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世天才苏东坡

不世天才苏东坡

2012-11-12 16:42阅读:
不世天才苏东坡
沙漠存鱼
因为要讲苏东坡,这几天一直满心满脑苏东坡,”不思量,自难忘。”这个不世天才苏东坡,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值得思量又思量的东东。
想起东坡
幸或者不幸都藏你心尖
用你那羸弱铁肩
赢得了对手
把书画诗文涂抹成山
笑傲中放荡着生活
旷达里永恒着瞬间
说苏东坡是天才,我一万个相信。鼎鼎大名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的伟大,是你看得见摸得着,又达不到的伟大——他脚着地,头顶天,来自人间,又超越了凡人。
还是看看林语堂的评价吧: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翰林学士),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传》林语堂
林语堂一点也不吝啬他的笔墨,满纸赞誉之词。跃然立于这纸上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苏轼,有爱有恨,有喜有忧,仿佛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也能瞧见他那无奈的愁。
其实,透过苏轼,我更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谚语。天才苏东坡不是突然出现的,他有良好的基因,他有一个耀眼先祖:苏味道。
苏味道是谁?政治家、文学家。武则天朝一个牛叉人物,能文能武。张爱玲说”出名一定要早”,苏味道正应了这句话,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20岁上便中了进士,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曾随吏部侍郎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作苏份,苏味道在眉州做官时,苏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份在就在那里娶妻生子,苏味道死后,他也没有回到原籍,而是留在了眉州;于是乎历史记载”自是眉州始有苏氏”。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从苏味道到苏东坡,原来也是书香门第的沉淀与传递。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尼采所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超人的出现。从苏味道到苏东坡,有这个理儿。文化的沉淀,不是一代人的努力结果,而是相续不断的薪火传递。
我更感兴趣的,是苏东坡那超脱的言行。他和佛印禅师的对话几千年来一直经典般流行着,灿若星辰。我们还是看看历史相关记载吧: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两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这是飞来峰”。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到了天竺寺,东坡见寺内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佛印回答道:“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这分明是说生活,分明是深刻的生活哲学——“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个从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的相通的,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
天才苏轼其实一直在尘世中挣扎,即便他明了这些哲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他内心痛苦最质白的告白。作为一个凡人天才,他的良心告诫他,必须积极入世,必须“为国,为民,为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他是最真实写照,儒释道三教让他纠结又纠结,但不管怎么纠结,他始终铮铮铁骨,信奉着自小从家族那里得来的教诲:对国家民族关心,对黎民百姓关注。
诗僧参寥有《东坡先生挽词》: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书香门第出身的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
《宋史·苏轼列传》载: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要理解这一段,先说范滂吧。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之时被迫害的一位烈士,一个很有事业心的人,当初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登车揽辔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意。建宁二年(169年),宦官当权,大诛党人,下诏急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怀抱着诏书,关闭传舍房门,爬在床上大声哭泣。范滂听说了这件事,对大家说:“这肯定是因为为我而哭呀。”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了。县令郭揖大惊,自解印绶,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快随我一起逃亡吧。”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范滂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
遇到迫害的时候,不逃避,不委曲求全,慷慨赴死,真君子呀。10岁的苏轼读到这段,对他母亲说,我如果像范滂那样,你能答应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像范滂那样,我又怎么不能像范滂母亲那样呢?
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程氏也是母教的仪范,堪与孟母媲美,与岳母比肩。一个伟大牛叉人物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牛叉的母亲。孟子如此,岳飞如此,苏轼也如此。
正是这种教育,使得苏轼能够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在司马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旧党。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平生才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志意操守始终不变。
苏轼,罡罡的!
