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

   

0-3.书法美的玄妙难名

中国古代书论,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是一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大部分不太懂古文、又急于找到简明书法规律的书法初学者来说,古代书论的作用经常发挥不出来,非得配个好翻译不可。东西固然特别好,好的又特别多,但好在哪、哪个好,就得好翻译多操劳了。好东西不在多,而在精,本书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书论精华,简明扼要,非常受用。但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书论中也有缺点,也有糟粕,尤其是对书法美的总结方面,来得不直接、不直观、不具体,甚至故意绕圈子、甩包袱、弄玄虚,缺少对书法审美规律的手术刀式的科学分析,真有点“千古不传”的味道。

古人论书法,常见的有两个路子。一路的特点是特别形而上,玄之又玄,奥中有奥,自诩为“书道玄妙”、“玄妙难名”。另一路的特点是特别形而下,总结书法的技法,事至巨细,名目繁多。前者的缺点是太“玄”,后者的缺点是太“繁”。玄侧重于道,繁侧重于技,繁的本质也是玄,是技法方面的玄。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古人如何玄之又玄的。

老子《道德经》共81章,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人喜欢天人合一,喜欢坐而论道,多数人不喜欢太形而下,所以论书法,玄的远多于繁的。当然,玄的套路各不相同,我们举例说明。

第一种玄,是在圈外转。古人善于写文章,鸿辞博学,气势恢弘,纵横捭阖,不可一世,论书法当然也有这样的特点。文人都爱写赋,什么都赋,书法只是题材之一。有的古人论书法,经常先在外面兜个大圈子,从仓颉造字讲起,讲文字的功能是“王政之始,经艺之本”,讲“王者之风,化及天下”,歌功颂德一番,而书法变成了跟屁虫。古代的所有书籍,常被分成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最重要,文字学属于“小学”,放在了经部之末,而书法又依附在小学之后。所以,论书法当然先要说文字,说文字先要论经艺,厚皮馒头,在所难免。

第二种玄,是在圈边绕。有的古人论书法,先谈天说地,仰观俯察,然后才论书法,古人把这种情况叫作法象,仿佛是认为,书法得天地日月之精华。虽然古人站得很高,但许多内容读起来,却中看不中用。比如,伪托王羲之的书论《论书》讲练字的秘诀,凡作一字,“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水陆草木,动物植物,男人女人,扯得很远。又如,唐朝孙过庭论书法的一段:“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您看,什么都有,天上有月亮、星星、云彩、雷霆、飞鸿、鸾凤,地下有山峰、悬崖、石头、泉水、树枝、野兽、鸣蝉、走蛇、悬针、垂露,像个大自然超市似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就那动物来说,汉代成熟的隶书,横向长画的起笔叫作蚕头,收笔叫作雁尾;西晋索靖的书法有力量,说他的笔画是银钩虿尾,好比蝎子摆尾;初唐褚遂良写上面的点,被比喻成鹄头;盛唐颜真卿写楷书的钩,被说成是鹅头钩。再比如,宋代苏轼写字扁,黄庭坚说他的字是石压蛤蟆;黄庭坚写草书绕圈,苏轼反击他的字是死蛇挂树。说王羲之的字是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学王羲之的字是画虎,学钟繇的字是画龙;字写好点的是龙飞凤舞,差点的叫春蚓秋蛇;墨浓了叫墨猪,字瘦了像猕猴;等等等等。

第三种玄,在圈里绕。仅就书法技法而言,古人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但是依然脱不了玄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技法方面的繁,逐渐复杂化。就楷书的笔法而言,最早是传为卫夫人授秘的《笔阵图》,将笔画概括为7种;之后出现了永字八法,有的人认为是智永所作,有的人认为是根据王羲之《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来的;之后是智果和尚的《心成颂》,提出了18法;之后又有了传为初唐欧阳询的36法;元朝有和尚李溥光的《大字会要》;明代有姜立纲所书《72例》,又有李淳的《大字结构84法》;到了清代,有《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等等……越演越繁,层层叠叠,逻辑混乱,好像快成了一字一法。法多了,似乎比没有法更难掌握,想让人不望而却步都难。

第四种玄,是圈外有圈。所谓圈外有圈,就是在讲述书法时,人为设个圈,把人物英雄化、学习神秘化、功能夸大化,演绎成分太多。古代的书法史,往往是名家书法史,总有些好事者喜欢制造英雄谱系,把书家的传承拉成一条线,牵强附会。比如,拿楷书来说,鼻祖是钟繇,传卫觊,再传卫夫人,再传书圣王羲之,再传王献之,再传到书圣七世孙和尚智永,再传虞世南,再传陆柬之,再传张旭,再传颜真卿,再传柳公权……好像名家天生就是名家的老师,其实跨度七八百年,缺环很多,有的真是八竿子够不着。最具讽刺意义的是,说钟繇同韦诞学隶书,韦诞不教他,之好等韦诞死了,盗墓得笔法。而事实上,韦诞比钟繇晚死了好多年,难道死人能盗活人墓?古代的书法,从南北朝开始,南北两地尚碑尚帖风格迥异,为了凸显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就编造出羲北游的故事,并不可信。书家刻苦的故事也挺玄,说汉代张芝的池水尽墨,拿池塘涮笔;东晋王羲之被窝里练字,手指把被都划破;陈朝智永练字,破笔头堆成山,叫笔冢;唐代张旭拿头发蘸墨,在墙上题壁书;五代有个杨凝式,人称杨风子,疯疯癫癫;元代赵孟頫练日课,日数万字还不多,康里巎巎日书三万字;明代宰相刘墉的笔法秘不示人,有人为了偷学,竟然躲在房梁上……

第五种玄,是大圈套小圈。所谓大圈套小圈,这里特指很多书法之外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字外功,字如其人,金石气,书卷气,庙堂气,雅俗,象外之象,等等。应该说,这些是古代书论的精华所在,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社会环境变了,书法的功能和角色变了,书写工具变了,人的欣赏情趣也变了,很多通感意象消失了。而且,有时候古人扯得实在太远,玄乎其玄。比如,就举人和书法的关系问题,说字如其人还好理解,不同性格的人写的字风格当然有差异,但非得说“苟非圣贤,虽工不贵”(宋·蔡襄),非得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宋·黄庭坚),非得说“心正则笔正”(唐·柳公权),非得说“人正则书正”(明·项穆),便将艺术标准与道德标准混淆不清了,当代人就更不好理解了。尤其是对于以实用为目的的书法初学者来说,确实太过迂远,未必直接见效。

以上只是举了很少的一些例子,其实,古代书论的面目远比上述丰富,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玄之又玄者,绝不止这些。总体的感觉就是,好东西多,但干扰更多,大海捞针一般,让很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练字者摸不着头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美“玄妙难名”的本义。

相比之下,更多的习字者,需要更具体的方法,需要更通俗易懂的规律。这些规律,古人可能懂了,但不屑于说;今天的人想说了,但可能说不出来。本书的目标,就是要弥补这一缺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过庭书谱(繁体)译文的更多相关文章
书法之道:笔墨之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汉字为何是方块字?
书法技法的“学”和“养”
唐代书法界的“擎天柱”,他比王羲之还厉害,后世封他为“书法教主”!
怎样学好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