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到底应该分几步

课堂到底应该分几步

(2010-11-23 )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分几个阶段?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分步分段?

   最早的“阶段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提出,他作为心理学家把儿童课堂学习的过程认定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他创立的“四段教学法”,后由其弟子席勒加以完善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再后来是俄国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将其改造,写进《教育学》一书中,所谓五步,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自此“五步教学法”影响世界。

   作为传统教学法,这种阶段教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三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致命处在于,这样的模式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作为工业经济社会的“流水线”的产物,五步教学法显然不适应今天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如何,非刻舟求剑应套五步,则难免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呆板和一厢情愿,学生不是产品,教学不是流水线作业,更不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完成任务”,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才评价五步教学法“是用一个现成的处方去包治百病”。显然,五步教学法存在着明显的“四化”缺陷,简言之即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的确在“当时”乃至于对“后世”,其对于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客观地以新课改理念评价,凯洛夫实在是落伍了的,这是不得不说的事实。

  今天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如果非要穷究不舍,那么,“凯洛夫”先生恐怕要给中国教育承担一些责任的。一是,学生被这样的课堂所束缚,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纵然教师喊破嗓子,而学生只能是任人摆布的木偶,听戏、看戏而已;二是学生的认知始终被陷入一种精心设计的“假象”中,表面上看是会了,课上听懂了,可过一短时间又忘了。离开了学习的“体验”,什么样的知识即便能够背会却都仍有可能是“属于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有所谓的“三维目标”;三是教师的上课,如果不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形容为“三缺课堂”,即缺目标、缺针对性、缺及时反馈;四是课堂效益低下,废话和不必要的环节挤占了学习时间,导致作业负担过重;五是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导致学生的厌学,久之会让一部分厌世、跳楼。

   因此,唯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应情感而生,以学定教和以学评教,让教服务于学,变依教者的设计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那么,课堂则不可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处真正的生命活力。高效课堂赞成新课改的全部理念,并且把课堂的三维目标具体解读为“四学”,即学会、会学、学乐、创学。其中,学乐即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为学生的生命恰是由N个45分钟组成的,不能把握当下这“一截截”快乐岂能是对学生的生命负责,又岂能“教学生三年,幸福三十年”?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把“乐学”作为课堂评价的“准入证”,假如学生学的不快乐,即使课堂知识达标率100%,这样的课堂依然是0分,而评价课堂快乐指数其实很简单,通过三项“模糊值”,即看学生表情、听声音、看肢体语言来判断。而创学是必须培养的学习能力!

  如果我要说学习能力即素质教育的素质,你一定会有异议,那么,我就说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素质”可以吗?对学生而言,什么才是“能带得走”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还会在竞争中被美国和日本人赶超吗?我们这个民族还会没有希望吗?和学习力关系比较近的是创造力,如果中国的课堂教学能够围绕“两力”来做,中国还会斩获不了诺贝尔奖吗?不要总是把学习能力想象得多么艰深,其实它是关于“学习”而生发出来的,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能力,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解读成一种是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能力,另一种是关于归纳概括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一类可称之为应用能力。学生的基本能力来自于哪里?导学案三个字说明了一切,导是功能,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导学案最好的比喻是渡船!

  我一向赞成,把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比较低级的知识课堂,这类课堂一般采用的也是比较低级的教学手段,如灌输、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无他;一类是比较高级的能力课堂,最高级的是智慧课堂。知识课堂要升级为能力课堂,中间的“开关”是应用,离开了对知识的应用,则不可能有真正学习认知的发生,单纯靠记忆得来的知识是不可能牢靠的,离开了体验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而这样的课堂无非是培养“两腿书柜”,知识一旦完成升级则发生了“质变”,变成了能力课堂或者智慧课堂,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仅仅掌握了对知识的应用,还不足以说就是智慧课堂了,其实,智慧这东西它必须借助“融会贯通”这个词方可完成,而前提是也需要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叫做“情感”,课堂怎能离开情感呢?当我们说课堂即情感时,请一定不要忘了教师必须能让情感在场,而前提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这远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而讲,谁都不应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张卓玉先生在他的“第二次教育革命”论点中曾经发问,是谁教出了第一位教师?在教师这个职业出现之前,人类文明是如何传承的?课堂肯定是满足于“学习”的,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那么我们还可以问下去,是不是没有了课堂的存在就没了学习呢?离开了教师就不可能发生学习呢?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无师自通是因为我们始终有“大自然”这位无所不知的老师的存在,因而“师法自然”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世界上的任何知识最初都来自于师法自然,不观察猴子怎么会有猴拳?不观察柳条,岂会有柳叶刀法?不独是“老师”才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如果再把作为职业的教师解读成“知识决定者”这个角色,显然是愚蠢的,因此改变“教师角色”恐怕是新课改的核心和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研究透“关于教师角色”的问题,弄透了这个角色才可以谈论“教师作用”,两者是因果关系。

