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家说太极》
太极是中国哲学的首创,是道家理论思想的基础。

太极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大宗师》云:“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周易-系辞上》亦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说:“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故至阴耀耀,至阳赫赫,两者交结成合而万物生也。”高诱对此注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
东汉班固在其《汉书-律历志》中论太极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易纬》中也多次讲到太极是作为天地万物起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周易乾凿度》中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知也。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周易乾凿度》修改“易有太极”为“易始于太极”,从而使太极成为最高的范畴;即太极是天地(空间)与四时(时间)的派生者,然后造万物。————此乃是一种宇宙生成论的模式。
虞翻在注解《周易》时,释太极为太一:“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周易集解-系辞上》)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玄学家、儒家、佛教、道教等都对太极的范畴有所丰富和发展。
三国-魏王弼对《周易-系辞》解释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系辞上传》)
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根据《易纬-乾凿度》说:“天地未分,谓之太一。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初,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自道既建,由无生有。……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佛道两教亦论太极。宗密《原人论》中说:“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藏-三始论》说:“天地者起于太易,太易者不可见也……二气其济,交成太素,至之太极,太极至二仪而生八卦。”此尽管把《乾凿度》的“五运”变为“三始”,但基本的框架结果仍然是承自《乾凿度》。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说:“粤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气,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洞玄部-灵图类》)
道士成玄英在注疏《庄子》时说:“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庄子-大宗师疏》)

北宋理学家中,受道教思想影响较深的相数学者刘牧在其《钩隐图-卷上》中说:“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制,是曰两仪。”
邵雍也在其《观物内篇》中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还说“太极,道之极也。”均认为“太极”是“一”,是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的精神!正如《观物内篇》还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即,“太极”之发(活动)便是神!单就人来说,“神统于心”,故“心为太极”;就天地来说,“人之神则天地之神”,故“道为太极”。(《观物内篇》)
周敦颐之《太极图》中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此亦承袭了道家“以无为本”的思想,其“太极”乃指虚无。
南宋朱熹以“理”或“太极”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在其《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多处说过:“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夫指天地万物之根”等。朱熹“理先气后”、“以理为本”的观点,即是以“理”或“太极”为世界的本原。
北宋张载则是以“气”解释“太极”,他在其《正蒙-太易》中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又在《正蒙-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
而南宋的叶適则否定了有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太极”。其在《进卷-皇极》中说道:“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是极者,则有物也。”此既批评了道家“太极生万物”的观点,同时又坚持了自己“以物为本”的思想!说明了只有在有形之物的前提下,才能有无形的太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辞典|“太极”
论象本论学派
周易基础术语:生生、化生、鬼神
《直方周易》系辞上(40):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道阴阳和(合)之学术
《易经》“太极”说 易律夫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