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上)

条顿骑士团

121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将特兰西瓦尼亚的布尔岑兰授予条顿骑士团的封地,条顿骑士团是德国十字军骑士的军事组织,总部设在耶路撒冷王国的阿克里。1225年,他驱逐了他们,他们将业务转移到波罗的海地区。1219年和1222年,波兰马索维亚公爵康拉德一世试图在十字军东征中征服异教普鲁士,但未成功。1226年,康拉德公爵邀请条顿骑士团征服其边界上的波罗的海普鲁士部落。

在与古普鲁士人的60年斗争中,骑士团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来控制古普鲁士。在1237年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加入条顿骑士团后,骑士团还控制了利沃尼亚(现在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大约在1252年,他们完成了对斯卡尔维亚人最北端普鲁士部落以及波罗的海库尔斯西部的征服,并建造了梅梅尔城堡,该城堡发展成为主要的港口城市梅梅尔(克莱佩达)。1422年,《梅尔诺条约》确定了普鲁士与毗邻的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最终边界。

汉萨同盟于1356年在北欧正式成立,是一座贸易城市。这个联盟垄断了所有离开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内陆的贸易,以及所有在波罗的海为外国进行的航行贸易。[10]瑞典、丹麦和波兰内陆的商人开始感受到汉萨同盟的压迫。

公元约1200年时普鲁士部落在众波罗的部落中的分布图,东波罗的人用棕色表明,而西波罗的人用绿色表明。


汉萨同盟于1356年在北欧正式成立,是一座贸易城市。这个联盟垄断了所有离开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内陆的贸易,以及所有在波罗的海为外国进行的航行贸易。瑞典、丹麦和波兰内陆的商人开始感受到汉萨同盟的压迫。

在东向移民运动过程中,普鲁士的领导人邀请了定居者,带来了德国东部边界的民族构成以及语言、文化和法律的变化。由于这些定居者中的大多数是德国人,低地德语成为主要语言。

条顿骑士团的骑士隶属于教皇和皇帝。在1308年征服波兰控制的波美瑞利亚和但泽(格但斯克)后,他们最初与波兰王室的密切关系恶化。最终,波兰和立陶宛通过克雷沃联盟(1385年)结盟,在1410年的第一次坦能堡战役中击败了骑士团。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的联盟

十三年战争(1454-1466)开始于普鲁士联邦——普鲁士西部汉萨同盟城市的联盟——反抗骑士团并请求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雅盖隆的帮助。条顿骑士团被迫在第二次索恩和约(1466年)中承认卡西米尔四世的主权并向其进贡,在此过程中将西普鲁士(皇家普鲁士)输给了波兰。根据《第二次索恩和约》,建立了两个普鲁士国家。

在条顿骑士团的修道国时期,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雇佣兵被骑士团授予土地,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普鲁士贵族,容克从中演变为在普鲁士的军事化。

《第二次托伦和约》油画

勃兰登堡兴起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近亲。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1525年他宣布改姓路德宗,从而切断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随后宣布解散骑士团,改为普鲁士公国,阿尔布雷希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1618年,阿尔布雷希特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

1640年继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费尔贝林战役中击败瑞典,从此号称“大选帝侯”。三十年战争之后,勃兰登堡开始经营一支小型的军队。1655年第二次北方战争(瑞典-波兰战争)爆发,勃兰登堡一开始作为瑞典的盟友参战,1660年波兰战败,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从此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用再向波兰国王称臣,腓特烈·威廉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672年,法荷战争和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兰登堡军队则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的一支。1688年“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传位与子选帝侯腓特烈三世

白山之战

18世纪初,勃兰登堡大选帝侯之子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级别的称号。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创建新的国王称号并加冕成为“在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一世,并非直接称之为'普鲁士国王’。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并从此展开普鲁士王国两百多年的侵略扩张史。

腓特烈三世及一世

由于继承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质素高而闻名于世,尤其是腓特烈二世以绝顶的好运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向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的奥地利哈布斯堡进攻,目的在于夺取人口相当于整个普鲁士王国、而且工农业极其发达、离普鲁士最接近的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引起腓特烈二世和玛丽娅·特蕾茜雅的世仇和日后依附于奥地利的外交策略)、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后来甚至为了连接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不惜背上被人唾弃的骂名而和自己的敌人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联手瓜分自己的宗主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史称第一次瓜分波兰。

