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茶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起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氏。

在讲大唐茶事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在大唐之前的茶叶发展历史情况。在这里,我将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官方文字来讲的话,最早发现茶是神农时期《神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72种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以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发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

到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通俗易懂讲,就是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不怕死的人,叫神农。他发现了有一种植物吃了不会死,还能解毒。

后来又出现一个同样不怕死的人,他觉得吃茶叶不够爽,创造性地尝试用开水煮泡,最后发现,味道好极了……(还是古人会吃。)

于是在他们的引领之下,茶叶问世,喝茶的潮流挡都挡不住,一直延续至今仍然保留。

大臣向皇帝进贡茶叶

自从茶叶被发现后当作饮品,喝茶之风逐渐盛行。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川蜀之地,后向中原大地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茶叶成为一种高级饮料,独得皇上和权贵大臣的恩宠。

三国时,茶发展为宫廷饮品。不仅皇帝臣子爱喝茶,后宫佳丽三千也不逊色,正宗皇室饮品。

隋唐时期就不得了,宫内宫外爱饮茶,茶叶也流传到民间,收获平民百姓一致的好评。

民间人士晒茶制茶

O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行包括茶业的发展。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交通的发达、开明的经济政策促使商人积极贩茶、卖茶,为饮茶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市场条件。

饮茶也因适应宫廷统治需要而得到大力重视和提倡。促成“举国之饮”、“比屋皆饮”的饮茶之势。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以使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于是自唐代开始了马回经(今维吾尔族)等边民长达数世纪的“茶马交易”。

饮茶还借信佛而盛行,渗透到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唐代以茶敬佛、献佛的习俗。 茶性宁静清雅、质朴致和、淡泊去欲,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饮茶既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因而茶深得僧人喜爱,饮茶逐渐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内容。

佛教寺院兴起的种茶、制茶、研茶,尤其是饮茶风尚,在唐朝佛教极大的社会影响下,由僧及俗,促成了唐「风俗贵茶」的局面。而这种“贵茶”之风,还让专来大唐留学的日本名僧传播到日本,从此日本有了茶树、茶园,产生了日本的茶道。概而言之,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所以有“花佛—味”或“茶禅—味”之说。

O唐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与文人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唐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茶道。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尽兴饮茶,将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因而,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看来,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无不留下世人称颂的茶诗。在这不多说,大家可以直接度娘了解。

讲到茶对文学的影响,那么我们就用一首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耳熟目染的著名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追溯大唐具体茶业发展。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

这首琵琶行就与唐代的茶有一定关系,《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到浔阳江头送朋友,结识了被丈夫“冷落”在家的琵琶女到船上弹唱的一件事,琵琶女对白居易悲悲切切的讲了他的遭遇,引起了白居易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琵琶女对白居易讲述:她原本是京城的一个歌女,无奈容颜易老,没那么年轻,后来嫁给一个商人,她有一句感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听了之后有感而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中说的“浮梁”就是今天的江西景德镇,唐代著名茶叶集散地;而诗中的“茶”就是指绿茶中的“婺[wù]源茗眉”。而诗中所说的“商人”就是茶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现今安徽省南部的县),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在古人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人们让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自己则终年在外奔波营利,定力不够的还会去青楼寻欢。撇开情感不说,我们从政策切入看看。

诗中有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要说的是,唐代中期开始征收茶税。其中主要缘由是: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贸易。运输的便利,茶叶渐渐成为唐人的饮食习惯,这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成为商品,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此时,北方非产茶区已成为茶叶销售的大市场。从南方产茶区贩运茶叶便可以牟取厚利。安史之乱以后,唐皇朝政局不稳定,只能靠茶商开辟新税源,于是“税茶”制度便出现了。

从当下来看,经济基础决定生活质量。商机不多,茶季也就数月,从小在茶山长大的我们知道,一到茶季,制茶人顾不得休息,没日没夜要忙上数日,茶商更是如此。要等到好的茶诞生,更是需要时刻知悉。毕竟,市场需求多,供不应求也是正常的。女子重视感情,茶商何尝不是,而这需要在物质基础上。当然这是后话,因人而异。

