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三)

 

谦谦君子 比德于玉——春秋、战国玉器

孔子论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王室式微,礼崩乐坏。对这一时期最简单的概括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听听,全是强者打仗。为什么这个时期社会这么动荡呢?因为社会的制度即将发生改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正当社会发生动荡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出现了。孔子的思想,给中国人,或者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行为准则。孔子关于玉的学说,奠定了玉后来的理论基础,成为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

   
    玉在此时进入了它的青年时期。为什么呢?跟人一样,青年时期开始对社会有了判断力。童年时期的判断力是有限的;而少年时期的判断力往往是偏激的,只看到局部,没看到全体。而进入青年时期,人对社会的判断就开始呈现理智化。今天18 岁是成年的标志,这是一个法律的标准,你有了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的能力,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玉器也一样,当它到了青年时期,就有了一套完整的学说。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日:“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我这儿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搁在盒子里好好收藏着,还是求一个好价钱把它卖了呢?”孔子说:“你就卖了吧!卖了吧!我等着买主呢!”孔子是把自己比作美玉,等着识货的人委以重任,一展抱负。那么,孔子为什么把自己比成玉呢?因为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对玉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个。第一,《礼记》记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谁也记不住,太多了!第二,《管子》记载有九德。第三,《荀子》记载有七德。第四,到了汉代,《说文》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这就比较容易记了,后世也基本依照此说。

玉珉之争

   

春秋时期,玉已走入上层社会,此时关于玉有个争论,就是“重玉轻珉”。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了一段对话。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子贡问孔子:“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看重玉而轻视珉,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珉的数量多吗?”孔子说:“不是因为数量多寡的缘故,是因为玉有德,用以比喻君子。

《诗经》中就说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所以玉才重要。”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等于孔子给玉做了一个结论:玉是君子的化身。

    《诗经》中多处把玉比做君子。《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词汇“切磋”、“琢磨”,都是从这儿来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这句诗的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解释,就是说:这么漂亮、是经过了像治玉一样的切磋、琢磨后,才逐渐形成的。那治玉的方法,当时是比喻人品的美好,后来才引申为其他炼、思考等等。

   

唐朝的唐明皇也为这样的事发过火。《太平御览》里记载:当时礼神、祭祀的礼器用玉,找不到好玉,大臣就糊弄皇上,用珉替代,随便做了点儿摆在那儿。唐明皇发现以后非常生气:“《礼记》里都说了,珉是不可以用的,你们怎能拿这件事糊弄我呢?”从那以后,唐明皇就下令:“礼神和宗庙祭祀必须用真玉,如果没有大的玉材,宁肯做得小一点儿,也要用真的,不能用其他石头来替代。”所谓“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这就是皇帝对玉的一个态度。皇帝尚且这样严谨,民间就更要严谨。

德玉文化

   

孔子认为玉有德的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德”是什么呢?解释起来非常麻烦。过去有部电影里有句玩笑话:什么是德啊?无才便是德!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包含关于“德”的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去解释,甚至有争论。那么,当玉被赋予德行的时候,当它作为宫廷或社会上流非常重要的礼器的时候,它就体现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约束力量是道德,而不是法律。虽然法律在汉代就非常健全了,但当时的道德力量足以约束这个社会。如果我们在地上划一道线就可以禁止别人跨越,那就不必扎一个铁丝网;如果扎一个铁丝网就可以禁止别人跨越,那就不必建一堵高墙;当一个高墙依然不能禁止别人跨越,就要在高墙上再加铁丝网,这就是每一个制度的功能。我们的先人在地上划一道线,人们就不去跨越,这条线是什么呢?道德。我们社会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用道德对全社会的人进行约束。今天为什么要强调法律呢?是因为很多时候道德不能约束人的行为了。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玉道德的内容,把玉纳入一种道德规范。此后,玉就走下了神坛。它从早期的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德玉文化。玉开始逐渐走入民间,首先大规模地普及到上层社会。

