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最近国家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会将城镇化推向一个更高水平。但在城镇化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的无序扩张造成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障高水平的人居环境?将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问题,适时提出了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广,但具体落实在城市建设中,与其紧密相关的莫过于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生态基础,成为在城市规划层面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绿地系统规划多年来在理论研究方面突破不多,缺乏上层规划指导,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多数时候并不能充分地体现绿地系统的意图。同时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规的下位规划,是总规完成后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只能在总体规划大框架下进行微调,基本属于被动式的提出局部解决办法。从生态城市的高度看,其局限性显而易见,难以真正形成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目的。一直以来致力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还有环保行业开展的生态规划及环境治理,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了改善和指导城市生态建设的作用。生态规划是主动性调控,属于比较宏观的层面,更多地关注城市以外较大地域的生态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实施周期可能较长,实际效果往往不直接和明显,有大而泛之感,缺乏对具体生态细节的指导,落地较困难;项目的环境评价本来是主动式的,但往往流于形式;环境治理基本属于被动式措施,相对于生态规划而言是微观层次。因而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亦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希望以规划环评的方式来予以改进,但也收效甚微。面对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目前以城市绿地建设为主导、空间上主要是”点--线--面”结合、多着眼城市内部考虑问题的绿地系统和过于宏观的生态规划显然不能适应,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所突破,寻求出一条新路径。在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生态规划融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新的理论。不以城市论城市,而是从城乡统筹和全域的范围研究城市生态问题,形成更大的城市生态基底,探讨以生态规划理论指导—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刚性框架。即生态规划向下延伸,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问题;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上拓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更多地融入全域绿色空间,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设定生态安全底线,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且先行于城市用地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目前,住建部门也认识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解决生态问题的局限性,在多年创建”国家园林”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相应标准,并试尝开始进行”国家生态城市”试点与评选工作。本文认为仍然以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可能都难以突破,只有完善理论指导,提升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层次,明确提出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生态园林城市是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功能完善、社会效益良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解决现阶段城市建设中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把生态环境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居民的绿色福利,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结合生态学与绿地规划理论,提出生态绿地规划理论,建立宏观生态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桥梁,完善和深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在宏观生态格局控制下进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改变绿地系统应对城市生态建设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生态绿地系统的主动规划功能,从生态优先角度建设城市总体生态框架。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很多城市建立在山脚盆地或者依山而建,缺乏平坦的土地造成了城市用地的进一步紧张。山地城市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更需要解决合理用地强度和生态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对于山地城市而言,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作用非常显著,对平原或少河城市亦有其指导意义但作用相对逊色。本文以中国典型中部山地城市为实践对象,从山地城市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三维角度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以”斑块一—廊道——生态网络”为指导,通过生态绿道联系破碎化绿色斑块并加强生态敏感区的重点区域设计,形成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特有的生态网络格局,实现山地城市多层次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实现城市生态规划与绿地规划的链接,对绿地系统理论进行提升和完善,从生态系统理论基础出发,对现有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与分析,增加山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覆盖及不同生态位物种搭配,稳定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循环,构建生态网络格局;并实现了其研究理论在中国中部典型山地城市咸宁市的首个实践与探索。通过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可以归纳总结如下:(1)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绿地系统起源于早期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于城市规划的实践,从城市公园运动到现如今,可以充分发现绿地系统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加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为目的,从局部设计到城市整体规划,绿地系统的规划内容和范围逐渐增加。