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一百周年纪念:音乐家李树化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今年,正值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和五四运动的一百周年纪念。一座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百周年为主题的《百年丰碑》雕塑被安置在法国蒙塔尔纪。

这里,我所介绍的音乐家既不是厦门人,也从没来过厦门,他是我那晚年定居厦门的法国婆婆李尘生(李丹妮)的父亲,曾经的中法大学的在册生、杭州国立艺专的音乐系主任、钢琴作曲家、教育家 — 李树化。

一、从梅县到法国

李树化1901年出生于泰国北柳,祖籍是广东梅县。

十九世纪末,中国战乱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李树化的父亲李昆与其兄就是这样跟着乡亲们坐船到泰国谋生。

李昆一共生育二儿九女,李树化在家里排行老二。

身在泰国的李昆与其兄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但封建观念只重视培养儿子,不培养女儿。李树化和他的哥哥李金福都被送回梅县老家学习中文。在梅州中学,李树化认识了同校的学友林风眠。也许是当时梅县华侨多的缘故,年轻人对于外来的新思想接受较快,林风眠是个比较活跃的一个,他常常往上海跑,参加一些左翼思想的会议,为此,他认识了当时的许多名人。

有一次,林风眠到上海无意间他看到街上张贴一张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广告,就赶着去上海华法教育会打听情况,在那里恰巧遇到同乡学友林文铮,原来,林文铮也已经订好船票要去法国留学,林风眠非常兴奋,他回到梅县也把这消息告诉李树化。当时,广东省已经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赴欧学习。李树化知道后很快做出决定,他瞒着家里人,把需要的衣服都装进藤箱里,跟随林风眠连夜坐火车到上海,当时多数学生对欧洲留学的制度还不清楚,都是一无所知,甚至凭着一股热情盲目跟从。

1919年的12月25日下午。一艘法国邮船“央托莱蓬”号,于下午时间1点在杨树浦码头启航。乘坐这条船将去勤工俭学的学生有三十余人均乘四等船舱,包括李树化与林风眠等。还有一部分是自费去留学的学生,这些人坐的船舱等级会高一些。这些孩子大多二十岁左右,年轻气盛,有时会为了一些小事情而争吵,甚至打架。

四等舱的条件很差,船舱里的汽油味和人体复杂味道混合一起,一到晚上,臭虫骚扰得大家无法入眠,不知谁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将袜子穿在手上,脚上,裤脚扎紧,头和脖子用毛巾包住紧,只留下鼻孔呼吸。只有这样才能睡个好觉。

 “央托莱蓬”邮轮途径香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总共三十五天的行程,最后在马赛码头登岸。这些南方的孩子从来没体会过法国的气候,穿着单薄的李树化冻得瑟瑟发抖,是一位北方的学生将自己的一件大衣借给了他。

上岸后的学生们来不及欣赏当地的景点,他们在马赛休息两天之后,有的去了南部的蒙达尼。李树化和林风眠都到了枫丹白露法华学校补习法语。

在枫丹白露学习期间让这些留法学生终身难忘。记忆最深的是每天上午十点,法国学生会从书包里掏出夹着巧克力的面包作为点心。中国学生看着好奇,热情的法国学生就请他们尝尝这巧克力的味道,巧克力后来就成为这些留学生喜欢的零食,也是李树化的最爱。

李树化想到自己会拉二胡,也喜欢音乐,他想在音乐方面继续深造。那时候,在经济上的窘迫使他寸步难行,因为父亲知道他出国之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断了他的生活费。没有生活来源的李树化到一家兵工厂打工,专门制造子弹。

二.里昂中法大学

早在1902年李时曾就到了法国,就读巴斯德学院,是生物学家。他创办的豆制品公司为后来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打工机会。

1919年李时曾率领一队的中国考察团来到里昂,发现这座漂亮的城市,当时及有威望的政治家,如:里昂市长唉里欧先生,罗纳省议员穆泰先生,以及一些杰出人士,如儒班校长和雷彬院长等都竭力主张发展中法交流,并且支持中国青年到法国学习。因此,经过反复筛选,里昂被选为接收中国学生的城市,而圣依雷内城堡被定为校址。

李树化为了能够考上中法大学,当即放弃了兵工厂的临时工作。那时候,他的父亲经过其兄长的劝说之后,又恢复寄给他每月的生活费,有了生活保障的李树化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平时的文化功底,顺利通过考试。在1921年的9月成为中法大学首批一百二十七名在册生之一。

中法大学里面分门别类设有好几门专业,李树化是“里昂国立艺专音乐学院”学生。说起钢琴,李树化在出国之前从未碰过这个大家伙,接触之后却不可救药地爱上它。小时候他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拉二胡曲,那些哀怨,悠扬,缠绵,丝丝缕缕的曲子曾赋予他无数美好的想象和意境,如今,钢琴的声音给他打开另一个局面,好像看到另一个世界。李树化在选择专业时,可惜已经错过学钢琴的最佳年龄,不适合再考演奏系。后来改为声乐指挥专业,兼学钢琴调律。后来又进“里昂大学文学院”任研究员。


李树化住宿在圣依雷内堡的校园里,圣依雷内堡住宿了很多湖南籍学生。李树化原来只会讲泰国语和客家话,到了法国之后又增加了一门法语,从没讲过普通话的他每天听湖南籍学生用普通话在交流,有着敏锐听觉的李树化很快跟着说出一口标准的湖南腔普通话,以至于后来一辈子讲的普通话都带有湖南口音。