罡罡的苏轼总是显得不合时宜;不爱钻营的他,政治操守比他先祖苏味道强多了;要知道,在武则天党政时候,苏味道可是有名的“苏模棱”,不表态,多哈哈;不为当政者所喜爱,当然仕途多难。这个“不合时宜”,连他的爱妾王朝云也看出来了。
说到王朝云,还是说一个典故吧。
【宋】费衮《梁溪漫志》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王朝云马上猜到了苏东坡心思,当然也是苏东坡最爱了。
苏东坡有词《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罢让朝云歌唱,朝云红唇末启,泪满衣襟。苏轼问其故,朝云说:“奴所不能歌者,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因这两句显现世事无常,令人心悲。”此词如谶语。没过多久朝云就患病去世,年三十四岁。苏轼为其写祭文,无一句表现男女柔情、儿女情长,而如写给一同道,一知己,充分表明朝云在苏轼心中的独特位置。
在王朝云死后,苏东坡有挽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个挽联篆刻在王朝云墓穴旁边苏轼所建的六如亭上。现在这个墓和亭子已经成了惠州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了。这是后话。
王朝云小苏轼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她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也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与朝云共处11年,即先于苏轼病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
有情人总是要分割两地,阴阳世界如此冷清。老年丧偶的悲痛,至于苏轼这个多情人来说,尤为悲痛。
其实,这不是苏轼第一次丧偶了,之前,这个天才还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爱,当然,也是刻骨铭心的痛。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所追悼的,正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
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时嫁给苏轼。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苏轼。王弗与苏轼一起生活了11年,27岁上便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于汝母坟茔旁葬之”言埋葬了爱妻,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江城子·记梦》。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苏轼王弗正应了这句话。恩爱夫妻只度过11年岁月;“红粉佳人休使老”,因病芳魂早西归。苏轼悲痛欲绝,含泪书写悼文,在王弗的墓前仰天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一怙!”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刻骨铭心只为卿,黯然神伤君先亡。这泪痕,和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样让人伤神吧?载笑载言哪里去了?陪你到那个世界去了。王弗去了,苏轼三年失魂。由于过分悲痛,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苏轼竟然三年没有写诗,就是在殿试时也说不能赋诗,很看重苏轼的宋神宗居然奏准,让他径入二试。三年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进士之女,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温柔顺从。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让人想不到的是,25年之后,王闰之竟然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有祭文悼之:“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王闰之灵柩一直停放京西寺院里,十年后苏子由将其遗骸与东坡尸骨埋到一个坟墓里,实现了东坡祭文“惟有同穴”的誓愿。天妒英才。上天给了苏轼异于常人才华,同时又剥夺了他的幸福。上帝给苏轼打开一扇大门同时,又关上了一扇窗子。一个痴情的天才,上天偏偏要让他神伤,是要他把这痴情化为那美丽的文字吗?苏轼,虽然好佛尚道,但,他一直不能走出情感天地,只因他是一个凡人天才。
还是说说他的“道”行吧。
《苏轼列传》载: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他在读书时读到《庄子》,里面有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内篇》)
这段可以翻译如下:
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肤象冰雪一样洁白,姿态像处女一样绰约美好,洪水滔天不会被淹死,大旱之年,即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也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道家所追求的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修养。苏轼说“得吾心矣”,他应该是读到了道家思想精髓。苏东坡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把儒道两家的精粹都融汇在了自己的修养中。
可是,现实生活中他还是不能左右逢源,不会违心说话办事,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妥协——正因为如此,他才一贬再贬,一再流离。
苏轼21岁考中进士,三苏名噪朝野。当时正处于北宋王朝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王安石等大兴“新法”。苏轼由于反对“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先后任杭州和密州(今江苏铜山)等地地方官。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又徙知湖州(今浙江吴兴)。这一年,在湖州他写了一篇谢上的表文:
“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这篇上表什么意思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是一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不能苟且迎合,我年岁已大,把我贬到远方的小州县,或者还可以管管小老百姓。
这是牢骚话吗?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是看谁说的了。有人拿这篇上表说事了。一个御史指摘说,苏轼以“谢表”为名,实在讥讽朝廷,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戏子由》)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于是被关进御史台受审,人称“乌台诗案”。(典出于《汉书朱博传》:汉朝的御史府柏树森森,常有成群的野乌鸦栖居其上,朝出暮归,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一次文字狱。
苏轼在一间仅能容身的临时牢房里整整呆了4个月零12天,几乎每天都要被逼交代他所写过的所有可疑诗文的出典、用意以及去向。苏轼写过一首咏桧(guì)树诗,其中有两句: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
说桧树不但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而且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曲深处一样是挺直的,可是地里的根谁能看得见呢?这一份不为人知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御史们就问了,都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有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地下的龙指谁呢?“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大逆不道”,必欲置苏轼于死地。一时空气相当紧张。