完璧归赵

    我们都非常熟悉和氏璧的故事。《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识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没有加工的璞玉,马上就知道这块玉好不好。有点儿像今天的“赌石”。一次他得到了一块非常好的璞玉,却没有人认,历经三代楚王,他最后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将其雕成了一块稀世美玉——和氏璧,以卞和的名字命名。《史记》接着讲下面的故事: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很希望得到这块璧。为什么呢?首先这块璧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质价值。当时秦国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价值连城”这个词的由来。秦国强大啊,赵国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国宝献出去,于是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地把和氏璧带回来了。成语“完璧归赵”就是这么来的,今天生活中还时常应用。但是,赵国的胜利是一时的。因为秦国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宝贝都被秦国拥有了。

    璧,在中国玉器中数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作伪也就多起来。前些天还有一个人来找我,说:“我这儿有块战国的璧,马先生你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你这块玉是个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个事对我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到,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的边缘都是非常清晰的,简单地说叫非常‘利’。可你看这块璧,边缘全都是圆滑而模糊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块璧是作伪的。先不管是今天的作伪还是历史的作伪,但可以肯定不是汉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当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种,或者说数量最大的品种,也应该注意细节。你连细节都没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亏。

谷纹璧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就开始有玉璧了,那时候基本是素璧,上面没有纹饰。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璧上有一颗一颗像谷子似的凸起。为什么会出现谷纹璧呢?首先跟农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要靠地里种粮食为生,不靠狩猎为生。五谷杂粮有稻、黍、稷、麦、菽,没有老玉米。老玉米是16 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历史上中国没有。电视剧里演三国时期的士兵进入玉米地,那都是笑话。如果中国历史上就有老玉米,可能中国人口还要多。玉米是使中国人口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提供了大量粮食,五谷杂粮的产量相对低些。比如“黍”,指黏米,今天黏黄米产量也非常低;比如“稷”,指谷子,就是小米,一亩地就打二三百斤。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有什么不解的关系呢?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龙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谷子丰收。农民肯定都希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玉器上出现谷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开始用谷纹玉跟上苍沟通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话说得很玄妙,解释有几种。其中谷神三解:第一,山谷——中虚曰谷;第二,谷,同“毂”,意为生养(高亨《老子正诂》);第三,谷,同“毂”,意为保养。有学者认为:“老子言谷多矣,此谷与他谷不同,乃用以象征吾人之腹,是谓天地根——指种子。”(蒋锡昌《老子校诂》)《道德经》其他一些章节出现的“谷”,却多为溪谷。老子认为:谷是万物之本,把谷上升为神的高度。我们要生存,就要吃,简单说就是民以食为天。

    《周礼》中解释谷璧说:“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所以养人。”意思是谷纹璧是个好东西,它的纹饰像谷子一样。你看,古人这会儿就比较世俗,想的是生存的情况。虽然是在跟上苍沟通,讲的是玄之又玄的事,但具体到世俗的方面,就是吃。人的生活刚开始改善的时候,对物质非常重视。很奇怪,古人生存条件并不好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他都是跟上苍沟通,跟神灵沟通;当生活一天天改善的时候,反而会强调非常物质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家里有了彩电,就希望变成直角平面的,变成液晶的,变成等离子的,反正希望越来越高级。对物质不停地追求,说起来都非常世俗。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满足的时候,精神上就会有一个突破,开始新的追求。

    谷纹璧,因为吉祥,历朝历代都在做,说明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也有很多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但占大多数的还是农耕民族。

童子佩觽

    有件玉器离我们今天特别久远,一般人蒙都蒙不出来它的名字。这件玉器叫“觽(音西),不查字典,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这个字。觽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呈牙状,过去是一个解绳器,能把绳子的死扣解开,还有一个名字叫“冲牙”。过去解绳器有用虎牙、猪獠牙做的。绳子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古人出门要带一根绳子,为什么呢?绳子可以解困。比如去砍柴,砍完柴怎么拿呢?拿绳一捆,背着就回来了。遇到危险的时候,可能把绳子拴在哪儿,我就逃脱了。绳子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今天大部分人出门,除了登山以外,没人带根绳子,只有想不开才带呢!很多少数民族同胞身上会随身带着解绳器,因为经常要使用,我就见过使用过多次的猪獠牙,磨得锃亮,很漂亮。觹在《诗经》上有记载,特别有意思《卫凤·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这首诗是以女孩的口吻写的,我得翻译一下:芄兰是一种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可能借此代表女孩子的心情。茂盛的芄兰旁边,站着个男孩子,身上佩带着觹。女孩子就说:“虽然你带着觹,是个解扣的工具,可是你白带着,不能解开我心中这个结。”佩觽,在古代是男子成年的标志。女孩子有爱慕之情,但无法去表达,希望男孩子能够明白她的心意,解开她心中的疙瘩。

