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借虚词顺句意

巧借虚词顺句意

(2010-10-10 21:02:57)
标签:

高考

杂谈

分类: 稿件往来

高考对虚词考查的题型除了采用比较的方式,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以客观题方式考查它们在阅读材料和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之外,在文言翻译中,虚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高考文言翻译虽然要求以直译为主,虚词却是保持语意通畅的关键。这一点跟虚词的语法作用有关。因为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因此,必须要充分理解虚词的这种语法作用,才能使整个译句不仅准确,而且语意顺畅。很多学生文言文翻译失分比较严重,除了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外,关键是忽略文言翻译对虚词的考查。很多同学对重点实词和句式都比较关注,译出来的句子也许很准确,唯独忽视虚词的语法作用,忽略了“雅”的原则,因此译文很干瘪,很难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比如天津卷“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虚词“所”字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这样才能准确翻译成“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更是容易忽略的重点。如判断句“............也”、被动句的“为............”等。比如湖北卷的“苟(知)…而不(知)”翻译成“只(知道)…而不(知道)”就比“如果(知道)…而不(知道)”更贴切。 

《考试说明》明确了高考考查的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有的省市每年会根据自身情况作一定的范围限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文言翻译题中涉及的虚词,如2010年江苏卷中的“抑” 天津卷中的“遂”湖北卷中的“苟”福建卷中的“故”“凡”湖南卷的“尔”全国卷中的“既”“会”等虚词并不在《考试大纲》公布的虚词范围之内,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曾解释说:有时命题会涉及到不在考纲范围之内但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的虚词,比如“斯、彼、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矣、 哉、 耳”等。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方法指导】

一、全面梳理,丰富积累   

文言虚词对高考文言翻译的作用不在于准确,而在于准确译出文意。且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用。一方面是使用频率高,另一方面是考查频率高。譬如“以”,从考察频率的角度,2010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卷文言翻译涉及到虚词“以”的用法,而且江西卷和江苏卷三道文言翻译句子中均有两道涉及到虚词“以”。这种高频率考查和使用的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梳理归纳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准确辨析。积累以《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为主,可以结合教材逐个梳理,用课本例句归纳每个虚词常见的意义和用法,但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需要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不同,虽然形式在现代汉语里被保留下来,但其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再如“于是”在文言文里是两个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如山东卷“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中的“于是”就不能混用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而要翻译成“在这时”。

  2.注意特殊虚词。所谓特殊,包括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也包括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句末的“而已”“矣”就是典型的语气词连用,只需要把最后一个词的语气准确翻译即可。

 

二、全面了解,辨明用法,

积累虚词用法但不能只是凭空记忆那些用法,而是要学会全面理解虚词的用法。掌握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辨析才是能力。在对常见虚词用法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对其有准确易行的辨析技巧,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策略:

1.语境推断,辨明用法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虚词的考查属于“理解”层级,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即能在文言阅读材料中根据根据虚词前后语境具备识记与辨析的能力。这证明了高考文言翻译考查也侧重于虚词语境意义的辨别,而不是考查对用法的死记硬背。比如虚词“而”作连词表示多种关系,光记忆能表达多少种关系毫无用处,必须考量具体语句中“而”前后的语境。山东卷“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一句,“而”前后“责怪申甫”和“讥讽刘公、金公”构成递进关系,因此译为“并且”。全国卷“…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句中“大将陷敌阵亡”和“ 计算功劳”明显违背常理,因此“而”表达转折关系。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虚词本身前后语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审读虚词所在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甚至整个文段的整体语境方能做到前后通顺。如安徽卷“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中,“太祖初入关” 时,“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太祖)遣使迎致之”,语境中前后时间的承接和情理的顺承很容易推断“乃”译为副词“才”;全国卷“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一句中,前文语境中“贷”有借的含义,而“没”通“殁”“鬻”意为“卖”,不难理解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的目的是为了赔偿,因此“以”作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

2.句位分析,准确定位

虚词的语法作用包括与实词一起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 所”“ 之”);联系词词组或者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或者发语词);表示语气(语气助词语气副词);修饰限制;称代;调整语序乃至规整语序;表示一定的声音或者使音节匀称等。因此,很多虚词特定意义和用法跟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很密切的关系。如“而”表示并列关系时前后位置内容可以互换,“峨冠而多髯”中“峨冠”与“多髯”不存在句位问题,可以互相调换,因此“而”表示并列关系;如果“而”处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终日”作“思”的时间状语,因此“而”表示修饰关系。“为”放在句尾都是作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比如《鸿门宴》中“何辞为?”。“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作小主语,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文言翻译中这种句位的暗示比比皆是,把握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意义、用法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辨析从而准确翻译。如2010年全国卷“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与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两句中的“然”因为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意义有所不同。前者作助词,表示叹息的状态,后者则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福建卷中“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中,“故”放在句首一般作连词,引出结果,译为“所以、因此”;“凡数日,得若干人…” 中“凡”用在数词前,可译为副词“总共”。天津卷“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中,“会”一般放在句首作连词表示“恰逢”。湖南卷“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中“尔”放在句末一般做语气词,和“特”构成固定搭配,译为“只不过…罢了”。

3.语法分析,探究规律。

现在中学对语法的教学比较淡化,但一名高中生对于母语的语法包括词性、句子结构成分等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语法常识,尤其是对很多貌似复杂的句子作一点语法分析,对于准确翻译大有裨益。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可能也会不同。这是化繁为简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主要手段。

比如虚词“以”字,如果“以”后面是名词,它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以”为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谓语“予”。“以”后面是动词,一般都是作连词,表示各种关系,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前的动作是后面动作的行为手段,因此“以”表示承接关系;“作《师说》以贻之”中“作”和“贻”前后两个动作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因此“以”表目的关系。再比如“之”作宾语前置标志时,其语法特征为“名(代)++动词”,如“何陋之有?”;作定语后置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者(或形容词)”,如“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为形容词,修饰前面的“爪牙”和“筋骨”。

当你能够运用语法辨析虚词用法,在文言翻译中就很容易能够掌握规律,让你事半功倍。比如宾语前置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种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中“亦不之虑”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句中“之”是代词作动词“虑”的宾语前置,因此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中“财何为也”这是一个疑问句,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为”的宾语。因此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安有“安心”的意思,是百姓主观上的一种心态,属于意动用法,因此代词“之”很明显作“安”的宾语。

 

不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必不可少,但在翻译时,可不译并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硬译反而会别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中“之”作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可以不译。“也”表停顿,“矣”为语气词也不需要译,只要把句子语气译出就可以了。2005年浙江卷“盖当时视他驿为壮”,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概”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珍藏五个锦囊 巧断文言虚词
如何辨析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虚词?记住下边十招,虚词轻松拿下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