      中法大学的住宿区里当时存在两个派别,既:左翼和右翼。两派之间常常为自己的立场争论到最后就引发冲突。

那时旅欧的中国先进青年建立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组织,简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设立党支部。这些人不少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他们接受了进步思想之后,都加入旅欧共产党。当时,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也经常来到里昂开会,就住在圣依雷内堡的学生宿舍楼。

周恩来是在1920年12月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课程紧张的情况下,白天仍然坚持做社会调查,晚上则通宵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游通讯,还去过雷诺汽车厂打工赚生活费,和所有留学生一样,他也过着艰苦的日子:啃面包,喝凉水。

李树化刚开始也参与学生组织的政治研讨会,当看到那些同学为了自己的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他逐渐失去兴趣,他认为学业、艺术更为重要,在后来的一些政治活动中他索性不参与,一心只专研他喜欢的钢琴。

三,巧遇爱情

刚上大学期间,年轻的李树化和同学们每周都相约到里昂一家名字叫:“冬日宫”的舞厅消磨时间,学音乐的人对于节奏都比较敏感,跳舞无非就是踩着节奏走路罢了,李树化很快就掌握了华尔兹,探戈。这些舞步让他得心应手,再加上他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垂着白色长围巾,这身着装在当时属于流行的款式。舞场上,他的舞姿吸引了法国女孩珍妮的注意。珍妮默默地观察着李树化,看到李树化彬彬有礼,每首曲终了都要把舞伴送到位置上,这是对女性的尊重。李树化也发现有个女孩一直盯着他看,于是,他走过去,向这位女孩鞠躬做出邀请。珍妮其实并不会跳舞,是在李树化邀请下一步步滑向舞池。

后来,他们成为舞厅的固定舞伴。

里昂有两条河流:一条叫罗纳河,一条叫索恩河,人们称之为“夫妻河”。李树化和珍妮常常在河边散步。

1925年,李树化毕业了。李树化在拉比钢琴公司找到一份钢琴调律工作,因为他耳朵敏感,音准也好,公司老板很器重他。他对这份既轻松工作也非常满意。可是,远在泰国的父亲李昆知道情况后写信给儿子,他认为儿子一辈子当个调琴师是没有前途的,叫儿子李树化趁着年轻改学医学,李树化不敢违背他父亲的意思,一边联系医学专科学校的招生事宜,一边开始复习文化课准备应考。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26年春,还没等到父亲寄来的学费,就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这不仅断了李树化的梦想,也断了经济来源。李树化没有勇气向家里人提及学医的事,安分守己在琴行里工作。这时候,他也与珍妮小姐结婚成家了。

李树化和珍妮在法国登记结婚,婚礼及其简单朴素,李树化在首饰店买了两枚金戒指作为定情物,在天主教的教堂里,由神父给予证婚和祝福。珍妮的家人和李树化的一些同学见证了他们的婚礼。

四,回国

那时候,林风眠接到教育部长蔡元培的聘任书,回北京担任国立艺专校长。以蔡元培为首的北京艺专正在掀起一股气氛浓烈的艺术学潮。

李树化虽然人在法国,他却一直留意报纸上有关北京艺专新动向。

就在珍妮怀孕第四个月,李树化接到林风眠的一封信邀请信,邀请他担任国立艺专的钢琴教师。

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把林风眠的信反复念给珍妮听,想征求珍妮的意见,而珍妮也似乎早就预知到她的归宿就在遥远东方,那时珍妮刚刚有四个多月身孕。她抚着微微凸起的腹部,用坚定不移的目光看着丈夫:只要是你不离开我,我永远都支持你。

李树化整好行装,带着五个月身孕的珍妮从马赛坐船。经过漫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在1927年2月抵达北京。

李树化到了北京,就与克劳多,林风眠夫妇,三家住在北京花园胡同,这是一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三幢平房共享用一个庭院。一次,三个家庭一起周游北京城,三个太太都坐在轿子里让人抬着上长城,她们的先生则是骑着驴子跟在她们身后。林风眠还带着她们还一起去看京剧,珍妮怎么也不相信梅兰芳是男儿身演的女性角色,后来林先生将卸妆之后的梅兰芳领到珍妮面前,她才不得不信服。

5月24日,珍妮顺利生下一位女婴。

艺专的教师们一听说李树化的太太生了个女孩,纷纷来医院探望这位中法结晶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画家兼作家的孙福熙说:此时正是北京尘暴季节,依我看,就给孩子的名字取个“尘”字吧!珍妮问:“尘”是什么意思?李树化说:尘就是尘土。珍妮说:很好!我喜欢这个字,上帝造人也是用泥土做的,我希望她将来卑微做人。于是,李树化就把女儿取名为:李尘生。

文章素材来自法文版《混血儿》

欧阳鹭英写于2019年5月5日

 

作者简介:欧阳鹭英,鼓浪屿人,作品集《小岛尘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轻于鸿毛,为艺术与命运而战重于泰山
林风眠:美丽是这样能够吸引人的东西!07
揭开尘封的历史:那些年赴法勤工俭学的难忘岁月
邓小平的留法“路线图”
李竞惜 | 走进一棵神奇的大豆(下)
蔡和森一家的初心故事(12):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