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里年味浓 (2019-01-24《临朐》)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历代诗人词客吟咏过年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今天,我们重温经典,品味蕴含其中的浓浓年味,共同祝愿岁月静好、家人幸福,更加珍惜生逢盛世、国泰民安。
        年味之一:腊八粥
        据说从宋代开始,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朝廷官府要熬粥分赏来笼络朝臣官员,黎民百姓家要熬粥来祭祀祖先、团聚食用,寺院要熬粥敬佛并分发救济穷人,因此“腊八粥”又称“佛粥”。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和“七宝五味”的缭绕热气,有滋有味地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宋代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写道:“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代夏仁虎在《腊八》诗中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年味之二:祭灶神  
     小年,也称谢灶节、祭灶节、灶王节。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灶”风俗,人们在家里上香,磕头,吃灶卷,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宋草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写道:“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年味之三:扫尘
    民谣说“(腊月)二十四,扫尘日”。“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迎新”之意,表达着人们祛除霉运、迎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诗中写道:“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南宋戴复古也在《除夜》诗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窗明几净,屋靓院新,好环境映衬过节好心情,看来古人有环保从自身做起的良好意识,值得我们为之点赞和继承发扬。
   年味之四:祭祖 饮岁酒
   古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有“在天之灵”,逢重要节日是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其庇护保佑的。唐代白居易在《三年除夜》诗中写道:“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账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弟来称觞。”
古代文人骚客多好饮酒,酒助诗兴而作千古名句,过年更是免不了开怀畅饮。南梁庚肩吾在《岁尽应令诗》诗中写道:“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宋代戴复古在《壬寅除夜》诗中写道:“横笛梅花老,传杯柏叶香”。宋代叶颙在《已酉新正》诗中写道:“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宋代苏辙在《除日》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看来,古人在除夕主要饮用的酒是屠苏酒和柏叶酒,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茅台、五粮液吧。
    年味之五:合家团圆  年夜饭
    除夕本是家人团圆之夜,身在异乡的游子难免“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是唐代高适远在千里对故乡的思念;“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崔涂对家人疏远的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日思归》)是隋代薛道衡在异乡度日如年的感叹;“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除夜宿石头驿》)是唐代戴叔伦在除夕之夜独宿旅馆的万般寂寞……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与家人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的无限向往和对故乡、家人的无限思念。
     
 
    年味之六:贴春联  放爆竹 
    今天的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制作成桃符,悬挂或嵌缀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宋代陆游在《除夜雪》诗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在《己未新岁》诗中写道:“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诗人看着窗外突降的瑞雪,喝着烫暖的美酒,用自己最喜欢的小草字体写着桃符,是多么惬意快活的事情。
    “爆竹”顾名思义,是用火烧竹子,以其爆裂之声驱逐瘟神、避邪祈福。唐代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北宋时,民间开始出现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即今天的鞭炮。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用“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营造了千家万户喜迎佳节的欢快气氛,年代离我们虽远,那人那景却仿佛历历在目。
    年味之七:守岁 压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鬼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吓唬孩子,于是,在除夕家家都亮着灯不睡觉,以求平安,叫做“守祟”。 后来演变为守岁习俗,在除夕整夜灯火通明,一家人欢聚酣饮,相互祝福,共享天伦之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祟”与“岁”谐音,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之意。
宋代苏东坡《守岁》写的是孩子们守岁时的兴高彩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唐代李世民《守岁》写的是皇亲国戚们守岁的盛大奢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南朝梁代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写的是夫妻守岁的情意绵绵:“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宋代席振起《守岁》写的是对虚度年华的幡然醒悟:“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唐代白居易的《除夜》写的是对岁月匆匆、人生短暂的感叹:“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清代诗人吴曼云曾作《压岁钱》一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一夜未睡的欢喜。 
       年味之八:拜年
      宋代姜夔在《元日》诗中写道:“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大年初一,天还不亮,灯影下的胡同院落里,来来往往的是拜年人,相互祝福,期望新年生活更加美好。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诗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66 岁,但字里行间仍然跳动着一颗不老的童心,仍然能够“五更欢笑拜新年”。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们身心康健,无论多大年纪,都依然“听烧爆竹童心在”。宋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看来那时的人们也喜欢玩时尚,已经流行用“贺年卡”拜年了。今天,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不拘拜年形式,当收到通过手机短信或微信发来的新年祝福时,别不当回事,那是亲朋好友的一份心意。
    年味之九:吃元宵 看灯赏月 放烟花
    在过去,过了正月十五中国人的过年才算正式落下帷幕。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在这天夜晚,合家团圆吃了元宵,然后上街看灯赏月、放烟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写尽了元宵节夜晚烟火的光彩灿烂、城区的热闹繁华和生活的风情意境:“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又一年,岁月如流水一去不返,却没有冲淡烙在中国人心上的过年情结。在农历己亥猪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祝愿我们在通往幸福生活的新征程上,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朐>发表稿(图略):
                                古诗词中年味浓

