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祖吕洞宾告诉你真正的《道德经》,南怀瑾只理解了十分之一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扭于肤见,偏泥立文,昧厥源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吕洞宾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浅释:】

吕洞宾认为:“已”,止也,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也。

《道德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如果真正理解美何以为美,就不会做恶的事;如果真正理解善何以为善,就不会做不善的事。

“道”与“善”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道”主要是描述自然的,以美和丑来分别天地万物;“善”则是指人类自身,用善与恶来辨别自身的行为。东方哲学认为“得道”是人的最高境界,西方哲学则认为“至善”是人的最高境界,只是说法不同,其实质是没有差别的。

俗话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可见至善就是天德,就是天道。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

心学家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体:知道了就必然会去做,没去做,只能说还没有真正的知道。可见,知道了善的人,就自然会主动去行善,不愿行善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知道善的含义。

苏格拉底说:“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的人,必然行善,无人自愿作恶。”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病根所在了,呜呼哀哉!

言归正传,接下来一句的意思是: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高和下比较呈现,音和声、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由“道”化生出来的自然规律,但不能把它认为是“道”,因为“道”是一不是二。

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吕洞宾认为:作与起也,“不离”,不离道也。生,生成;有,有迹;为,振作;恃,矜夸也;弗居,功成身退如尧舜是也;不去,长保其美善也。

因为圣人知道善(道)的真谛,所以恭己(恭谨地律己)无为(不妄为),不言而有信,以自身的德行来教化人;让万物自然的兴起而不离道,欣欣向荣而没有轨迹;做事不依仗自己的私心,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利。正由于不居功,圣人身上所具备的天德就一直不会失去。

下面引用了南怀瑾老师的注解,从中就可以发现《道德经》一直都被后人曲解了。

南怀瑾讲解《道德经》白话译文 :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

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大家认为南怀瑾老师读《道德经》领悟到了多少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慎檀:《道德经》第二章释义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夕霞夜话——说说《道德经》第二章
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没有什么事绝对的——《道德经》第2章
陈嘉珉:站桩偈(9-10)——读《道德经》第2章
《道德经》第八章“易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