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反思能力
版权声明:

以下是《临界知识:让知识爆发惊人威力》中的内容,正式出版时可能会有修改调整,以最终出书为准。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反思能力?

我们公司对所有员工都有一个硬性技能要求: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什么是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能够持续地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进服务客户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过反思让自己处于持续的改进状态。

为了培养员工的反思能力,我要求新员工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坚持做一件事情:每日写反思日志

不过,如果是新员工的话,大多数人过去没有坚持写反思日志的经验,因此,在刚开始写的时候便会遇到一个大问题:
写几天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反思的内容——因为生活每天似乎都过得差不多嘛。

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写反思日志的时候,总觉得必须发生了大事才值得写反思日志。然而生活中哪能天天都是大事,没有大事的日子是多数,怎么办?

所以,要培养坚持反思的习惯,首先要解决反思写什么的事情。要不然会因为没什么可写,硬逼自己写,就写成流水账了。这样的话,每日反思这件事情就很难坚持下去。毕竟谁也不是傻瓜,会一直做没意义的事情。

只有发生大事后,才值得进行反思,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比较重要的大事发生后,当然应该反思,但是,决定你在事情中的表现,却是一个个的小事——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
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就应该通过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个细节反思来改进提升。这些细节就包括前文提到的习惯性防卫和跳跃性假设,也包括我们其他不好的小习惯。

几年前,我不记得在读哪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一个观点:一个人的信誉要从履行每一个小的承诺做起,而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口承诺的事情。你答应了别人,哪怕在你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别人很可能记在心上。如果你忘记了处理,别人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你的评价要调低一点。

当时,这个观点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我过去从来没有把日常随口答应的事情看作“承诺”。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承诺是很慎重、恨不得要签字画押的事情。但是,这个观点触动到了我——原来自己随口答应别人的“好的”、“行”,都是自己的承诺啊,可自己真正认真对待,用心去做的有多少?
 
想到这里,我就汗颜。于是,我在反思内容中增加了一条:检查承诺。

我要求自己每天回忆昨天答应过别人什么事情,并通过检查自己的短信、电话、邮件、日记来帮助回忆。这样开始做后,我发现,如果我第二天早上专门对这些承诺进行整理的话,就常常会把在忙碌中答应过别人的事情给忘掉。

于是,我在日记中提醒自己注意两件事情:
1、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可能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避免遗忘。
2、轻易不给出承诺。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应。

一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开会的时候收到一条短信,是朋友小S需要找某电商的渠道负责人,让我帮忙问一下。我当时想了想,好像朋友N在那个公司,便回复:“好的,我问问。”就继续开会了。
第二天,我看到短信里的这个承诺后,就联系朋友N询问情况,结果他已经离职。尽管如此,人家还是答应再帮我联系他的前同事问问,只是要过一天才能给答复。
第三天,我再问的时候,朋友N说确实没有人认识那边的负责人。我又问了几个可能有这方面资源的朋友,结果第四天他们都回复我说不认识。
我只好给小S回复短信说:“不好意思,我答应帮你问的人没问到。但是,有朋友有另一个电商的渠道资源,不知道你们是否需要?如果需要我帮你再联系。”
结果我发完短信没多久,就接到了小S的电话,他说他群发了几百条短信,我是唯一一个过了这么久仍然在帮他关心这件事情的人!

这件事情也给我很大的感慨,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的人生!

因此,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入手,就能找到帮助我们改进的办法
 
在我们公司,培训员工记录反思日志,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录事情的结果。
 
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我在坚持记录反思日志后发现,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在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在征得我的同事Bean的同意后,将他刚加入公司时写的反思日志和现在写的日志放在一起,就可以有明显的对比。(我们公司的在线办公系统,会保留每个人每一天的日志,而且公司所有人都可以互相查阅、评论。这样就一方面促进知识、经验在团队内部的流动,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从过往的历史日志中看到自己和别人思考能力进步的过程。)

刚入职不久写的日志:
第三天全力聚焦在XX乐园的规划设计和项目构思上,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设计流程之重要性:先清楚WHY,再搞IF ,然后HOW1,HOW2,最后WHAT。

而我往常的设计习惯中,是自己大概弄清了WHY和IF后,直接就去HOW和WHAT了。但是在团队中,必须引导每一个成员彻底弄清楚WHY和IF,不然大家在去想WHAT的时候,会很吃力。

训练反思能力之后的日志:

1、今天遇到的问题?
(1)表面问题:搞不清“做一个规划方案”和“帮助客户系统解决问题”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实际问题:如何从客户角度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场景还原:在XX项目前期构思讨论中,我对项目的推进思路被定义为“做一个规划方案”的思路,而准确的思路应该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
(3)我的错误假设:
a.认为做一个规划方案就是在系统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b.如果有区别,就是'帮客户系统解决问题'是把“做好的规划方案”整理成客户可理解的方案。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会模糊两个概念,一是没有以客户思维去审视整个项目的情况;
二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地听项目总监提出这两个概念时,它们背后的区别。
在本次讨论中,张总提出她担心如果用“做一个规划方案”的思路去推进,会导致不能全面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至少在帮助客户看清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行动计划层面,可能会有遗漏。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1)会感觉因为自己的误解和理解慢,增加了团队的沟通成本,有亏欠感。
(2)会内心着急,开始自我防卫,言语上有攻击人的冲动。
(3)会觉得团队里经验丰富的人很多,他们会帮我把问题分析清楚的。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我的亏欠感、自我防卫和依赖性导致上午的沟通效果不好。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1)调理情绪、回到终点
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自我调理情绪。我觉得那些心理变化以后再出现时,不必恐慌。只要思考终点的样子,思考目前的状况到终点之间,需要现在的我做什么就可以了,就不会被情绪左右了。
(2)审视矛盾
把上午的冲突理了一遍,我认为大家都是在往终点推进,但不在一个层次。我上午没有把同事的担心和我自己的问题关联上。
(3)找共同点
想明白后,我试着按照“系统帮客户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之后,发现之前自己的思路真的遗漏很多。这时,我跟张总就项目的思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我跟张总阐述想法时,把她当成甲方,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语气和词汇来表达我们是在帮你系统地解决问题,会让思维很连贯。

可以看到,在刚加入公司的时候,反思日记其实侧重于描述结果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而经过训练后,他的反思能力已经非常强了,对一个沟通不太顺畅的事情,他能够从表面的冲突看到背后的原因,以及探寻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现,自己的假设是什么,最后落脚到如何改进和完善。
 
因此,当我们能够从小事入手,分析背后的原因,自己思考过程,甚至情绪和心理状态,那么我们的反思日记就不仅有真材实料的“干货”,也有血肉丰满的“水货”,让我们在未来回顾的时候,获益良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好办公室主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
职场中,不合群的人往往有这2个潜质,能成大事!
搭建知识体系的3种思路
乌鸦定律:与其逃避问题,不如反省自己
走向成功的七条捷径5:利用你的特殊才智,确认主要限制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