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张岱
走 近 张 岱
【主持人语】:
张岱,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名字,一个明末清初响当当的文学家。当你看到张岱在史学、文学艺术、茶道、器皿鉴定并且在衣食住行的鉴赏诸方面卓越成就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解张岱是件多么幸运而又令人振奋的事。
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及诗文。但科场考试不利,未能早年中试。40岁后,国难当头,1646年6月,绍兴为清军攻占,张岱在嵊县西白山中逃避兵乱,生活贫困潦倒,直到时局稍定才回到绍兴家中。
张岱一生著述弘富,文学史上评论他为明代后期小品文大家。

一 初识张岱
1 张岱(1597~约1676)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张岱最为后世称道的业绩在于他对中国小品文的独特贡献。他在文学上反对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能吸取公安、竟陵两家文学流派的长处,抛弃两家的不足。他的作品题材范围广阔,于描写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朝灭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本书,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文笔活泼清新,幽默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都能做到趣味盎然。
3张岱在史学上的成就。张岱是明末爱国史学家。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了大量明朝史料。他从32岁开始就利用家藏资料编写纪传体的明史。明朝灭亡后,他在“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困苦生活中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题名为《石匮藏书》。当时由于崇祯一代史料不足,《石匮藏书》只记到天启朝。直到康熙初,他应征参加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才补写了崇祯一朝的纪传,题为《石匮后集》。他借辑明代遗事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怀念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二 茶 痴 张 岱
1638年9月的一天,张岱专程来到闵汶水家,说“今天不痛痛快快地喝汶老煮的茶水,决不回去”。汶水非常高兴,立即起炉煮茶,并且把张岱带到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里,用荆溪壶、成宣窑瓷招待。张岱问:“这个茶是什么地方
出产的?”汶水说:“这是阆(lang)苑茶”。张岱品尝一口说:“汶老,你可别哄骗我,这茶是阆苑茶的制作方法,但是滋味却不像!”闵汶水微微一笑,说:“那么你说是什么茶?”张岱再次品尝,说道“很像罗岕(jiè)茶。”闵汶水心里吃惊嘴里说:“神奇、神奇。”张岱又问水是什么水。闵汶水说:“惠泉水。”张岱又说:“别哄我,惠泉在千里之外,怎么能如此鲜美爽口?”汶水对张岱的精确品鉴连连称奇,转身离开了。不一会儿,又拿来斟得满满的一壶茶,递给张岱。张岱评鉴说:“这茶香烈味醇,是春茶,刚才喝的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所见到的精鉴茶水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你!”通过这次品茶,张岱与闵汶水结为了好友。
张岱不仅善于品茶,而且还钻研制茶。它通过招募安徽歙人,引入松萝茶制法,对家乡的日铸茶进行改制,采用多种手法,促进日铸茶品质的改善,同时,对冲泡用水进行选择。经张岱的改制,冲泡出来的茶,色如新竹,香如素兰,汤如雪涛,清亮宜人。他把这种茶命名为“兰雪”茶。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茶市,绍兴饮茶的人,大多用“兰雪”,后来,就连松萝茶也改名为“兰雪”了。
此外,张岱在探访名泉、申述茶理、鉴别茶具上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张岱可以说是一个茶道专家。
三 张 岱 书 联
张岱小时候便聪明伶俐。五岁那年,有一次,舅舅到他家来做客,为他带来一篮桃子,张岱抢着要吃,舅舅见到堂前一幅祝寿图上的仙桃对他说:“画里仙桃摘不下。”张岱想了想便说:“笔中花朵梦将来。”舅舅很惊讶,知道张岱长大了必定是个大学问家。
六岁那年,他祖父张汝霖带他到杭州作客,去拜见当时著名的画家、作家陈继儒。陈继儒,字眉公,有名作《小窗幽记》。眉公早就知道张岱有才华,便随口出句:“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年幼无忌,随口道出:“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打秋风一词双关,又含有戏谑的意思,眉公大笑,才知道张岱日后必成大器。十九岁那年,最宠爱他的祖父去世,给他很大的打击,在挽联中他这样表述:化鹤即安归,痛来袭心,不冥顽孙仍未器;成龙虽已晚,言犹在耳,从今劣子定收心。
后来张岱父亲也因病去逝,家道从此衰落,张岱也流浪天涯,游历大江南北,尝泉水,看古董。这时候清兵大举入关,国破家衰,在于谦墓前,张岱泪如雨下,悔恨自己半生蹉跎,更悲恨如今国破家亡。这时的张岱才彻底悔悟,从此修身养性,钻研学术,先后写成了《石匮书》、《夜航船》、《陶庵梦忆》等书,尤其是在西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对联,为西湖增添了一份别致的美丽。
