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原溯源

太原溯源(一)汾河文明源远流长

(2012-04-26 00:00:01)

考古:汾河文明源远流长


一、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

地质学上的第四纪是人类产生的年代,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三个时期,距今约240万年至1万年。在考古学上,第四纪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整个山西在这一时期都处于由湿热向干冷转化的过程中,在早更新世(距今240万年到73万年),今太原所在的晋中盆地是一片汪洋,有鱼、贝等水生动物;两侧的吕梁山、太行山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有成群的哺乳动物。到中更新世(距今73万年到14万年),盆地上的湖泊逐渐萎缩,许多河流的河道已经形成,气候除在冰期之外均呈湿润、温暖特点,除针叶树外,阔叶树、落叶树大量出现,草本植物陆续增加,各种动物活动频繁。到晚更新世(距今14万年到1万年),虽然有过两次冰期,但气候总体情况是夏季湿润,冬季寒冷,春秋两季凉爽宜人。这一时期,汾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以襄汾丁村遗址为代表。太原地区的古交旧石器遗址群,石千峰一带的旧石器地点均属于这一时期。据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对丁村遗址作了深入研究之后所作的描述,当时汾河河床很宽,河水也比现在既大且深,有体长70厘米的鲤鱼,体长1米以上的青鱼、蜿鱼,体长15米以上的鲶鱼;河岸旁有茂盛的水草,附近的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前有丘陵草原,河滩的平地上也生长着树木和草丛;在森林和草地上生活着犀、象、斑鹿、野马、野驴、野牛等动物;原始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参见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生活》;贾兰坡《中国大陆的远古居民》)。太原在当时的环境与丁村一带大体相同。在距今1万年时,人类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环境、气候、野生动植物与今天的情形就越来越相近了。

二、旧石器遗址

古交旧石器遗址群    古交位于太原市区以西38公里处。这一带为汾河流经区域,系一较宽阔的山谷。大川河、原平河和屯兰河分别由南及西南方向流来,然后注入汾河。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多处。

早期遗存2处,是太原地区发现较早的文化遗存。一处在后梁,1983年7月发现。一处在王家沟,1990年3月找到石制品18件。后梁旧石器地点位于古交镇以西约1公里的后梁北坡,1983年10月~11月间发掘。在二迭纪紫红色砂页岩顶部的质地坚硬、富含钙质结核的微红色亚粘土层中,出土石制品459件。原料成分95%以上为角页岩,其次为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岩等。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石核有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之分。石片的尺寸普遍较小,其中最大的长、宽、厚分别为177毫米、107毫米、40毫米,最小的长、宽、厚分别为40毫米、29毫米、10毫米。石器加工较简单,器形也不规整,惟有砍斫器有一定特色,而且数量也较多,约占石器总数的36%。这类器物的加工多是将扁平砾石的一端或一边单向修理出刃缘,其它部位不作修理或很少修理,用此方法加工的相类似器物在山西还很少见。

中期遗存2处,一处在古交钢厂附近,1959年12月发现;一处在古交镇以东的长峪沟,1983年7月发现石制品8件,仅有1件采自底砾层中,另7件采自砖场。古交钢厂位于古交镇以东约5公里的汾河南岸,这里高出汾河水面约50米,阶地堆积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含有稀疏结核的沙质红色土壤。石制品就在这两层相交接的层位中。12件石制品中,有5件采自地层中,另7件采自低于阶地堆积的山坡上。原料均为角页岩。其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大型尖状器。大型尖状器仅有1件,用巨厚石片制成,长、宽、厚分别为24厘米、135厘米、7厘米,重2350克;呈枣叶形,背面留有天然面,尖部只在一侧边缘略为修整,形成一个锐利的三棱尖;为便于手握,与尖端相对端及两侧做了很多修整。该标本就其三棱尖的性质而言,与丁村遗址中发现的为同一类型。

晚期遗存1处,属于石器制造场性质。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的范围内。1983年7月,在二迭纪砂页岩形成的山坡上,采得石制品205件,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形普遍硕大,打制风格粗犷。其中1件石核长、宽、厚分别为51厘米、45厘米、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境内发现的最大的1件石核。它是由一长椭圆形巨型砾石横向剖开取其一半制成的,一面为打击面,一面为自然面。在凸弧形剥片缘上,两面打片,边棱上疤痕重叠,凹弧剥片缘一侧多一面打片。

