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文飞: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上)
转自  杖藜文化  特此鸣谢
本文提纲: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五、如何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转换?
六、从“经验”到“学理”:对当代书法教育的思考


杨维桢《竹西志》(局部)

关于临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希望能够谈出点新的角度新的感受。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经典作品中,古人不论笔法、造型和章法,都比当代绝大多数人合理。

古人打认字起就拿毛笔写字,写好字是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径,古代科考“身言书判”,“书”是一个很重要标准,书法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基本本生活技能。董其昌就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不好,被降名次录取,才发奋练习书法的。

当代人绝大部分远离了汉字的毛笔书写,在笔性的熟悉程度等方面,与古人有了很大的差距。
历史上的经典作品,看着舒服,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最隐密深处,就像挠痒,能挠到我们最痒的地方,哎哟,没错,就这地方,真舒坦!
而看今人的书法呢,过于粗糙,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总欠一点,挠不到你最痒的地方,算毬,别挠了!
古人比我们合理,我们就要学,就这么简单!
当代有两个不好的现象:
一个就是,我不临帖,我要自创一体。这种人,要不就是傻瓜啊,要不就是狂妄!
想一想啊,书法是历史上最优秀智商最高的一批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这样的东西不学,还学什么呢?
除非是天才,一下笔就合书法之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是天才,所以我们要学习,要临帖。
第二种,就是只临不创,天天从临摹中找快感,你的麻烦大了!陈忠康老师在我们杖藜讲课就提到这个观点,因为盲目地临,不思考。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朋友,跟自己较劲,就不信邪,一天临一通《兰亭序》,一周临一通《书谱》,5年不行就10年,10年不行就20年,我就不信写不出来!你还真就写不出来,因为不动脑筋,不思考,除了把错误重复得更熟练之外,不可能有进展。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为什么要像?
对初学者来说,书写习惯不好,用笔技巧不高,字形的把握也不准确,通过临摹古代经典作品,提高技法,纠正陋习。而写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写像,并不能证明以后在书法上就有大的成就,但至少可以证明你有这种潜质。
怎么叫像?
有时候觉得书法老师太好干了,丢给学生一本字帖,好好写,越像越好!然而最核心的问题来了,怎么才叫像?
人不是复印机。牺牲书写性,描摹出来的准确能叫像吗?
中国书法也好,绘画也好,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写”的精神,没有这个写,中国书法不能叫书法,绘画也不能叫绘画。中国人画竹画兰画梅,为什么更愿意叫写竹写兰写梅呢?因为“写”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核心。
怎么叫像?笔势决定笔画,首先要弄懂笔势。
来看几个《兰亭序》《阴符经》几个字。比如说这个“今”字撇的起笔,有个凹进去的小缺口,“坐”竖的起笔,扭来扭去,变化很多。“机”字木旁的竖,为什么有个像钉子一样的起头?“以”字的第一笔,也有一个缺口。


这是我给学员设计的部分练习,能把“今”字的那个缺口,一次性写出来,说明你的笔法差不多就过关了。这样的一个点画形态,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发挥毛笔的笔性,去找到这样的一个发力点,找到一种最佳的发力方式。
有很多朋友看到《兰亭序》,哦,天下第一行书,那我要挑战一下,依葫芦画瓢,不明白背后的这样一个道理,为了形而形。其实当明白背后的这个道理之后,这个形态非常容易呈现,没有不能还原的笔画!
《兰亭序》也好看,《阴符经》也好,起笔锋芒毕露,都告诉你这样一个笔势,笔是怎么入进去,怎么打开,又是怎么发力的。如果你不明白背后的这个笔势,想写像非常非常难。
很多人觉得王羲之是在玩杂耍,其实不然,因为这样的一种点画形态,他闭着眼睛都能写出来,我们之所以觉得很有难度,是因为不明白隐藏在背后的笔势。
笔势决定笔画,明笔势,这是像的第一个前提。
接下来是结构的准确。这里我选了一些学员的练习,与原帖对比。
笔画越少,对大家越是一个考验。比如说这个欧阳询的这个“之”字,横折普遍夹不紧,还有这个“奉”,这个撇很短,捺画很长,为了让这一捺画舒展开,三横往右上角斜得比较厉害,而且撇对横的分割,尽量靠左。


中宫收紧又怎么体现?往中间聚,看“奉”字下边的两横尽量往上靠!
欧阳询的字中宫收紧,造型险绝,就是通过这些细节一点点表现出来的。当代很多人写欧阳询,基本上都写平了。

《韭花帖》这个“实”,上面松下面紧,上面大下面小,所以“实”下面两点要收的很紧,把这两点写大,这种关系就没了。

“羞”也是如此,动态平衡做到极致了!


