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悸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

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

《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诸病源候论》强调应用气功治疗。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惊悸怔忡》:“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上炎者,治其肾则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

王清任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有殊效:“心跳心慌

,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范围

各种原因所致之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室颤、房扑、室扑、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 心神失养→心悸

心气心阳是心脏赖以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循行的动力,阴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气亏虚→血脉运行失常→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心悸

心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抑→心悸

心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水不济心→心火独亢→心神被扰→心悸

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神失所养→心悸

劳累及运动时出现心肌者大多为心脏器质性变化,一般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或者贫血等;相反活动时或者剧烈活动后心肌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功能性改变。

可见于急性或慢性失血患者,如吐血、便血、咯血、妇女月经过多等都可引起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心悸

→阴血暗耗→心失所养→心悸

大怒伤肝→怒则气逆

大恐伤肾→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心神扰动→心悸

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疾患、甲亢、贫血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怔

3.感受外邪

风寒湿→人体→痹证→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心脉痹阻→血行

风湿热

不畅→心悸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发生病变或是出现心脏房室大小改变或是心脏功能受损者。

温病、疫毒→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心悸

邪毒内扰心神(风温、春温、暑温、白喉、梅毒)→心悸

可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脏病等。

可因于寒冷刺激而发病,大多属于缺血性心血管疾患,常伴有心胸憋闷疼痛等症;外受寒凉导致发热后出现者,又多与心肌炎症、心功能不全等有关。

4.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心悸

浓茶、浓咖啡、大量吸烟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出现心心悸。饱餐加重心脏负担,也是冠心病常见诱因之一。

药物过量、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心悸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液过快、过多

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心—心神失养或不宁→心神动摇,悸动不安

脾——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肾——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

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

肺——肺气亏虚→不能助心行→血心脉运行不畅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行失常

肝——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被扰

气郁化火→扰动心神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

4.病理演变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正气耗伤→气血阴阳亏虚

虚症—可因虚致实—兼实证表现

阴虚—常兼火亢或痰热

阳虚—易夹水饮、痰湿

气血不足—血瘀 瘀血—兼见痰浊

5.转归与预后

初起——常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因两虚

病久——阳虚:心阳不振、脾肾阳虚、水饮凌心

阴血亏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

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厥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是心悸,阴虚火旺、心胆气虚、心血不足,该如何鉴别?
心悸的中医辩证施治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 心悸
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
心悸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