《丰特努瓦战役》,皮埃尔·朗方以布面油画绘制

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军事天才的个人威望、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国家军队的一部分(非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此时,腓特烈二世已步入晚年。奥地利虽然失去西里西亚,但因为有瓜分波兰做的补偿、所以元气早已恢复;波兰立陶宛联邦虽遭到第一次瓜分,但核心领土未损、而且瓜分后新创立的军政改革制度使她的军队比以前强大。为了攻占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已经消耗完今生大部分精力;虽然建立军事天才的个人威望、但整个普鲁士国家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依然只是个次强,所以不得不在被普鲁士侵略过领土的波兰立陶宛和奥地利、这个两个欧洲列强中争取一方的和平和妥协;最后普鲁士的历代君主都选择与奥地利共同进退的外交政策、直到俾斯麦的出现为止。

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启蒙运动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准列强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但是国际地位仍然离法国和奥地利帝国这种传统欧陆强国有很长一段距离。

第一次瓜分波兰

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因为保持着向奥地利靠拢的外交策略,所以不再对奥地利的波西米亚有任何领土幻想;于是他推行强权政治,把侵略目标东进、联合俄罗斯进行第二次瓜分波兰,最后还主动向奥地利示好、邀请她参与第三次瓜分波兰。瓜分波兰后的普鲁士王国中,波兰人的人口就占了一半,是名符其实的双民族(半波兰半普鲁士)国家,也成为正式的列强;假使这个领土范围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普鲁士可能就会像奥匈帝国一样不得不向从属民族(在奥地利为匈牙利民族、在普鲁士为波兰民族)进行妥协、变为二元君主制。

但普鲁士的命运并不是如此。她先后购买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这两个领土看似渺小且无关紧要,但这却是的日后的普鲁士在德国西部的落脚点和扩张的起点;普鲁士为了把东部的普鲁士本土和西部的工商业发达地区连接起来绞尽脑汁、从侧面推动普鲁士自发主动的统一德国(而不是像奥地利那样,虽然是德意志第一强国、但处处被动)。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因为受到奥地利和英国的邀请、参加反法同盟,结果大败于法军,普鲁士战无不胜的神话消失一半;因此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德意志领土,而把莱茵河以东的德意志邦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表面上看来,半波兰半普鲁士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了;但是历史却偏向无法预料的方向。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被拿破仑的击溃,被迫逃往柯尼斯堡,这使得普鲁士军的神话彻底粉碎。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这一连串看似屈辱的条约,到日后反倒成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基石;丢失大部分波兰领土,不但让普鲁士没有像奥地利一样深陷多民族国家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且给她德国统一后的单一的、纯粹的德意志民族。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1809年在柏林创办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俄奥普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英军联合三国联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

根据奥地利的梅特涅主导的维也纳会议;普鲁士仅仅在旧波兰恢复5%(其余划给俄罗斯),但因为自己本身在德国西部有领土、所以得到默麦尔河到莱茵河的领土作为补偿(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区居民最多的国家。奥地利的梅特涅虽然把普鲁士的领土一切两半、中间还有英王的直属国汉诺威,加上自己奥地利本身就很庞大、还获得大量北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的领土;但其中德语区的奥地利部分只占奥地利帝国总面积的15%,日后庞大的奥地利帝国必定被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给拖累。

俄罗斯获得大部分波兰、但也同时增加更多波兰人独立的隐患,原本一分为三的波兰如今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重新整合的波兰人自然会奋起独立。与此同时,民族单一的普鲁士就没有那么多问题;加上拿破仑战争后、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为欧洲列强之一(虽然是敬陪末座),在德意志的领导权已经和奥地利相差无几(去除奥地利的传统权威、实际上普鲁士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奥地利,只不过在当时人们还无法预见而已)。

不过这些影响力的发挥,都要等到1820年代中期,才渐渐现出端倪。当时欧洲首强——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改采光荣孤立的路线,逐渐切断它和共主盟邦汉诺威的联系(后来更因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登基而完全分离),于是在1828年普鲁士开始和其他的德意志邦国筹组关税同盟,终于在1834年有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出现;当初奥相梅特涅设想让汉诺威切断普鲁士东西联系的计划,随着1851年汉诺威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而宣告瓦解。

半波兰的普鲁士

俾斯麦时代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国民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与宪法,打算趁奥地利忙于扑灭革命的空档,强迫多数诸邦国奉其为联盟共主。

1850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俄、奥的武力恫吓下,放弃称霸的计划,乖顺地回到德意志邦联之内。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维持将近五十年的俄奥联盟瓦解,双方反目成仇;加上1852年由拿破仑三世成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特别敌视奥地利并处心积虑要给予打击,于是在普鲁士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可以自由挥洒的国际空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在普丹战争中击败丹麦和在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近七成的人口和六成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欧洲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巴伐利亚除外)、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俾斯麦