陆羽,用一生的时间写成了一本茶书《茶经》,这本书连同他的作者陆羽实在是举世闻名,对茶道和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关于陆羽的一生,可能鲜为人知。

说到盛唐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便是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说来也奇,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小陆羽从小就是孤儿,三岁时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少年时代,让智积禅师将他送到李公家读书,这应该就是私塾。在李公家,陆羽学会了煮茶,李公好茶,闲暇时给他讲了许多有关茶叶的分类、典故、传说、用途等等,使得小陆羽大开眼界,受到了很好的熏陶。而智积禅师也好茶,后来选择了陆羽作为他的茶童,也说明了陆羽的聪明好学,因为煮茶是个很讲究、极有分寸的过程,需要心灵高度的聪慧。这些都为陆羽撰写《茶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插话下,前面我们介绍到唐朝佛茶盛行之事。那么我们再来理清佛与茶的关系。其实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之解下了不解之缘。东汉末期,便有僧人在寺园中种植茶树,而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用亲自烹制的茶以招待好友陶渊明,话茶吟诗,通宵达旦,被后人传为佳话。到了唐代,僧人们以茶敬佛,以茶献佛;通过信佛,饮茶之风开始从佛寺向民间传播。由此可见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了。

陆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寺中僧人们种茶制茶烹茶,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之一便是名僧皎然。此僧不仅精通佛法,而且最喜欢饮茶,写下了不少茶诗。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可以看出皎然和尚对茶的喜欢程度了。

唐德宗建中元年,也就是公元780年,陆羽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茶经》,全面阐述了煎茶法的制作过程,从而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可见,唐代不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顶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茶道的发源期(对于中国茶道另作讨论,在此不再详述)。陆羽也被尊称为中国茶道第一人。

茶圣陆羽的爱情故事

关于陆羽的爱情,很多人估计和本主一样,头次听说。李季兰,唐代三大才女之一,在《唐才子传》当中,关于李季兰也有介绍,说她是长得“美姿容,善弹琴,尤工格律”,人美有才。李季兰十一岁被父亲送入道观中做了女道士,但大唐思想开放,道观中也并非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以修行为名,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李季兰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数,陆羽就是其中一个。

陆羽经常抽时间到李季兰处探望,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先是作谈诗论文的朋友,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这个故事还有诗文为证。陆羽暗自爱慕李季兰,但李季兰却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吸引。皎然,何许人也?原来,皎然是我们前面说的陆羽的朋友,有段时间经常找不到陆羽,皎然的一再盘问,才知道陆羽是往玉真观探访李季兰去了。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三人常常围坐创作诗词互相赠送作为酬答,现在还可以找到很多他们当时互相赠送的诗词。

面对李季兰的心意,皎然不为所动,他已修炼成性,心如止水,皎然的“禅心不动”让李季兰大加赞叹,愈加尊重,而面对陆羽的情意相系,但碍于特殊的身份,他们不可能男婚女嫁。但这些小波澜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品茶论道、陆羽、李季兰、皎然三人依然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没过多久,唐玄宗听说李季兰很有才学,召入宫中。陆羽到了五十九岁的时候,依然是光棍一个。贞元20年冬天,陆羽在湖州病死,享年70多岁。葬于妙喜寺旁,好友皎然墓侧。

中国茶道的开山鼻祖

皎然对陆羽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皎然是唐代有名的诗僧,对的佛门茶事影响深远,更是中国茶道的开山鼻祖,那时寺庙出现了“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禅茶一味的现象,皎然功不可没,他受戒于杭州的灵隐寺,后来移居湖州的妙喜寺,当年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皎然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也在他的帮助下,陆羽开始了《茶经》的写作。他比陆羽大十三岁,可以说是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兼兄弟,并结成“缁(zī)素忘年之交”,他们经常品茶论道、谈禅说经、诗文唱和、游山玩水,这样一位亦兄亦父、亦师亦友的人始终相伴,对于一个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弃儿来说,是怎样的慰藉?

