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的清瘦之美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出版有《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美学十五讲》等。

石的清瘦之美

你能读懂吗

中国人从石中,得到生命的鼓舞,坚定自我的生存意志。在道禅哲学看来,人来到世界上,少不了要被“染”,无色的心灵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甚至是很脏乱的颜色。人在知识的塑造中,很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所以,人的性灵的独立尤其重要。

庄子认为,人要归于“独”的自由境界,就必须“解其天”――解除套在人心灵上的厚厚的盔甲,还归于天,也即还归于自由。

中国人赏石爱其“瘦”,即重其作为独立不羁精神境界的象征。

石是有风骨的。瘦石一峰突起,孤迥特出,无所羁绊。一擎天柱插清虚,取其势也。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唐人有诗云:“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

望希望保持灵魂与人格独立的文人,在历经世事之后,看着顽石孤高清瘦且未被雕琢的身影,忽然觉得自己是这样被锤炼,这样被蹂躏,这样被塑造,这样被篡改,不可挽回的篡改,无法抗拒的篡改,甚至有时是心甘情愿的被篡改,更有甚者,是追着喊着要去被篡改。一块石头,告诉你生命本来的真实,照出你被篡改的内容。

其实,中国人赏石重瘦,不是自我高标,强调自我超然群类,而重视自由的情怀,有野鹤闲云、从容洒落的风味。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据说是五代荆浩所写的这联诗,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风味。

米芾观石之法,以瘦为要,其中就包含这样的风骨。元人有云:“谚云: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绉、曰透。瘦者峰之锐且透也。”

李渔所说:“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无所依傍,一任性灵。

瘦是整个中国文人艺术独特的趣味。金农就曾说:“画梅须有风格,宜瘦不宜肥耳。”他的艺术在追求“鹭立寒汀”之美。

板桥竹石,既瘦且坚,传统文化中,瘦一直与“风格”——境界、风味有关。不是中国人对瘦削的形状有什么偏爱,它反映的是一种审美情趣。

“雪尽身还瘦,云生势不孤”,董其昌认为“此颇足以状石”。瘦与肥相对,肥易落色相,流于俗腻,易生媚态,而瘦是耿耿独立,凛然难犯,它是清癯的,幽淡的,平宁的。

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往今来,这样的孤独清瘦不知带去了多少艺术家的清魂。

·END·

本文节选自中华书局·朱良志《顽石的风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美文: 100种人生
学琴心得
精彩推文,太湖石的生命精神!
有一种情怀叫赏石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