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多瑙河流域,以及进攻两个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同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在奥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奥军进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两个附庸公国: 瓦拉几亚及摩尔达维亚直到战争结束,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奥地利占领两个公国的行动迫使俄罗斯从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撤军。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在法军攻入马拉科夫堡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马拉科夫战役标志了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长达11个月的围城战结束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迪伯尔战役——约恩·瓦伦廷·松内(Jørgen Valentin Sonne)于1871年绘画。

里伯条约规定,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永远不可分离,但1863年的事件显示,石勒苏益格即将并入丹麦,脱离德意志邦联成员荷尔斯泰因。这给普鲁士良好的开战理由,以获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她争取民族主义者支持,要从丹麦统治“解放”当地德裔居民,并藉战争履行德意志邦联法律。

1860年代初期,这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再度成为国际间的热门争辩话题,但这次丹麦所获支持减少。克里米亚战争严重削弱俄罗斯帝国国力,而法国则准备不再支持丹麦对该两地的利益,以换取她在其他地区的得益。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阿尔伯特亲王赞同德意志的立场,但英国官员缓和他们的情绪,认为德意志海军在波罗的海扩张,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结果英国支持丹麦。

丹麦再度重申石勒苏益格为她的领土。7月29日,德意志邦联议会受到奥托·冯·俾斯麦的指示后,扬言会干预事件。11月6日,弗雷德里克七世宣布废除丹麦宪法中影响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的条文,而保留对丹麦和石勒苏益格的条文。九天后,克里斯蒂安九世继承王位,马上陷入困境。他最先要处理的首个法案,就是要签署新宪法。然而,如若签署,他将违反作为国王的条款;如若拒绝,他就会与理念一致的丹麦人民对立。结果,他两难取其轻,在11月18日及时签署宪法。消息传到德意志后,群众激动愤慨。

1852年,奥古斯滕伯格公爵克里斯蒂安放弃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主权,其宣称比新任丹麦国王还要好;而今其子弗里德雷克声称没有与父亲一起放弃权利,故此自称有继承弗里德雷克七世的权利。荷尔斯泰因人民反应激烈,支持奥古斯滕伯格的弗里德雷克;后来丹麦新宪法广为人知,石勒苏益格人民也响应行动。德意志王侯和人民都热情支持弗里德雷克。虽然奥地利和普鲁士持负面态度,邦联议会仍决定占领荷尔斯泰因,以待继承问题之解决。

12月24日,萨克森和汉诺威军队以德意志邦联名义进驻荷尔斯泰因。受到两支军队和当地居民的支持,弗里德雷克公爵自立为“弗里德雷克八世”。纵然德意志民意炽热,奥普两国都未能备战,唯恐牵涉到一场欧陆战争——俾斯麦称之为“愚蠢之举”。俾斯麦深深明白,奥普两国曾签署1852年的协议,故此必须维持其继承法则。当丹麦违反协议条款,她们能采取的行动必须完全正确,致使其他欧陆国家无法借故干预。

克里斯蒂安九世颁布新宪法时,作为签约国的奥普两国,就有合理的开战理由。英国与俄国反对德意志邦联的行动;而萨克森的博伊斯特伯爵则建议,巴伐利亚应在邦联议会正式提出动议,承认弗里德雷克公爵的权利。这帮助俾斯麦劝谕奥地利立即采取行动。12月28日,奥普在邦联议会提出动议,要求邦联占领石勒苏益格,致使丹麦遵守1852年协议之条款。这表示承认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权益,结果被邦联愤然拒绝;随后,奥普政府知会邦联,表示会以独立欧陆国家身份行动。1864年1月16日,奥普两国签署协议。奥地利草拟的一项条款,是为了维持1852年协议;但俾斯麦将之取消,改为奥普两国只能共同决定该两个公国的关系,而且两国如若没有对方同意,都不能决定继承问题。

在此阶段,如若丹麦愿意为情况之迫切让步,经抗议后撤出石勒苏益格,欧洲国家可能会干预,邦联会让石勒苏益格重归丹麦;至于欧陆国家奥地利和普鲁士,则会毫无选择,只能阻止荷尔斯泰因公爵的任何行动。为了避免如此情况,俾斯麦让丹麦相信英国威胁普鲁士——如若战事开始,英国将会插手。但其实,英国并没有如此计划。这种不顾他人的诡计成功了,纵使英国政治家先前曾支持丹麦。丹麦立场依然强硬;奥普联军在1864年2月1日渡过艾达河。

奥普两国原先没有计划入侵丹麦,但在2月18日,一些普鲁士轻骑兵(Hussar)受到一场骑兵遭遇战刺激,横越边界并占领科灵。俾斯麦决定利用这情况扭转局势。他向奥地利力陈采取强硬政策的需要,以期彻底解决公国以至德意志邦联的问题;奥地利不情愿地支持战争。3月11日,两国签署一项新协议,宣布1852年协议无效;两个公国在丹麦作为整体的地位,则将成为友好协议的主题。

