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难病症私藏传世秘方及医案笔记(七)(81—116)

 81、《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要点(1)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半夏在《黄元御医学全书》中出现了六百多处,是一个经典医书与黄元御都用的非常多的药。记得我们说过的“降肺必肺胃同降”的治病原则吧,半夏就是降肺之时需要用来降胃的最佳选项之一。

要点(2) 清敛金火是治标,用半夏降胃气才是治本。

 惊悸眩晕、燥渴烦躁、吐衄痰嗽、痞闷膈噎等众多证状,皆源于戊土之不降,致使甲木之逆升也,均适合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洗去白矾用。妊娠姜汁炒。

 要点(3) 虚劳、惊悸、吐衄,均宜半夏也。

 很多人认为吐血与惊悸之症乃阴虚火旺,而半夏辛燥之气不适合用,用清凉之药替代半夏,黄师认为这个是错误的。黄师认为吐血与惊悸,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

82、 《长沙药解.卷一.栀子》原文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栀子苦寒,清心火而除烦热,烦热既去,清气下行,则浊瘀自涌。若热在膀胱,则下清水道,而开淋沥。盖厥阴乙木,内孕君火,膀胱之热,缘乙木之遏陷,亦即君火之郁沦也。善医黄疸者,以此。

 要点(4) 栀子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要点(5) 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以栀子汤。

 《伤寒悬解.太阳经中篇.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忌栀子证二十一》:栀子苦寒之性,泻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83、《长沙药解.卷二.当归》原文:

 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当归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而辛温之性,又与木气相宜。酸则郁而辛则达,寒则凝而温则畅,自然之理也。血畅而脉充,故可以回逆冷而起细微。木达而土苏,故可以缓急痛而安胎产。诸凡木郁风动之证,无不宜之。但颇助土湿,败脾胃而滑大便,故仲景用之,多土木兼医。但知助阴而不知伐阳,此后世庸工所以大误苍生也。

 要点(6) 当归辛温而宜木气,滋润滑泽而能息风养血,但颇助土湿。

 当归养血滋肝,清风润木。当归也是黄师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治法》中的一味药,所以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是养血滋肝,清风润木。

 但是当归的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其颇助土湿,容易让土的湿气加重。故仲景用当归,一般都土木兼医。

当归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土木兼医”,当中气衰竭的时候,切切要慎用。

84、《长沙药解.卷二.阿胶》原文: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温土燥,则木达而血升,水寒土湿,则木郁而血陷。木气抑遏,不得发扬,于是怫郁而生风燥。凡诸腹痛里急,崩漏淋利之证,无不以此。

要点(7) 阿胶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阿胶最清风燥。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阿胶助脾湿更加厉害,仲景说“必不得已”用之需要与姜、桂枝、二苓共用。阿胶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阳衰土湿,饮食不消,胀满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当辅以姜、桂、二苓之类。

 85、《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要点(8) 地黄凉血滋肝,清风润木,断疏泄而治血脱,泽燥金而滑大便。

 地黄凉血滋肝,清风润木。地黄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地黄味甘而如肝脾两经,我理解就是比较补充肝气,故滋肝润木。地黄微苦,故凉血而清风。在众药方中的描述关键词是:地黄润乙木之燥;地黄、芍药,润经脉之枯燥也;地黄泄脏腑之瘀浊;地黄、归、芍,清风木之疏泄;地黄泻胃而下瘀浊。

地黄与大黄的比较。伤寒阳明病,腑燥便结,多服地黄浓汁,滋胃滑肠,胜用承气。鲜者尤捷,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其力几同大黄。说明在滑大便的用处上,鲜地黄汁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几乎与大黄相同了。将地黄与大黄比较,大家就更加理解地黄滑大便的能力了。

要点(9)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仲景没有以地黄为君药的方子。《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肾气丸用了干地黄八两而附子仅仅用了一两,但是方仍以“肾气”名之,说明君附子而不君地黄也。肾气者,坎中之阳,《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根,呼吸之门也。方以肾气为名,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地黄者,淮阴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肾气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温肾气,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也。至于地黄诸方,皆不君地黄也。这个说明地黄是一个辅助的角色,不具备做君药的能力。六味地黄丸从肾气丸裁减掉桂枝、附子,将一个肾气丸这样一个扶持肾阳、升达肝气的药,变成一个滋补肾阴的药,并不适合无辩证地使用,大家用的时候要小心。

凡人木病则燥,土病则湿,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湿。滋木之燥,势必益土之湿,土湿愈增,则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败,则人死矣。地黄甚益于风木,甚不宜于湿土。阳旺土燥则不病,病者皆阴旺而土湿者也。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晒干,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鲜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要点(11) 晒干,生用。

 我的理解是,用地黄是取其滋阴润木的作用,做成熟地确确实就丧失了这个地黄的这部分功效了。另外,逐个分析《伤寒》、《金匮》对地黄的使用,确确实实都去生地黄取汁而用。

86、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关键词】 桂枝汤,临床应用

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群方之冠”,原用于 治疗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方中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君臣相合,共调营卫。生姜辛温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以和营,姜枣合用以升腾脾胃之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和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为佐使之用。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现将近几年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 感冒

(1)杨福龙以桂枝汤加减治疗空调病52例,疗效满意。空调病的本质是人为手段影响了人体营卫的调节,导致人体对突变的环境不适应。“虚邪贼风”是一种致病因素,而空调的时间模拟也是一种“虚邪贼风”,非其时而有其气,人长期处于这种反常的室内小环境中,与 自然界的大环境不协调,导致营卫之气渐虚,所以会引发诸多疑难病症。

组方:桂枝、白芍各6,12 g,炙甘草6,3 g,生姜3片,大枣3枚。

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临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后饮白米热粥,令其出微汗。