    觽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古人认为,它能解开疙瘩,就是说能变乱为治。面对一团乱麻,怎么解开呢?后来人说:快刀斩乱麻。古人不会,要拿觽一点一点地解开。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一生中肯定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盘根错节,不是仅凭简单的愿望或者冲动,就能快刀斩乱麻了。如果我们拥有觽这样的工具,有用觽解扣这样的心态,很多疙瘩是可以解开的。所以,佩觽当时也作为一个治乱的象征,《说苑·修文》中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一个君王佩觽,表示有能力治乱,政治含义强大。

随侯之珠

    我们说战国玉,不能不说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非常著名的大墓,整个出土过程被拍成纪录片,我看过无数遍,每次看都觉得惊心动魄。曾侯乙是什么意思呢?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名字。除了战国七雄以外,当时南方还有很多小国,像曾国。曾国的国君就是曾侯乙。曾侯乙墓的位置在文献记载的随国境内,就是今天湖北的随州境内。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考证曾国就是随国,曾侯就是随侯,因为没有发现随国相关文物。但这不是结论,只是一种说法。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的“随和之宝”,“随”就是随侯之珠,指随国的夜明珠。《淮南子·览冥训》说:“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最后这两件宝贝都归了秦朝。随侯之珠有个故事。有一次随侯外出,在野外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他命令手下救助,把这条蛇救了以后放生。很多年以后,随侯出去狩猎,满载而归,驾船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水一分为二,从里面出来一条大蛇,含着一颗珠,非常亮。那时已经是傍晚了,所有人都看到这颗珠子闪闪发光。大蛇把珠子放在船头,然后致意而去。后来随侯想起来了,这条蛇就是他几年前救过的蛇。这颗珠子就是随侯之珠,传说中的夜明珠。

    那么,曾侯乙墓中出土夜明珠了吗?没有,但出土了很多琉璃珠。琉璃珠就是玻璃珠,做成许多眼状。你见到这个珠子,会觉得上面到处都是眼睛,俗称“蜻蜒眼”,蜻蜒是复眼嘛。夜明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其实并不新鲜,就是一种萤石。我见过,萤石在光线下可以吸收光,在黑暗中可以把光释放出来。

辉煌的侯乙

    1978 年,发掘曾侯乙墓,文物的出土量令世人震惊——一共出土了15000 件文物。其中黄金的重量是8430 克;出土的青铜最多,总重量是10500公斤,十吨半重。一个墓葬里出土了十吨半青铜器啊!今天到湖北省博物馆里看曾侯乙墓的文物,会觉得非常震撼,只有走到这样的青铜器面前,才知道什么叫叹为观止。你不可想象,几千年前的中国人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相对来说,曾侯乙墓的玉器数量不算太多,只有大约600 件玉,但都非常精美。

    曾侯乙墓创造了中国考古的多个之最。第一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今天还可以演奏出动听的乐曲;第二是工艺最精的青铜尊盘;第三是容积最大的青铜酒器,可以容纳很多升酒;第四是先秦时代最大的金制器皿。秦朝以前,中国最大的金制器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五,就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

    其实,曾侯乙墓还有一个之最非常有意思,被人忽略了,就是在曾侯乙的头骨中找到了21 件玉器。放在死者嘴里的玉,叫“哈”。这21 件哈包括玉牛6 个、玉羊4 个、玉猪3 个、玉狗2 个、玉鸭3 个、玉鱼3 个。死者嘴中含晗,是希望死者不朽,后来长时期作为中国的丧葬制度延续。曾侯乙的晗一共21 件,这么多的,仅此一例。到了汉代以后,一般就是放一个玉蝉,没有这么复杂。这些晗都是微雕的玉,最小的1 公分多,大的有2 公分,但21 件也是很大的一把了,全部塞到他的嘴里,当时往里塞的人都很麻烦。曾侯乙为什么往嘴里放这么多玉晗呢?至今想起来也是一个谜。也许最能说明的就是曾侯乙生前一定非常奢侈。古人奢侈的第一标准就是吃,而今天奢侈的第一标准一定不是吃。说一个人天天吃好的,那肯定是要得脑血栓了!吃得太好,不是件好事。今天的生活太好,社会各阶层在吃上面的差异不是很大。但古时候不是这样,曾侯乙吃得一定比别人好,所以他嘴里塞满了能吃的东西。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件重要的玉器——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在这件玉器出土之前,我们不能想象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能达到如此高峰。这件挂饰可以活动折叠,我们原来以为这种工艺是明清以后才有,没想到战国就有了。它突破了商周以前一胚一器的做法,即一块玉料就做一件东西,现在是分雕连接法,用五块玉料分割,再形成一个整体。它可以拆装,也可以组合。龙凤玉挂饰上面刻了37 条龙、7 只凤、10 条蛇,总共刻了50 多个动物形象。在先秦时代,这件可以算是玉器中的顶级精品。那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有学者推断它是挂在帽子上的,因为出土的位置就在曾侯乙的头颅附近。这没有结论,只是一个推论。