   新课改理念早就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很愿意把“主导”解读成“主要在引导”的简称,理解了教师不是决定知识学习和学生成长的那个人之后,那么,教师的主导则体现在两个字、三方面上,两个字分别是“引”和“导”,引即带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任由其去充分体验;导即导向,像导航仪,导不是替代,而是指引。所谓三个方面,第一即情感方面,教师要敢于实现变“导入知识”为“导入情感”,是煽风点火,是点燃激励,像“政委”;第二即技术方面,教师要把握教学流程,什么时候组织自学,什么时候开始展示,什么时候问题反馈,要始终拿捏好“火候”,像厨师;第三,即知识素养,你不可以老是出现常识性错误,否则如何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呢。

  我还是要回到文题上来,回答关于流程或者说模式的问题。教学当然需要模式,但我们必须清楚,模式不是模式化,流程也不可以固化成企业生产的流水线。课堂强调模式,其实是想让课堂更加接近于学生的认识和学习的规律,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即接近于学生的“自学”,其实,自学这个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即我们在实践中推广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群学你也可以称之为“组学”。如果你坚决反对“模式说”,那好,我们换成新课改的词汇,说自主、合作、探究。或者我们这样说,课堂要贯彻这“六字真言”,自主即自学、合作即展示、探究即反馈。我说的课堂模式也就是指,课堂流程必须包含“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这显然不是我们高效课堂自主发明的,恰是来自于新课改的实践发现。

  好的课堂都必须同时拥有这样的“三个环节”。有了三环节的课堂才有资格说是达标的课堂。当然,时下有太多的学校似乎都有自己的模式,什么四步、五步、六步的,并且把每一步都细分化几分钟,其实这样做也没什么,课改初期需要这样做,因为不这样规范,则根本不可能完成课堂的根本性转变,你千万不可以任由教师去“审时度势”把握分寸,表面看起来是该这样,可实际操作时便会发现,一旦缺乏严格的规定,课堂仍然会一片混乱。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他们甚至对立到了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我反对把课堂模式化,但我主张课堂教学必须建模立章,这很像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交规”,你不可以因为哪辆车是“宝马”变准允它横行吧,可现在又很多学校一直在宽容有人“横行”,还把横行美其名曰教学艺术,难道艺术就是“胡搞”?别指责我说反对教学艺术,我不反艺术,我反的是表演课,这样是课堂再说“学生主体”岂不是谎言?如果非要我解释教学艺术,那么,我相信教师在两个方面需要“艺术”一些,一是要艺术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如何“利用学生”则是教师课堂最大的艺术。其实高效课堂的支撑就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千万别把利用理解成一个贬义词,我们忘了学生太久了,忘了他们首先是人,也不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天才。说天才更多的是在激赏学生,但教师必须接受这个观点,学生是教学的第一资源,而教师是班级第51名学生!

   要鼓励教师利用学生,前提是要研究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在实践中,我们的重点是利用了学习小组,当然高效课堂主张的小组和传统意义的小组学习不一样,分法不一样,功能和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我们强调组间平衡,同质异组,组内分对,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而对组内对象,又从差异出发,实现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要求、分层达标,你这样理解小组吧,我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而每一个小组的组长,都相当于一名老师。在小组内部,每个小组必须自主解决70%—80%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独立组织组内展示,这样的展示被称之为“小展示”,凡是学生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经由教师在学情调查环节发现,然后才组织“大展示”,小展示和大展示不同,小展示是展示学习成就,而大展示是“展示错误”。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便是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有资格称为好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
导学案编写及使用的有效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孙德勤:“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新授课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初中数学讲座6)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