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总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机:主要是“”、“”、"瘀" ,

其证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多寒热错综,气血同病,舌苔黄腻者不多,部分可出现剥苔。

 ——中气虚或胃阴虚(久病必虚)

寒——中焦寒

——血瘀(久病必瘀)

孙咸茂益中活血汤方

黄芪30克(当归) 、肉桂8克 、吴茱萸10克、 丹参15克、生蒲黄15克(五灵脂)、 乳没各8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川芎12克、 乌药10克

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四君子、太子参、白扁豆、山药)

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生地、白芍、乌梅)

血瘀明显者,加水蛭(土元)、干漆粉(冲)

纳呆者,加山楂(焦三仙、鸡内金、生麦芽、生谷芽)胃纳极差者,配以鸡内金、谷芽,对增加食欲有很好的作用。

肠液反流者,加川朴、姜半夏、柿蒂20-60克、柴胡、白芍。

本方具有益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活血之功。

       对于胃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有“肠腺上皮化生”之病例,在方中常加入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30克,三月后复查胃镜时,常可使1/3~1/2病例的肠腺上皮化生消失。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经病理学检查,见肠腺上皮化生,可以结合不同症状,选用八月扎、生苡仁、莪术、菝葜等,以预防恶变。一般认为莪术破血祛瘀作用较峻,其实药性平和,本品含芳香挥发油,能直接兴奋胃肠道,有很好的健胃作用,同时功能化瘀消痞,止痛作用颇佳,乃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药物。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可以配合一些清热药,蒲公英最为适宜,清热而不甚苦寒,且有健胃作用。

      对胃镜检查见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者,示胃降失和,宜在方中加入生大黄3克或制川军6克,以助胃之通降,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辨证则以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为多,舌苔黄腻者不多,部分可出现剥苔,故常以四君子汤加石斛、麦冬、生地、山药之类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胃酸不足者常加乌梅肉、木瓜。木瓜一味,先父谓叶天士常用作生津开胃药,本人在临床用之,对胃纳极差者,配以鸡内金、谷芽,对增加食欲有很好的作用。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系由自身免疫所致,血化验中常有抗壁细胞抗体,则重用活血化瘀,我习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加减常服,有部分病例可见病变停止发展,血中抗壁细胞抗体消失。

    慢性胃炎患者的食养十分重要,饮食宜柔软而富营养,少吃多餐,勿暴饮暴食,勿时饥时饱,戒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且必须持之以恒,终身坚持,则慢性胃炎不难治愈。

此病之病程漫长,故疗程也宜相应延长。凡服药有效者,宜守方不更,连服3~6月为宜。有可能使慢性胃炎获得好转。停药后最好仍隔2~3天服药一剂,以预防复发。如因过劳、受寒、紧张而复发者,宜重复服药一疗程。

张夔梅:我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因病延日久,多属虚证。气虚者,以六君子汤为主,加黄芪、当归、白芍。阴虚者,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石斛、太子参、冬术、黄芪、当归。如有胃酸缺乏,我常加瓦楞子、乌贼骨等,以促其胃酸自生。若加酸性药物,只能暂安,不能生酸,无康复之望。

张笑平:慢性胃炎的病程延久,其证多属寒热错综,虚实夹杂,气血同病,我基本上抓住三个方面进行治疗:一是认真辨治主症。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其所诉各种症状中,都可以找出一个最主要的症状,然后循此辨证求因,灵活施治。如以胃脘痛为主症时,因于寒者,多选用良附丸,因于热者,多选用蒲公英、炒黄芩之类,因于气滞者,多选用青陈皮、广木香之类,因于血瘀者,多选用失笑散。二是积极消除诱因。由于该病常可因口鼻、咽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嗜食刺激性食物所诱发或加重,所以在辨治主症的基础上,或选用清热解毒之品,或佐以疏肝养心之法,并嘱戒进刺激性食品。三是努力扭转胃粘膜的病理改变。尽管某些患者可以出现吐酸一症,但是不同程度的胃粘膜萎缩却是其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于是我对凡经胃液分析、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不论舌象有无胃阴不足的表现,一概加用润胃养阴之品,唯对苔腻者,同时加用茵陈、赤苓之属而已。至于所选润胃养阴之品,主要是白芍、乌梅、五味子、山楂四味,虽有滋腻之嫌,但因此类患者都有脘胀、呃逆之症,故多同时配用佛手、丁香、苏梗等品,从而使之既润养又不滋腻,既理气又不辛燥,并在实践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曹鸣高: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虽同为萎缩性胃炎,不同病人之证治可以迥异。如舌质偏红、舌体瘦小,中脘灼热胀痛,喜食酸甘,大便干燥,一派液枯胃燥者,须以沙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乌梅、白芍、生甘草、谷芽、绿萼梅等,酸甘濡润,滋养胃体,是为正治。但此类典型病例并不多见,而舌苔白垢浊腻,大便溏薄,中脘痞满者却所见颇多。正如《内经》所谓“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为内热”。当舍甘凉濡润而取甘温益气之法,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行阳气以化阴浊,如怯寒肢冷,舌质淡,喜热饮,便溏次多,中阳不振者,宜附子理中汤鼓舞乾阳,佐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阳旺则运健,精微得以化生,而胃得濡养,“萎缩”可望渐复,如此温润兼施,刚柔并济,对改善症状,增强疗效,均有裨益,若心下嘈杂灼痛,泛恶、脘胁串痛,口苦,舌苔黄腻,可予左金丸合四逆散,或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泄肝和胃;若大便如栗,数日一行,可加大黄、苁蓉以复阳明通降之常,浊气降则清气升,而阴精得以上奉。如病理检查发现肠上皮化生、多发性息肉或假息肉形成,是络损血瘀,可于上述辨证施治的方药中,选加丹参、当归、红花、川芎、三棱、莪术、九香虫以活血行瘀、软坚散结。余曾治一薛某,1975年7月7日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性息肉,胃液分析示游离酸0度,总酸lO度,同年7月31日来诊,证见脘胀,食入更甚,多嗳喜热,舌苔糙黄,口干,脉细弦,太阴阳运不足,阳明阴液又亏,兼之肝郁气滞,宜兼筹并顾,而进上法,温运太阴,通降阳明,佐以活血软坚散结,调治一年,至1976年3月胃镜复查见“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样改变明显减少”,症状几近消失。1980年5月胃镜复查“胃息肉已消失”,病理报告为“粘膜组织”。