其中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

(2)以桂枝汤加减治疗阴暑证135例,取得良好疗效。阴暑证临床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按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桂枝汤组和对照组。其中桂枝汤组,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0~69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0~7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以桂枝汤原方化裁:

桂枝10 g,炒白芍10 g,生姜10 g,红枣10 g,蜜甘草10 g。加减法,汗出过多者取桂枝加附汤意,加黑附片10 g,畏寒症状明显者取香薷饮意加香薷10 g,呕吐、腹泻者加白扁豆10 g,砂仁6 g或白豆蔻6 g,后入。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煎,三服。

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水10 ml,每天3次。两组均以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桂枝汤组痊愈6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0%。对照组痊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00%。桂枝汤组好转8例及对照组好转21例、无效4例再经第2个疗程治疗,均以桂枝汤加减调治获愈。

二、汗证

(3)杜文彪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涩敛汗,阳虚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恶风者与玉屏风散合用。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中医辨证为营卫不调,营强卫弱,阳虚卫外不固者。治疗后,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4)李同新等,以桂枝汤治疗鼻汗证24例,效果较好。

方药组成:

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上药加水600 ml,文火煎取汁,

年龄最小15岁,最大55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年。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100%。

(5)王媞用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疗效满意。方药如下:

桂枝15 g,白芍9 g,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麦冬20 g,淮小麦9 g。汗出多可加生龙骨,兼气虚加生黄芪,阳虚加制附子。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觉前服,4剂为1个疗程,间隔1日可继续下1个疗程。2个疗程本组治愈,症状完全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9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92%。

87、参苏饮慢支炎、肺气肿

党参、茯苓、地龙各15g,苏梗、陈皮各12g,前胡、法半夏、桔梗、紫菀、葶苈子各10g,桂枝6g,甘草3g

88、风热头痛:

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89、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

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90、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

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91、一切风,口眼偏斜:

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92、大便下血:

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㈢荆芥(去茎)、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上为末,每服逐味炒(抄)一钱,拌匀,入腊茶末一钱,热汤点服,不计时候。(《普济方》荆芥散)

93、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

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94、小便尿血:

荆芥、缩砂(砂仁),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95、治痔漏肿痛

㈠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㈡荆芥穗、桑根白皮、地榆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用三钱匕,水一碗,同臭橘二枚(拍破),一处煎至三五沸,倾出,就熏洗,极痛,候下得手时,方可淋渫。(《圣济总录》应痛散)

96: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

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97、治一切疮疥:

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98、风毒寡疬、赤肿痛硬:

鼠粘子(牛蒡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99、脚丫湿烂:

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100、寒邪伏于肺肝,头目眩疼,鼻流清涕,目珠胀疼,羞明怕日:

荆芥穗一钱,白菊花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栀(栀子)仁二钱(炒)。引用灯芯草(灯心草)煎服。(《滇南本草》)

101、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

荆芥穗二两,牛蒡子(炒)一两,薄荷一两。为末,食后,茶下三钱。(《扁鹊心书》)

102、治风热齿痛:

荆芥、薄荷、细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沸汤点,漱口含咽,并用搽牙。

103、治隐疹:

赤小豆、荆芥穗。晒为末。鸡子清调,薄傅。(4~5方出自《直指方》)

104、疔肿:

荆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药性论》)

105、治阴囊肿大

㈠荆芥穗,新瓦上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即散。(《百一选方》)

㈡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上为祖末。萝卜、葱白同煎汤淋洗。(《洁古家珍》失笑散)

106、子宫不收:

荆芥穗、藿香叶、臭椿树皮(椿根皮)。煎汤熏,即入。(《世医得效方》

107、口鼻俱出血:

荆芥一握,烧灰,置地上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陈米汤下。(《急救仙方》)

108、治损伤吐唾出血:

荆芥穗、淡竹茹、当归(切、焙)各八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临熟入地黄汁少许搅匀,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荆芥汤)

109、小便尿血:

荆芥(锉碎)一合,大麦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二钱(生)。上件拌匀,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作两次温服,食后、临卧。(《杨氏家藏方》归血散)

110、妇人血崩及白痢、血痢:

荆芥、楮树皮(椿根皮)等分。锉散。治血崩,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服;如血痢,则为末,冷酷调,徐徐呷服;白痢,热醋调下。(《世医得效方》)

111、产后血晕,眼前生花,甚则令人闷绝不知,口噤,神昏气冷:

荆芥一两,川芎半两,泽兰叶、人参各一分。上为末,用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即醒。(《妇人良方》清魂散)

112、破伤风:

荆芥(炒黄)五钱,鱼鳔五钱,黄蜡五钱,艾叶三斤。入无灰酒一碗,重汤煮熟饮之。汗出愈,百日内忌鸡。(《鱼孚溪单方选》)

113、小儿惊痫:

荆芥穗二两,白矾一两(半生半枯)。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丹溪心法》三痫丸)

114、五神茶:适用于风寒感胃,畏寒,身痛,无汗等症。

荆芥、苏叶(紫苏叶)、生姜各10克,红糖30克,茶叶6克。先以文火煎煮荆芥、苏叶(紫苏叶)、生姜、茶叶,约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待溶化成。服法:每日2次,可随量服用。功效:发散风寒,法风止痛。适用于风寒感胃,畏寒,身痛,无汗等症。

115、脐下绞痛:

木瓜一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孟洗方》)

116、风湿麻木: 

木瓜泡酒服,每次一小盅,日服二次。(《天津中草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60doc个人图书馆
赭石
中药药对190种 - 中医临床专业讨论 - 医生圈论坛—医学社区 医学健康网站|寻医问药|...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劳伤解·气血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气之治
一剂良方,打通经络、补足气血;治疗,手麻、脚麻、腿麻、脸也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