四 张岱与泰山民俗文化
将泰山地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状况及民俗文化写在文学典籍上流传的,张岱算第一个人。他的游记散文《岱志》(校点本载泰山出版社《泰山文献集成》)就为泰山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料。张岱在39岁(崇祯八年)游览泰山时写成《岱志》(按胡益民《张岱研究》考)。他以优美平实的笔法记述了自己在泰山的经历,也使我们得见明晚期泰山地区平民生活的生动情形。他在《岱志》中描述了泰山的旅游盛况。记述了东岳庙内的民俗文化活动,原生态的民俗活动鲜活真切,这其中应当蕴藏着许多具有泰山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岱志》真实描写了泰山香火之盛及平民崇拜泰山的心理世界。记录了泰山的风土人情,甚至对山民的一些保护泰山的做法也予以肯定。张岱一生不涉及经济,却着趣于历史研究,评点社会。他兼通各类艺术,结交三教九流,有意识地探寻、记述各地风土人情,以平民的视角和心态去感受社会中下层的日常生活。他的杂记散文文风朴实、简洁,大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地域文化气息。三百多年来,人们的视点似乎只集中于张岱散文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张岱散文的史料价值更加珍贵。《岱志》即为一例。《岱志》不仅为泰山文化的挖掘整理提供了民俗方面的史料支持,而且对泰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泰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泰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泰山文化的产业化创新等多方面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关链接】 五 张 岱 轶 事
1 张岱与绍兴名胜——快园
快园在绍兴市区胜利西路、龙山北麓,现为绍兴饭店。面山枕流,环境典雅。快园最早为明初一位韩姓御史大夫的别墅。后来,有一个叫诸公旦的文士为韩家东床,被岳母称为“快婿”,园也因此称为快园。据地方志及张岱《快园记》记载,张岱幼年,常随他的祖父张汝霖游快园。清兵入关之后,国破家亡,张岱本人也从一个贵公子降为明朝遗民,绳床瓦灶,衣食不继,生活清贫。但他却有机会在快园住了24年。虽然当时快园已是败屋残垣,从前景物十去八九,但张岱却十分满足,并在这里写成了《快园道古》这部亦庄亦谐的著作。张岱曾经与居同城香桥的友人陆德先戏谑说:“孔子什么都不缺,但是住在“阙里”这一地方。你(指陆)名声极臭但是住在香桥这个地方,弟(指张岱本人)非常贫苦潦倒却住在快园。世界上的事,名不副实地多得很,大概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吧。”这可以说是张岱苦涩生活中的幽默,也算一种乐观精神吧。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张岱的个性。
2 贫困中的张岱。
张岱曾经担任南明鲁王的官职,但他看出这个小朝庭没有希望,因此就在嵊县隐蔽起来。后来,南明朝还多次征召他,但他终于没有去。鲁王破灭之后,张岱亲友中有不少壮烈殉国的,他的朋友黄道周也在南京被杀。张岱此时也曾内心斗争,但最终还是决定顽强生存下去,仿效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继续修撰史书,顺治三年,他放弃绍兴故园,隐于嵊县西白山中。这段时间,他生活非常艰苦,曾作诗和陶渊明以自勉。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在嵊县苦度一年后,张岱又徙居绍兴郊外项王里,后来才搬回绍兴城。但故园已经被清军占领。顺治六年,张岱定居快园,在这里一住二十多年。这时,他一家实际上已经变成贫困户了,连张岱也必须参加劳动。他的晚年一直未曾摆脱贫困,却是他写书最丰收的阶段。
3 《茶史》书稿。
积累多年的经验,张岱曾经撰有《茶史》一书,手稿交给闵老子,让他仔细斟酌、多加润色并计划出版。但是不久战祸四起,清兵八关后随即南下,张岱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家庭迁移,逃难避乱,在匆促中稿本散失,只存序文,后来收在《琅擐》一本书中,这是绍兴茶文化史上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张岱在绍兴茶史上的突出地位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对中国茶史的发展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六 他人 看 张 岱
张岱是明朝晚年小品文的领军人物。张岱的出身遭际和社交氛围,造就了他博雅风流、愤世谐谑的名士风度。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可以说是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离情结。张岱的审美品味在于求真求廉、求空灵自然。他的文章风格洒脱谐谑、恣肆大气,境界既世俗又博雅,既真切又空灵。⑴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⑴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2)03-0053-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 岱与茶
张岱
张岱的“茶淫”生活
明朝纨绔公子张岱:因为一杯茶,引起了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
《兮·古今》——詩詞中的茶(十六)
想见其人肺腑香 作者:潘向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