怎么形成的,那临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笔者以前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在《晋唐笔法》一书第一版中做出过解释。

笔者所著《晋唐笔法》

并在去年开始系统的学习国画,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里再给大家进行一下解析,现代人为什么很难写出古人那种墨色变化有如下两个原因:

第一,蘸墨的方式不同,古代人书写前先用清水把毛笔浸透,笔笔都是清水,然后用笔的最尖端去蘸墨,这样会自然形成笔尖浓笔肚淡的浓淡变化。蘸一次墨连续书写几个字以后,墨色就会产生由浓到淡的变化。如下图:(笔肚蘸清水,笔尖蘸墨,蘸墨多的时候书写的长度会相应增加)

笔肚蘸清水,笔头蘸墨的书写效果逐渐由浓变淡

还有古画上的很多毛笔笔肚是白的只有笔尖是黑色的也是因为这样蘸墨的习惯造成的。如下图《空海执笔图》

空海执笔图中只有笔尖是黑的,笔肚没有墨

这种蘸墨的方法跟国画是相同的,国画的墨色浓淡变化就是用这种方法实现的。现代人一般是把笔浸透以后把整个笔头都蘸到墨盘里,整个笔都是统一的墨色。

第二,字体大小的差别。我们能见到的古代书法墨迹几乎都是很小的字,字径多数在一到两厘米左右,现代人常见的书法作品基本都是大字,字径都在十几到几十厘米左右。因为古人字小,蘸一次墨可以连续书写很多个字,现代人字大,写一个字甚至要蘸好几次墨。蘸墨次数多,所以导致每个字的墨色几乎都是相同的。

在笔者所著的《晋唐笔法》中系统阐述了古今笔法的差异,并揭示了古代密不外传笔法的奥秘。

《晋唐笔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书法”的理解
古代书论家反复讨论的变化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撵茶图》里记录的古笔法
草书用笔及笔画特点/草书用墨法/用墨歌
墨与墨法
书法用墨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