作者 | 王金良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又一年,无情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似乎把以往人们对过年的渴盼和喜悦带向了遥远。请让我们重温那些吟咏过年的古诗,感受其中的过年滋味,共同祝愿岁月静好、家人幸福,更加珍惜生逢盛世、国泰民安。

年味之一:腊八粥

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据说从宋代开始,每逢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要熬粥分赏来笼络朝臣官员,黎民百姓家要熬粥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食用,寺院要熬粥敬佛并分发救济穷苦人。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和“七宝五味”的缭绕热气,有滋有味地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清代夏仁虎在《腊八》诗中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年味之二:扫尘

“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迎新”之意,表达着人们祛除霉运、迎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写道,“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南宋戴复古也在《除夜》诗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年味之三:祭灶神  祭祖

小年,也称谢灶节、祭灶节、灶王节。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灶”风俗,人们在家里上香,磕头,吃灶卷,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宋草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写道:“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古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有“在天之灵”,逢重要节日是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其庇护保佑的。唐代白居易在《三年除夜》诗中写道:“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账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弟来称觞。”


年味之四:饮岁酒  吃年夜饭

古人除夕饮岁酒成习,主要饮用的酒有屠苏酒、柏叶酒等。古诗人多好饮酒,酒助诗兴而作千古名句。南梁庚肩吾在《岁尽应令诗》诗中写道:“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北朝庾信在《正旦蒙赵王赉酒》诗中写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宋代戴复古在《壬寅除夜》诗中写道:“横笛梅花老,传杯柏叶香”。宋代叶颙在《已酉新正》诗中写道:“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宋代苏辙在《除日》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除夕是家人团圆之夜,身在异乡的游子难免“每逢佳节倍思亲”,留下了许多思念家乡和家人的经典诗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是唐代高适远在千里对故乡的思念;“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崔涂对家人疏远的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日思归》)是隋代薛道衡在异乡度日如年的感叹;“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除夜宿石头驿》)是唐代戴叔伦在除夕之夜独宿旅馆的万般寂寞……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与家人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的无限向往和对故乡、家人的无限思念。


年味之五:贴春联  放爆竹 

今天春联的老祖宗是古代的“桃符”。古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制作成桃符,悬挂、嵌缀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宋代陆游在《除夜雪》诗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在《己未新岁》诗中写道:“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诗人看着窗外突降的瑞雪,喝着烫暖的美酒,用自己最喜欢的小草字体写着春联,是多么惬意快活的事情。

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用“放爆竹”“ 喝屠苏酒”“ 贴春联”营造了千家万户喜迎佳节的欢快气氛,年代离我们虽远。却让人感到历历在目。“爆竹”顾名思义,是用火烧竹子,以其爆裂之声驱逐瘟神。北宋时,民间开始出现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即今天的鞭炮。

年味之六:守岁  压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鬼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吓唬孩子。因此,在除夕夜家家都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祟”与“岁”谐音,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保佑孩子平安”之意。

宋代苏东坡的《守岁》写出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兴高彩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唐代李世民《守岁》写的是古代皇宫守岁的盛大奢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南朝梁代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写的是夫妻相守的情意绵绵:“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宋代席振起《守岁》写的是虚度年华的幡然醒悟:“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唐代白居易的《除夜》写的是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感叹:“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清代诗人吴曼云曾作《压岁钱》一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一夜未睡的欢喜。


年味之七:拜年

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诗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66 岁,但字里行间仍然跳动着一颗不老的童心,仍然能够“五更欢笑拜新年”。但愿今天的老人们也能像他一样人老心不老,依然能够“听烧爆竹童心在”。宋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见,我们的先人多么时尚,已经流行用“贺年卡”拜年了。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不拘一格来拜年,对那些不能当面拜见的亲朋好友,通过手机短信或微信送去新春祝福也是不错的。

年味之八:吃元宵 看灯赏月 放烟花

在过去,过年要过到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在这天,人们吃元宵、看灯赏月、放烟花,狂欢之后,中国人的过年才算正式落下帷幕。写元宵节的诗词,最喜欢的是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农历己亥猪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请以这首词中的经典名句给您拜年了:祝愿您所有美好的愿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近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时节
除夕 |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春节|古诗词中的春节习俗
古时的年俗,习俗众多、精彩纷呈、年味浓厚
古诗中的几种除夕习俗
看古代大文豪怎样过春节,文征明吐糟春节“微信拜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