这个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意识问题。有很多朋友,经常有这样一个观点,书法不用拜老师,拿本字帖照着临就行了,字帖清清楚楚,我不是没长眼睛!
对,你还真就没长眼睛!为什么,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最后都会经过你固有的思维去做一个修正,最后写出来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看到的与你固有思维的叠加。
有朋友临帖,以一味的像为目的,不思考。
为什么要去像?像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合理。我还要去像它吗?
怎么去像?这个才是问题的核心与根本。
第一点,用笔上,要把握笔势,把内在笔路理清楚,符合笔势去写字。
汉字的书写有笔顺,我们经常说写的字气息很通畅,其实跟这个笔顺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字写得僵,不鲜活,没有生气?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没有关系,都是孤立的,临帖的时候,如果不把这种关系找出来,想临像非常非常难。
不能体现笔势的像是没有灵魂的,是僵尸!
下面这些学员的练习,在笔势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所以能够表现原帖的内在精神气质。

杖藜学员临作与原帖对照

第二点,就是怎么把握结构的准确?
普通人平时所接触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均匀、对称、漂亮,这种审美意识,在大多数人思维里根深蒂固,并带入到书法的学习当中,一般都是把字往平里面去写。
为了克服这样的一个毛病,我是主张,在掌握字形特征的前提之下,可以往字帖提示的方向强化。。
《西狭颂》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宽博古拙大气。“郎”字,中间是原帖,显然,右边这个“郎”字,耳朵旁的竖,写长了,把重心提高了,那就巧了,然后耳朵旁写小了,那种宽博的味道也没了。相反,我们看左边这个“郎”字,耳朵旁比原帖更大,竖出来也更短,往原帖的特征的提示发向强化,宽博古拙大气的特点是不是更强烈?!
颜真卿也是很宽博古拙,比较三个“平”,两横之间的宽度,与下面“十”字横对竖分割的位置,结构的差别出来了,而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出来了!


我们来评判一下,同样是不准确,左边的字是往原帖的结构特征强化,而右边是弱化,但在内在的精神气质上,那种更接近原帖呢?
显然是左边的!
为什么当代很多人字都写的非常平庸?受惯常思维的影响,在临帖中,一般人都做一种匀化处理:长的写短一点,短的写长一点,粗的写细点,细的写粗点。最后,就成了没有特点的平庸的大众化“好字”。
但是真正的大师们啊,走的是两极,把特征充分强化,非常有个性,非常有辨识度。他们不屑做那种匀化的,平庸的处理。
再来看一个例子,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与颜真卿跟的对比,感觉这个井上有一比颜真卿更颜真卿啊!因为井上有一把颜真卿那种宽博古拙的感觉更强化了!看那个“故”字,把井上有一比颜真卿的重心更低,更拙!


颜真卿宽博大气,字往外扩撑,故取满章法,字距行距都很紧,在挤压碰撞中,把这种张力更突显出来!大家可以去查查,历史上磅礴大气的字是不是都取这种章法?
欧阳询呢,字是往内收的,疏朗的章法,《韭花帖》也是,比较秀,一挤的话就塌了。

杨凝式《韭花帖》


颜真卿们不怕挤,越挤压越能迸发这种张力,所以,井上有一在章法上也是强化了颜真卿的特点,行距字距更密更挤。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觉得井上有一比颜真卿更像颜真卿!
往字帖提示的特征方向强化,说明你看到了;往弱化方向走,说明对总体特征不敏感,或者根本没有把握住。
再比较两个字。颜真卿里面的“华”和《西狭颂》的“世”,看“华”字最后一竖的出头的长短和“世”字一横对三竖的分割即知。


有时候看到同学们把一个这么高级的字写坏,那真是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暴殄天物啊!
而且,这样的字在课上反复强调过,但拿来练习,还会犯同样的错,这说明,我们思维当中的固有惯性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的强化,才能扭转过来。
不说学员们,就说当代的名家,比如拿他们临习《散氏盘》的作品来对照,能把重心下移的古拙味道表现得充分的,又有几人呢?

——————未完待续,即将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临帖,加入中书协就问题不大了!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二
书法“笔意”教学浅说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经典手卷风格分析 行书手卷
王羲之行书的六大特点、六大特点、六大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