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和神话仅在一念之间
历史和神话仅在一念之间
作者:理科学者 提交日期:2010-3-5 9:43:00 | 分类: | 访问量:176

在先秦典籍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一个历史记载是神话还是历史,有时仅仅在一念之间。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历史和神话的大相径庭。而人们的理解又完全受制于传说的真实性,对自然和科学常识的掌握以及个人的主观立场和理解力。这是在研究先秦历史中必须时刻记住的前提。 女娲补天是公认的神话。我在当时能够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上,论证了那是鲜活的历史。参见《走下神坛的女娲》 精卫填海是公认的神话。我在结合《山海经》时代低级思维特点之后,论证了它只是一个人类认识上的必经阶段。参见《远古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精卫填海》 现在我们来看屈原的《楚辞?天问》里的一个例子: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文中“洪泉”原为“洪渊”,唐朝时为避李渊讳改为洪泉。两问直译为:洪渊极其深,大禹是用什么材料填平了它?九州原是水中的九块陆地,大禹是怎样把它们变成高山的? 简单地注解一下,据神话说,上古之时中国大地有九个深渊,称为洪渊,洪渊不断地涌出洪水,它是洪水的源头。洪渊的深度在两千尺以上,只能用一种叫息壤(或息石)的材料方能堵住泉眼。息石在放入泉眼以后会自行膨胀封闭泉眼。 "鲧“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国语?周语下》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诗经?长发》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淮南子?地形》 任何一个人看了上文都会把屈原的这两问理解成神话。事实上,不仅是屈原,自古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神话。我认为这还是上古时曾经有过的事实。 请大家研究一下地理。上古之时,龙门未开。秦岭-龙门-吕梁山形成东北向西走向的一道巨大的长城横亘在中国大地。而大禹时期的约1500万居民大多数生活在这道“长城”的北面。这个区域基本是山地,洪水无法下泻,形成一片泽国。 鲧的治水主要方法是从洪水的来处筑坝,将洪水挡住改道它行。(其实大禹治水之初也是用这种堵的办法,后来改为疏通)实在改不了的地方,就倚山建城,用三面土石坝将居民围在山上。这就是城的由来,所以后世的城池都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当然,用鲧的治水方法,泽国永远是泽国,因为他治标不治本。 屈原按照鲧的思路和民间关于鲧治水的传说思考,必然陷入神话的怪圈。用息壤填满九个深达2000余尺以上的洪渊,用人工堆成今天嵩山一样高的九座山峰,再为他们命名以为地标。这是当时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只能是神的力量,只能是神话。 最初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柳宗元。他在《天对》里说:“行鸿下隓,其丘乃降。乌填绝渊,然后夷于土。”意思是疏通洪水,山就会因为水的下降而显现,不用填深渊,就会出现平地。 朱熹在《楚辞集注》里附和这种观点:“禹之治水。行之而已,无事于填也。水既下流,则平土自高,而可宫可田矣。” 这就是说,大禹只是挖开了山口,让洪渊里的水流出去,这样洪渊就消失了,山就变高了,平地就出现了,宫室和田地就可以实现了。当然这和大禹治水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关,大禹的指导思想是:百川东入海。结果原本是泽国的山西省(古冀州)浮出了水面,所以今天山西的盆地特别多。 这个例子非常有典型性。在古代神话研究中这类情况实在太多,最为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圣人感天而生”,我在相关博文里把这个绝对神话证明为绝对史实。希望我们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者多一点思考,宽一些知识面,少一些无凭无据的否定,使神话的归神话,历史的归历史! 参见我在本版发表的《息土息壤和息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禹划定九州吗 - 世界历史网
为民舍命的鲧
从《楚辞》看鲧禹治水神话中鲧的形象
大禹治水,到底是神话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古时候的屈原也是个“神话通”,看看《天问》一文里的神话世界
屈原《楚辞;天问》诗解2大禹治水墬东南倾东流不溢羿焉彃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