吕秉仁: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阴不足证,在临床上常见两种证型,一是肝胃同病,一是肺胃同病。肝胃同病者,表现为肝胃阴虚。临床常见口干脘闷,甚则嘈杂难忍,食欲不振,重者进食难如吞药,或有如吞食锯末之感,烦躁易怒,耳鸣胁痛,失眠,或夜寐多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治宜柔肝滋胃,用一贯煎加味。方由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石斛、当归、白芍、生苡仁、炒三仙、川楝子、生甘草组成。能滋养肝胃之阴,平肝柔肝。若以草木喻肝,土地喻胃,灌溉之,草木繁盛,土地必亦滋润,相得益彰。
    其肺胃同病者,为肺胃阴虚。在临床上,除见胃阴不足而脘闷、纳呆、便燥等症外,伴有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喉痒,鼻干等肺燥之症。宜润肺滋胃,用益胃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方由枇杷叶、杏仁、麦冬、瓜蒌、沙参、石斛、玉竹、白芍、生地、炒三仙、鸡内金、生甘草组成。中医学认为肺胃之间关系密切,肺为胃之子,胃阴不足,母病及子,致令肺燥干咳。或久病肺阴不足,子能令母虚,以致母子同病。滋养肺胃之阴,母子同治,疗效较好。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朱世楷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朱世楷门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痞满"等的病历处方,共139首。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用药规律挖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证型频次、药物频次、性味统计和组方规律分析(用药模式、规则分析、网络展示)等。结果:最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和胃络瘀阻证;补气健脾药和活血软坚药为最常使用的药物;药性以甘温为主,苦寒为辅。最常用药对是活血消癥的莪术、预知子等。13味最常使用药物为炒党参、炒白术、陈皮、茯苓、海螵蛸、白及、莪术、预知子、黄连、干姜、炙甘草、菝葜、炒当归等。结论:朱世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总以扶正健脾益气药为纲,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药为目,均不离其"通"利胃腑,"顺"畅气血的本质,使血脉和利,气血运行无碍,黏膜得新血滋养,则旧疾得去,萎缩渐退,黏膜渐荣。

任顺平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益气健脾化湿,疏肝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清热等为治疗大法;高频药物由多到少依次为健脾化湿药,疏肝理气药,消食通降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并随证酌情加用消食药,温中药,收敛药等;使用频数位于前10位的中药由高到低依次是党参,白术,茯苓,柴胡,陈皮,姜半夏,紫苏梗,丹参,黄芩,神曲;高频药物功效归类分析由多到少依次为健脾化湿药,疏肝理气药,消食通降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病症分布为胃痛(108例),胃痞(108)例,烧心(13例),泛酸(10例),纳呆(10例),呕吐(10例),嗳气(2例),嘈杂(1例),其他(占19例,包括无明显不适,胸闷,恶心等);前12位分别是砂仁,丹参,党参,半夏,炒白术,黄芪,枳壳,鸡内金,香附,山楂,神曲,麦芽;对药物类别进行分析,得出常用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化湿药;治疗以补气健脾为主,配合行气化瘀,祛湿化痰,并注重配伍清热药以解毒除秽。

胃燥脾湿,中医理脾胃以甘味为主  

中医认为,胃燥脾湿,其相反相成,燥湿得宜则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此乃正常生理现象,如燥或湿有所偏盛,则疾病乃生,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其义明了。

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则在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然甘有甘温甘凉之分。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则宜甘凉,甘温可助脾升,甘凉可助胃降。补脾胃当首分阴阳,不可认为补脾必甘温,补胃皆甘凉,当以辨证论治。

脾喜甘温,《脾胃论》云:“甘温以补其中而升阳。”他认为甘温可助脾阳升发,适用于脾阳不足,元气下陷之症,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均用甘温之品,临床上常用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也均以甘温为主。若脾阴不足则忌甘温而宜甘淡,《内经》云:“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说明甘淡可补脾阴,常用如益胃汤等。对于气阴两虚之证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其方中虽有甘温之参术,然其中又有甘淡之茯苓,故其义明确,故参苓白术散在临床应用广泛,就是针对脾气不足兼阴虚之故。

胃喜甘凉,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易凉宜润。”甘凉则可濡润,可益胃阴而助其降,胃气才不上逆,胃阴不足者,以甘凉增其津液,常用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类。然胃阳不足者则甘凉不宜,医家喻嘉言云:“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胃阳虚之胃脘痛,治常以温阳散寒法,用桂附理中汤等治之。

        总之,补脾胃当用甘味之品,再辨其寒热加以它味。朱丹溪曾说:“夫胃气者,中和元气也,惟以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偏胜之气也,虽参芪草为性亦偏,况攻击之药乎。”实乃至理名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分享
平胃丸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慢性胃炎用药经验点滴 治疗慢性胃...
国医大师朱良春舒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
姚乃礼教授运用对药治疗慢性胃炎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