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规划模式固定,对城市绿化用地的选择被动等,存在理论滞后与实践效果不理想的缺陷,而本身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完善和深化绿地系统理论,并提升到城市生态的高度,才可以完全优化和改善固有不足,进一步形成本文研究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2)从理论扩展的角度,将多学科可融合成果充分吸纳,如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网络、生态位的理论,恢复生态学关于生物廊道保护的理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绿地系统理论及要点、规划程序与步骤、设计重点等,并针对山地城市特点,结合自然地理的理念,将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与山地城市的特点结合规划设计绿地,使绿地从简单的存在变成生态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实现绿地最大生态功能。(3)研究汇总了调查的绿地现状信息,掌握了咸宁市现有绿地的基本状况,通过对上一轮绿地规划的分析和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地规划的要求,总结了上一轮绿地规划和建设的优缺点,并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不足,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出发,在构建良好生态格局和满足公园绿地服务半经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绿地建设应尽量退出平地,多用山丘林地的思路和策略,局部调整城市用地,优化了绿地系统规划,极大地降低了公园绿地的征地拆迁及建设成本,节约了大量的城市用地,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既往规划建设分析和上一层次规划的分析可知:咸宁市现有绿地条件优良,生态基础好,城区内及外围山体原生生态环境好,多为低丘且植被丰茂,地方树种特色性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与城市融合度高,但利用现状山林明显不足,上一轮规划的绿地实施建设过少。通过以现有绿地为基础,以生态理论科学指导,将城市可绿化区域纳入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范畴,建设绿地生态廊道,形成绿地系统网络,最大化绿地生态功能;细化绿地规划目标对象,以道路、山体、河岸和其他绿色廊道联系各绿色斑块,完善并形成生态绿地系统。(4)全面分析总结咸宁市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充分调研,并提出合理建议。咸宁市城市发展战略以“温泉旅游”为主,城市空气质量常年可达良好水平,水环境、声环境质量也较好,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城市水资源丰富,淦河横穿市区,市域还有多个湖泊和水库,周围多山地丘陵地带,高海拔地区和高坡度地区的自然植被保存良好,市内绿化程度较高,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涵盖温带所有生态系统类型。(5)通过结合生态绿地规划理论研究成果,分步骤实践,完成生态绿地规划内容,突出了山地城市生态绿地的特点。首先,从生态绿地系统水平层次进行绿地规划,从布局到具体物种搭配,进行了公园绿地、道路绿地还有工业、居住、附属绿地的完整规划;其次,从山地空间特征入手,完善了竖直方向生态绿地系统的多层次规划,对不同坡度和高度的绿地同样完成了从布局到物种搭配的规划内容,对重点滨水地带进行规划;构建了咸宁市域生态绿地系统网络,尤其是城市内外绿色空间渗透规划,形成生态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并纳入统一管理,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6)通过对完成的咸宁市生态绿地系统成果进行检校,生态绿地系统在依据多理论支持下的规划内容更为完善,优化了城市布局,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边界无序扩张的情况,极好地控制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绿色管制工具,在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扭转了城市总体规划中主要将边角地或废弃地等不可建设用地作为绿地控制的短视行为,改变了建设和发展的不合理模式。(7)总结了生态绿地系统的基本功能,如生态基本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环境保护功能、防灾减灾功能等,并汇总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主体成果。生态绿地系统的主要生态基本功能是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生态网络构建,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本身生物量且增加系统与外界、系统内部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绿地本身就是水土保持中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效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城市珍贵的地表进行防护;作为绿地系统单元的公园、绿道都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山地绿地等可以防止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文环境的破坏,生态绿地系统强化了其防灾减灾效果,使绿道作为逃生通道更为通畅,而公园足够的防灾设施和绿地保护,使避灾人群不会受到灾害的影响。通过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完善、深化和实践,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是可行的,且从生态效益上超越绿地系统规划效果。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除了完善本身绿地规划的步骤和方法,进一步扩展了系统保护和规划的对象,纳入水体保护的要求和山体保护的内容,明确了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管制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和生态网络构建的内容,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安全底线,充实了生态绿地系统生态基本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等。本文提出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是对绿地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提升和初步探讨,理论结合的部分还需要多方实践去验证和发现,才能进一步更加优化理论,指导实践。而本身多学科理论对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指导是延续的,很多现有研究内容的成果将在成熟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理论内容,深化理论内涵,理论本身实践性较强,需要成熟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本身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要随时追踪最新的恢复生态学成果,完善城市作为人工建筑造成的生态退化,利用GIS建成生态绿地系统数据库,为城市不断优化生态绿地系统提供参考。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一步研究生态绿地系统,微观层面上,从分子层面论证局部绿地与生态绿地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宏观层面研究生态绿地系统作为半人工系统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展望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下的生态演化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规划和建植
徐文辉:绿道规划的中国之道_商人区_中国园林网
北京林业大学2020届风景园林硕士毕业设计展(下篇)
延安双修之绿道篇——延安市老城区绿道网络建设规划工作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