陆羽一生当中可谓是一波三折,但自始至终,都从未有过一个完整的家,话说吉人自有天相,他的一生当中得到非常多贵人的相助,例如收养他的智积禅师,再到竟陵司马崔国辅、竟陵太守李齐物、大书法家颜真卿、名僧皎然等,在“安史之乱”难民遍野的时代,他还能在茶文化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实属不易,《茶经》是一块里程碑,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著作,多亏了当时的陆羽有这些贵人相助!没有《茶经》,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茶文化。

在唐代的时候,普遍流行“煎茶”这种饮茶方式,什么叫“煎茶法”?

煎茶法:煎茶前,先把茶饼烤一烤,把茶饼烤出香味来,再用茶碾磨成碎末,过筛,弄成“细米状”;煎茶时,可用风炉,当水烧到微微有声音,冒出“鱼目”状气泡时候,加入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上的水膜;再过一会儿,水烧到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时候,舀(yao)出一瓢水,把茶末放到这舀水中搅均匀;待水烧到到气泡如“腾波鼓浪”时候,加入舀出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过一会儿,按照一升茶分五碗的要求分茶,并且乘热连饮。

煎茶是从煮茶法演化过来的,区别在于:煎茶用的是茶末,水烧开之后投入茶叶,不加佐料,顶多只加点盐;煮茶用的是散茶一类,将茶叶与冷水一起煮,佐料加得比较多。由于煎茶法的兴起,煮茶法渐渐衰落。

在唐朝,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制茶、煎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

唐代茶文化海外传播

杭州名刹古寺非常多,处于东南沿海,又属于唐、宋的进出口岸,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个佛教圣地修行求学,回国时候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煎煮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所以我们说中国茶以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以浙江为通道,这也是目前中国茶文化仪式感做得相对比较成熟的区域。

12世纪,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的荣西禅师将茶叶带回国内,于是茶艺在日本文化中得以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衍生出茶道。

我们也许有所忽略,在16世纪,也就是明朝的时候,茶道已附和上攀比之风。权贵之间参加茶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高贵势力,茶具也成为他们争相斗艳的工具。公子哥们有事没事斗茶,看谁家的茶具精美,哪家的最贵,当时的茶风与刚传入日本之时大相径庭。

日本茶道就在这时候登场,日本著名人物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也就是日本茶道的祖宗。

茶道鼻祖千利休

当时迂腐的茶风,他严厉反对并提出批评。在千利休的茶道理念里,茶道所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茶会的过程是人们心灵净化的过程,而不能称为展示权利和财富的工具。

于是日本奉行的茶道理念为“和”“敬”“清”“寂”,这成为茶道的精神所在。

千利休改进的茶室入口

图片所呈现的是千利休改造后的茶室入口,高度不超过70厘米,意味着要想进入茶室,必须弯腰低头钻过此门。茶室的狭小入口充分体现出茶道平等与谦卑精神,也就是说,无论是天皇老子还是平民百姓,都得弯腰入茶室。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对权贵势力的挑战,但却顺了大多数内心渴望受到平等待遇的平民百姓的心愿。这样的茶道理念顺了人心,红遍日本。

茶文化在唐代各方面发展完善,并且进入兴盛时期,追溯茶文化历史我们会说“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正是因为有了陆羽的《茶经》问世,有了“茶马互市”的边疆政策,有儒释道三教对茶文化的推动,饮茶习俗走过了千年的曲折路程,由混沌向文明和理智转变,终于如“话剧”般在唐代上演,使大唐皇朝国力变得更强盛,并且能够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当之无愧成为了礼仪之邦的文明国度。茶,在往后千年开启了宏达规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文《品茶论语》
茶语佛缘下的大唐:曲径通幽之处,清香溢满人间
从茶博会、茶文化说开去(一)
中国茶入世遗,是时候了解下他的故事!
唐诗漫漫长路与茶道之源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茶圣陆羽这些故事你都听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