古交旧石器遗存不但地点多,而且内涵丰富,加之从原料到类型乃至形态,都有着较多的一致性,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地处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个旧石器时代,曾是远古人类集中从事劳动和生息的场所。

石千峰一带的旧石器地点    石千峰位于吕梁山东北端,太原市区西南约25公里处,海拔1775米。1980年,有关部门对石千峰一带进行调查:石千峰西南1公里的花梁山坡地带有较多石制品外,其它如北石沟、吉峰沟、新华村、窑儿头、大垴上等地点也有零星发现。在发现石制品的地点,没有发现陶片及磨制石器,其时代初步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石千峰共采集到石制品101件,其原料主要是燧石和角页岩,其次是脉石英、石英岩。石器类型有圆头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和尖状器。石核分细石核和粗石核两类,细石核又包括楔状和锥状石核。石片数量最多,台面、打击点清楚,多数长大于宽。

石千峰一带的石制品,以细小石器为主体,加工修理主要采用间接法。综观其石器性质和打制技术,特别是典型细石器技术传统的代表性器物如楔状、锥状石核和石核式刮削器的存在,石千峰石器应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

三、夏商遗址

狄村、东太堡遗址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与东太堡村的东侧。该遗址分布在太原东山山麓下的台地上,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保存比较完整。1975年,在狄村东南侧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陶器,距地表深1米~2米,与陶器共存的还有人骨架残骸。陶器出土时分为两层,排列整齐,其种类有蒝、鼎、鬲、飌、豆、罐、角、盆等,共计20件。1980年与狄村相毗邻的东太堡村村民在村东掘土时,又发现了一座带有各类随葬陶器的竖穴土圹墓,陶器种类有鼎、〖FJF〗飌、壶、罐、豆、角、钅唐、盆等,共计14件。这两批陶器出土地点相距仅300米,在古代很可能是同一个聚落遗址。从陶器形制、风格看,与河南二里头文化特别是夏县东下冯类型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此遗址属于夏代遗存。

许坦遗址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许坦村东侧,1958年发现。遗址中发现墓葬15座,其中5座用石片砌成棺椁形状,死者均为仰身直肢的单人葬,头向西南。随葬陶器有鼎、飌、鬲、罐、钵、盆、杯等50余件。从陶器形制判断当为夏代文化遗存,且遗址距东太堡仅1公里,它们很可能是同一聚落。

光社遗址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光社村南侧,1954年考古调查时发现,1956年对其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遗址现存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地面经常散见各种器类的碎陶片、残破的石器等。经过发掘获得了陶器、石器、骨器等一批遗物。陶器中鬲的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形制和风格与东下冯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较多共同点,陶鬲皆饰绳纹,鬲足皆为锥状实足根。除鬲之外,陶器中的生活器皿还有飌、罐、杯、盆等,生产工具有陶纺轮等,石器有铲、斧、锛、凿等,骨器有针、锥。从陶器形制风格可知该遗址属于夏文化的范畴。

河家庄遗址第二阶段遗址    位于娄烦县城东北15公里的河家庄附近。198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82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又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在遗址南部清理了1座残房址及几个灰坑。该遗址第二阶段是夏代遗存,发现了几座灰坑,发掘所获的遗物主要是陶器,质地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陶色以灰陶最多,褐陶次之。绳纹的使用很广泛,有少量的素面磨光陶。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带尖长实足根的高领鬲,其它器形有甑、蒝、小口广肩罐、盆、豆等。

阳曲镇商代遗址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西南约1公里的台地上,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91年春,又派员复查,并对部分地带进行了勘探。发现了两座灰坑和若干残陶片。在此之前,当地农民在砖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虽已残破,但还保存了数件比较完整的陶器、青铜器。从陶器、青铜器的形制和风格断定,这是一处商代的遗址。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上)
石千峰——中国远古文明的发祥地
丁村遗址的发掘,打开了山西考古的大门,走进华夏文明发祥地
【古迹史话】游历古交遗址,见证石器文化
山西境内直立人阶段遗存
节选‖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