组佩癿新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的激烈,宫廷内部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刺杀,刺客大量出现。于是,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组佩被移做他用,所有大臣上朝都要带组佩。为什么呢?限制你的行动。一旦你有其他想法,动作过于激烈,组佩就会发出异乎寻常的声响,提醒君王。如果我想去刺秦王,那我得是荆轲,首先要解决身上佩玉的问题。电影《刺秦》中,图穷匕见后,荆轲抓着短刀越过多少人,冲向秦王。这些都是电影表演,在实际当中不大可能。你佩玉了,当你做出激烈动作而不被别人发现,或者不提前预警,是不可能的。组佩此时就变成一套国家安全的预警系统,出现这个现象,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开始佩带组佩,是为了追求形象美、声音美,但没想到这个声音还起了其他作用。当社会的政治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艺术品就开始为政治服务。组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玉剑饰

    刚才讲了刺客,刺客要佩剑,其他古人也要佩剑。作为随身物品,人们都要追求虚荣,于是玉剑饰就出现了。今天很多人带名牌手表,不是简简单单为了时间,而是为了虚荣,为了表现一种身份地位。从西周开始就出现了剑饰,东周时期全套剑饰形成。作为一种体现身份的饰物,用玉作为材料当之无愧。全套的玉剑饰分为剑首,装饰在剑的首端位置;剑格,在护手位置;剑琨,镶嵌在剑鞘上,中间有一个通槽,可以挂在腰带上;剑璐,是剑鞘末端的装饰。这四块玉,是春秋战国一直到汉的剑饰必配的四件。当剑被装饰了大量玉的时候,玉器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显现出来,就是它的美学功能。玉除了带给你精神上的享受,还有美学享受。

    玉剑饰凑成一套非常不容易,西周大量出土剑饰中,没有找到一套完整的。但生活中常有人拿来成套的,为什么呢?做的比找的容易。我碰到过一个朋友,给我拿来一套剑饰,问我怎么样。我说:“你这套剑饰都是老的,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它们不是一个时期的,这里有西周的,有战国的,有汉的。”这是七拼八凑凑成的一套剑饰,也很难得了。但是,作为收藏,就应该弄清前因后果。本来不是一组的剑饰,收藏起来就不如原本就是一组的珍贵。有时候玉器的风格演变非常微妙,战国和汉的特征就非常相近,你不注意就会忽略。收藏界特别愿意说一个词“战汉”,指战国到汉这个时期,猛一看,特征变化不大,可以合起来说。所以要把握各个时代的特征,这在收藏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期玉器,所有特征应该准确地去把握。

    春秋战国的玉器中,装饰品占了70%以上,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对玉高度的崇拜。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崇拜玉,感受玉温润的感觉,用佩玉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仪表、品行。由于孔子的出现,把玉提高到道德的高度,这种新观念就是“君子比德于玉”,德玉文化形成。原始社会是神玉文化,奴隶社会是礼玉文化.到了春秋战国,强调的是德玉文化。中国后来的玉文化,全部限定在德玉文化之下。尤其是汉代,“玉有五德”深人人心。下一讲就讲汉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第三章?谦谦君子?比德于玉
中国玉器文化专题之五:《庄严的礼仪》
为什么玉会有灵性
战国时代的佩玉文化
古玉居说玉:佩玉是人格与品德的标志
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是如何从政治行为变成道德约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