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文章已经分享了对仗五要素(对联五规则):
对联的本质是对仗,而平仄“替、对”是对仗的基本规则。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联平仄规则能例外吗?
1.句中双数位置平仄交替;
2.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
3.上下句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4.上下句字数相等;
5.上下句义忌“合掌(上下词义、句意雷同)”。
前面分享的文章已论证了对联的本质是对仗。满足以上五个条件者是对仗,也是对联,缺一不可。
现举例分析如下。
出句: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据前后分句第二字仄声,可知出句属于仄起式平仄律格。再依据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可快速截取前后分句的其正格平仄分别是: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依据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为“对”的对仗规则,可知上下联的正格平仄对仗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再依据一三五慎变,二四六忌变,“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变格常识可知诗联界认可的宽格平仄是:
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从上述平仄推导中,可以发现如下平仄规律:
五言以下的句子中,双数位置必须“仄平”或“平仄”交替。
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双数位置必须“仄平仄”或“平仄平”交替。
1.句中平仄交替的规律,可简称为“替”。
2.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简称“对”。
“替”、“对”平仄规律,是对仗与对偶的本质区别。对偶是修辞手法之一,只要满足上下句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即可。平仄失替、失对,就不是对仗,只能是对偶,而不是对仗。换句话说,对仗一定是对偶,而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
上联第二分句第六字当仄却平,导致双数位置(第二、四、六字)当“仄平仄”交替却“仄仄平”失替!
下联第二分句第二、六字当平却仄,导致双数位置(第二、四、六字)当“平仄平”交替,却“仄仄仄”失替!
上下句必须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然而:
下联第二分句第二、四字当平却仄,导致与上联双数位置当“平仄平”对仗上句“仄平仄”,却用下联“仄仄仄”与上联“仄仄平”双数位置(第二、四字)明显失对!
再看下面平仄案例。
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黑体字处第二、四当仄却平,导致句中双数位置(第二、四字)失替!
十二、十六字当平却仄,导致对应的双数位置(第十二、十六字)上下明显失对!
失替、失对的例子不胜枚举,与长期以来将对偶误为“对联”密切相关,平仄对仗常识亟待普及!对偶手法修辞的口号标语与对联体裁不同,对联与对偶不可混淆,否则对联传统艺术瑰宝将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
对偶是修辞手法之一,只须上下句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即可,没有平仄对仗要求。对仗与对偶的区别,草民已有专章图文详解,恕本文不再赘述!上述平仄案例,只是上下句对应位置词性相同,但平仄失替、失对,显然是对偶而不是对仗,因此不是对联。
对联成熟于格律诗对仗,平仄“替、对”是对仗的基本规则要求,因此对联的本质是对仗。开车有交通规则,市场上有统一的度量衡,球赛也有比赛规则,小孩玩象棋也知遵守兵不能后退的游戏规则,平仄失替、失对,能是对仗吗?对联能例外吗?
市场上,头条里,将词性相同,平仄不拘的对偶误作“对联”,比比皆是。对仗平仄常识亟待普及,对联文化艺术瑰宝有待我们去传承。我们任重道远,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