苏轼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儿子苏迈一直在外面为父亲打探消息,苏轼跟儿子约定,如果没有什么事就送肉和菜,有判决的坏消息就送鱼。一次,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不仅鱼没有吃,连给弟弟子由的绝命诗都做好了。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说皇帝皇恩浩荡原不在话下,都是自己太过不明世理才惹来杀身之祸。现在自己不能安享天年,还要连累弟弟照顾身后留下的十口之家。死在哪里不是死呢,只是今后阴阳隔绝遇到夜雨凄凉大家都会黯然神伤。和你这一世是好兄弟,但愿来生我们还能继续这一份因缘。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这一首写御史狱的凄凉和自己心情的激荡,感叹自己的生命握在别人手里,就像一只命运卑贱的鸡。鸡是一种悲哀的生物。除了过去乡间的老妇,杀鸡之前会念叨几声,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本来就是一口菜。几乎没有人会对一只鸡的死表示恻隐或不安。鸡也是一种最不具备自卫能力的动物,人们形容一个书生文弱,说他手无缚鸡之力。狗急跳墙,兔子急了都咬人,可是当鸡在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却充满了无奈,“飞”而已。人们常把淋雨被弄湿的人打趣成落汤鸡,却没有人思考过落汤鸡的悲哀,没有人想到过,落汤鸡不仅是弄湿了自己而已,这个汤是开水。所以古代说一个城市牢不可破就如同在它的护城河里灌满了开水,所以叫做“固若金汤”。所以落汤鸡乃是一只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之鸡。
犀角,形容其子额骨丰盈;牛衣,原指给牛御寒的覆盖物,用草或麻编织而成。指未给妻子留下什么遗产。(牛衣对泣:西汉王章贫困时,卧牛衣中与妻子相对哀泣。)
不过据说苏轼写这样的诗一方面是真情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的智慧的策略,所以生死交关之际还要感恩戴德。
诗作完成后,按照规矩,狱吏将诗篇上交。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果然大为感动,当朝有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皇帝最后否决了御史给苏轼定的最严重的罪名,说他咏的是桧树,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意,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也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黄州团练副使,名义是地方军事长官,实际却是廪禄断绝的结罪官吏。
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友人马正卿向知州申请把这块荒地拨归苏轼耕种,得到允许后,苏轼开始了“躬耕”生活,养牛一头,垦田半顷,播植稻麦,一家多口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生活略有改善,苏轼又着手解决住处问题。他发现在“东坡”的一侧有座长满蒿草的废弃菜园,就申请以此为房基,建筑住房。正房在大雪中落成,定名“雪堂”,苏轼亲笔题写“东坡雪堂”匾额悬挂在迎面,于是自号东坡。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遭受贬谪后的苏轼,仍然骄傲地活着,虽然清贫,但,快乐,惬意。
哲宗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掌政权,苏轼被召回京,官至翰林学士。这时王安石新法尽废,苏轼却主张对新法“参用其是”,不要全盘否定,引起了司马光的不满和恼怒,被贬为杭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儋(dān)州,即现今的海南岛,九死一生。
独觉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北归的机会。在渡海的时候还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一切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和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理解。
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于此一病不起。时年64岁。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金山志》)
在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肯做圆滑的官僚,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经历宦海风波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旷达的解脱。
而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充分表现出由高贵品质和苦难人生铸就的宁静澄明、潇洒从容。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典范。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书法上独树一帜,被后人列为宋代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之首。
苏轼绘画取法文与可,在宋代文苑中以“文苏”并称。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枝扭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出现了较之唐代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
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画工掌握,文人大都看不起绘画;而新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大都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文人竞起仿效,反以为风雅。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的流行与切入士大夫生活,使绘画艺术在北宋时代一跃而为传统中国社会中最高尚的艺术活动之一。文人画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文人画的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思,其目的并不止于绘画本身而是超乎其上绘画艺术得以从技术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
文同对苏轼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关于文章,苏轼在《文说》中说: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李耆卿《文章精义》评: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苏轼的文章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他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宋文至苏轼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苏轼而确立。
苏轼的文章中,以记叙文成就最高,最富有艺术独创性。主要包括山水亭台游记、人物传记和碑传文等。以《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方山子传》为最。随物赋形,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皆匠心独运,布局谋篇毫不雷同。又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情物态的精微神理,以爽利多彩的文笔进行艺术性的再现。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错杂并用,旷观、达识、至理、深情和谐统一,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有思致理趣。
苏轼的书简、序跋、随笔等小品文,如《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等,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舒卷自如,涉笔成趣,风神隽永,触处生春。最能体现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和幽默洒脱的个性,也最能见出其真性情、真人格。
苏轼的文赋堪称一绝。《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宋代文赋的“绝调”。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
苏轼的诗则“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要类型有反映现实的政治诗,如《荔支叹》、《吴中田妇叹》;表现自我的抒怀诗,如《东坡》;歌咏自然的景物诗,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因物寓理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咏物题画诗,如《惠崇春江晚景》、《梅花二首》。另外还有大量的和陶诗、论诗诗、民俗诗等。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石男|惊险一跃
品读苏轼(中):你真的了解这位文豪吗?
《苏东坡传》书评: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豪,罕见的全才)
『推阅』苏轼的家国情怀
郏县三苏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