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瓷器玉璧足对比

玉璧足,严格来说叫“拱璧底”,与唐明初的宽厚平足有异,下面简称玉璧底,是明中后期至清三代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民窑削足方式。

玉璧足

其实从字面上来看,玉璧底,就是跟玉璧相关的。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玉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若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就是璧;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

璧、瑗、环比例示意图

玉璧底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些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都可以见到实物,唐代越窑瓷器玉璧底端面比较平而且宽大,玉璧底的小圆圈也要比后世的较小。

玉璧足

其特点为:

一、按削足的足型分,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

二、内部均有跳刀纹和部分带有收心镙纹及同心圆状旋纹,和深挖足的痕迹,底无釉;

三、足脊较普通明清带底釉的削足宽,特征为外足高,内足底,中间端面为宽弧线。按宽度分可分为宽玉璧和窄玉璧;

四、按分量分可分轻胎和重胎;

五、按胎质精度分,可分为精细糯米白胎和浆白胎、黄质胎、土色胎等等;

六、按明洁分有不沾沙的玉壁和沾沙的玉壁。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明清两代出现玉璧底它有一个上限的时间就是在明代晚期,特别是明代万历、天启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玉璧底的瓷器。瓷器玉璧底和玉环底在明清两代瓷器中都有,但是时期不同玉璧底和玉环底特征也不同,这是鉴别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玉璧底跟瓷器圈足是不同的。

明代玉璧足的个性特点:

明代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明代玉璧足绝非大家所理解的粗胎、黄胎、宽足类,其中不乏精细制作,它和清初玉璧足还是有区别的。从上图看到此时的玉璧底非常平且规整,而且瓷器的足墙与后世清代相比都要较浅也比较矮。

明代玉璧足

明清两代玉璧足区别在:

(1)明的玉璧足较窄,清的较宽。

(2)明的玉璧足较低,清的较高。

(3)明的玉璧足过肩较深,清的较浅。

(4)明的玉璧足的釉的密度较大,清的较略薄。

(5)明的玉璧足的器物胎璧较薄,清的较厚。

康熙瓷器玉璧底

清代玉璧足的精品多出自康熙、雍正时期,其外圈足较明代略高,符合当时明末清初高器足的时代风格,其内圈足出现了过肩的现象。

康熙瓷器玉璧底

康熙玉璧足前期与明万历时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内斜的较早,垂直的较晚。几乎没有出现削足过肩的情况。胎质尤为沉重。胎质内多间杂黑或黄色的小斑点。大多数玉璧足宽度不足1CM,也有一些较宽的削足。总体来说,瓷质较好,工艺较好,手抚釉面平爽,份量较重。康熙的中后期在玉璧形削足的内足里广泛运用同心圆状的旋纹,其份量略轻。

清.康熙玉璧底

雍正玉璧足器形较高且紧促,整体向心收缩,宽高器足且胎质精良者,为雍正前期的民窑精品。雍正玉璧足出现了多出现削足过肩的现象,胎质较重,然则清初跳刀纹几乎不显,为清前期的同心旋纹所代替。可见,这也是分析康熙雍正前及雍正标准玉璧足的一个鉴定的要点。

雍正玉璧足

乾隆玉璧足

乾隆玉璧足在胎质及制作工艺上远不及康、雍,只能从釉质、发色、描景绘图、器形来分析。嘉道的小酒杯多见,从削足就能辨认出年代。毕竟到嘉、道以后玉璧足逐渐消失,清代的削足还是以带釉底的削足为主体。

明清瓷器玉璧足对比图

总结一下,明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宽、平,足墙浅;清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窄,往内倾斜,足墙深这就是明代玉璧底和清代玉璧底瓷器的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耿宝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这篇文章教你辨别不同底足
最贵的康熙青花
明清瓷器玉璧底之分辨
明清瓷器底足演变浅析
明清瓷器底足演变,原来是这样的
断代依据--明清瓷器底足演变(供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