这个时候,英国代表帕尔姆斯顿子爵得到俄罗斯、法国与瑞典的支持,提出建议干预事件,指出整个问题应当交由一众欧洲国家决议。奥地利与普鲁士表示,只要1852年协议不作为决议基础,而公国与丹麦只是以个人关系联系,她们就会同意决议。会议在4月25日召开,但只是显示出有关问题是无可避免地混乱。代表德意志邦联的博伊斯特伯爵,要求各国承认奥古斯滕伯格对公国的主权;奥地利倾向于跟1852年协议相同的方案;普鲁士则渐渐显示出希望得到公国的目标。普鲁士若要实现目标,首先就要令公国彻底独立。奥地利反对,恐怕会完全失去她在德意志的影响。她们于是同意让公国得到完全的政治独立,由共同机构约束。

下一步则尚未清楚。至于兼并公国之问题,普鲁士让它留待决定,但表明任何协议都必须让她军事支配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令奥地利担忧,不希望早已过度扩张的普鲁士变得更强大;她也开始支持奥古斯滕伯格公爵的宣称。不过,对俾斯麦来说,此事实为意料之内。于是,他向奥古斯滕伯格公爵表示,只要公爵愿意在军事上完全听任普鲁士、把基尔港让给普鲁士作为军港,让普军控制邻近的基尔运河,并加入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就会在会议上支持其宣称。同样领导德意志邦联的奥地利,却不愿加入这种“解放战争”,因为她领土内多个民族已带来统治问题。

迪伯尔战役

1863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继位后,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入丹麦。俾斯麦后来以其外交才智,劝服奥地利加入战争,并得到其他欧洲大国的同意和邦联的支持。6月25日,伦敦会议结束,各国未能达成协议。在一天前,由于停火令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达成新协议,改变战争目标,要令丹麦与公国分离。之后,一场短暂战役结束,奥普与丹麦在8月1日进行初步议和。丹麦国王放弃对公国的所有权利,将之让与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

作为入侵者的奥普两国,将这次战争表达为执行德意志邦联法律。战争为期短暂。丹麦在迪伯尔战役失败后,未能保卫石勒苏益格的边界,被迫撤出到丹麦本部,在投降前更被完全逐出日德兰半岛。

这次战争中,普鲁士首次动用整顿过的军队,并充分显示实力。不过,奥地利忽略普军力量,在18个月后付出代价。1865年8月14日,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斯泰因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奥普两国对于公国的管理和未来地位,不久后就有龃龉。俾斯麦就以此为由,在两年后策划普奥战争。奥地利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失败后,德意志邦联被解散;奥地利撤出荷尔斯泰因,结果普鲁士兼并该地和石勒苏益格。纵然如此,两地夹杂着丹麦裔和德裔居民,而有关国家又有封建义务,令不少人认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难以应付。对此,帕尔姆斯顿子爵曾说过:“只有三个人了解过问题,一个已经去世了,第二个已经疯了,第三个就已经忘了。”这三人分别是阿尔伯特亲王、一位德裔教授和他自己。

就条约权益而言,石勒苏益格的丹麦人之地位,就由维也纳和约(该年10月30日)和布拉格和约(1866年8月23日)决定。根据前者的第十九条条款,丹麦所割让领土中的丹麦裔居民,可以在签约国批准条约的六年之内,加入丹麦国籍、带着个人财产与家人移居丹麦,并保留在公国的不动产。该条款最后一段:

'Le droit d'indignat, tant dans le royaume de Danemark que dans les Duchés, est conserve a touts les individus qui le possèdent a l'époque de l'échange des ratifications du présent Traité'.

根据布拉格和约第五条条款,奥地利将石勒苏益格割让给普鲁士,条件就是如若石勒苏益格北部的居民希望与丹麦合并,将通过自由投票决定。在总人口约十五万人的石勒苏益格北部,大约五万名丹麦居民利用条款选择移居丹麦,结果被驱逐到丹麦,等待公投举行,以期重返原居地。然而,公投从未举行过。条约声称会举行公投,其实仅仅是外交工具,为了挽回拿破仑三世的面子。普鲁士始终不想放弃征服所有领土,寸步不让。在普法战争取胜后,普鲁士更不再装作会举行公投。根据1878年10月11日签署的维也纳条约,有关公投的条款被废除,奥地利亦批准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俾斯麦靠什么统一德国?除了铁和血,还有令人叫绝的外交策略
俾斯麦的外交手腕
铁血宰相
德意志统一的序曲:普丹战争
拉开统一德国的序幕 ━━━━ 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这个曾经几乎打遍世界都不怕的国家,当初它的统一之路也异常艰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