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江小面:一碗面叫醒一座城

内江面条久负盛名,历史悠长。从采青吃面的习俗,到走街串巷的担担面,再到香味浓郁的牛肉面及种类丰富的鸭肠面、排骨面、肥肠面……面条,已经成为内江极具文化底蕴的传统特色小吃。

在内江城逛一圈,不难发现,面馆遍布大街小巷,仅市中区民族路就会聚了二十多家面馆。另有北街的老面馆诉说怀旧时光,汉安大道的新面馆融入新城风情……

历史——内江小面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内江在正月十五元宵夜,有踏青、采青、吃面条的习俗。”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杨国钦告诉记者。

过去,正月十五黄昏后,市民会成群结队到郊外农民菜地里“采青”,摘取青叶菜类,以豌豆尖为主。将当晚采集的豌豆尖下面吃,更觉惬意,内江人对小面的喜爱,由此延伸开来。

到了清朝,美食经济得到发展,担担面成为时兴的经典小吃,出现在大街小巷。

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一头挑着面条、调料,另一头挑着锅、灶、木炭,只卖素面。三分钱一小碗,五分钱一大碗,用土罐子装着,盖上盖子,这就是担担面。

上世纪三十年代,内江面馆较少,桂湖街“才学会”担担面和“张包包面”比较有名,“因为这个人颈子上长了一个包,所以大家都叫他张包包。”杨国钦笑说。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城的小面馆处处可见。擀制的面条分为宽、细两种,有的加碱,更柔滑;有的不加碱,加鸡蛋,分为金丝面和银丝面。面臊子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杂酱、三鲜、排骨、鲜鱼、鳝鱼、红烧牛肉、干牛肉等。

最著名的就是北街钟富祥的“味中美”面馆和文英街黄炳成的“清林面店”。

“味中美”面馆种类丰富、齐全,除了炖鸡面、炖鸡抄手,还有白砍鸡、蒸笼牛肉等特色菜。

“清林面店”的特色是牛肉毛面,选用新鲜黄牛臀部肉制成的肉茸作臊子,面条捞起后不加汤,油润细滑、麻辣鲜香、浓郁爽口。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江回族食堂是专门制作牛肉风味的餐馆,由外号“刘八爷”(刘俊清)烹饪的红烧牛肉面,成为内江小面的一块金字招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内江独具风味的红烧牛肉面、金丝牛肉面、红油小面……载入了《川味小吃》《中国小吃》等专著,内江小面声名远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内江就已经有上百家面馆,遍布大街小巷,纷纷打出内江红烧牛肉面的招牌,经营内江人喜爱的红烧牛肉面,形成了内江的一大景观。

2000年以后,内江的面条种类更加丰富,推出了兔子面、鸡杂面等。

现在,内江的面条已经积淀成为一种底蕴深厚的美食文化,它不仅是内江老百姓喜爱的食物,更传递了世世代代内江人勤劳热情好客的品格。

味道——经典内江牛肉面

谈及内江的面食文化,品类丰富,享誉省内外,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内江牛肉面。面条细滑,牛肉鲜香,麻辣味浓,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誉。据说,这是四川老兵以“小碗红汤牛肉”改良而成。

校门口、商场旁、广场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上来,辣椒油、牛肉、豌豆尖、菜叶等各色香味混合在一起,扑鼻而来,拿筷子拌匀调料,吹一吹热气,“嗞溜”一声,面条进嘴,香辣够味,面条爽滑,吃到最后,连汤也要喝个干净。

据杨国钦介绍,内江人制作红烧牛肉面有其独到之处:一是将牛腩(牛的肋条肉)先用清水漂,洗去血水味,再放入开水中煮去血污,捞出沥干后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二是下锅加植物油,放入牛肉块,待炒至牛肉块的水分渐干时,再下豆瓣、辣椒、花椒、泡辣椒、姜、葱、蒜,爆炒至色红油亮时掺水,投放香料包(八角、橘皮、香叶、三奈、草果、茴香等)。需注意的是,内江人用香料较多,因此烧制出的红烧牛肉比其他地区味道更浓。三是内江人喜吃牛肉,也喜吃带碱的水面,味道更香,面条更柔滑。四是内江人吃面打碗底子扎实,调料放得多,麻辣味鲜,汤宽油大。

面条做好后,再撒一点香菜叶,进行点缀,色香味俱全。

据说,内江牛肉面也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喜吃善做的面食小吃之一。

在台北的家中,张大千常常请友人吃牛肉面。他做的牛肉面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烧牛肉面,另一种是清汤牛肉面,面条有宽有细,并准备了许多配料:葱花、酱油、盐、红油辣椒、花椒等,以适应不同的口味。

杨国钦表示,张大千做的牛肉面之所以好吃,最关键一点是因为汤里加了花雕酒和甘蔗节,炒豆瓣酱也是做红烧牛肉时较关键的步骤,最后用小火炖4个小时。前往品尝张大千牛肉面的客人,无不称赞他是烹饪家、美食家。

市场——三十多年内江老面馆

如今,每天清晨叫醒内江这座城市的,正是大街小巷的面馆。

民族路的寡妇面是一家开了37年的老面店。店主陈淑芝今年75岁,靠着开面馆,她将五个儿女养大成人。

“新中国成立前,我的父母就已经开始走街串巷,卖担担面,很受欢迎。我在家里常常看着他们做面,拌调料,慢慢也掌握了做面的诀窍。”

新中国成立后,陈淑芝从事外贸工作,每月工资三十多元。与丈夫离异后,她一个人要养活五个儿女,这点工资是远远不够的。

想到父母从前卖面生意不错,她毅然决然地辞职,于1981年在民族路租了一间店铺,二三十平米,一半用于自己住,一半用来开面馆。

店里只有两张木桌,客人不够坐,常常端着面,站在道路两旁的街沿上吃,吃完后,将碗筷放在街沿上,陈淑芝每次去收碗,都要抱一大摞。

店内起初只卖8分钱一碗的素面,后来加卖1毛钱的炸酱面和牛肉面。那时候房租5元钱一个月,她每天从早上五点多卖到下午两点多,平均能卖八十多元钱一天。

店铺没有招牌,且因店内常年只有陈淑芝和女儿在忙碌,大家就习惯将这家店称为“寡妇面”。

许多人慕名前来吃面,有的人甚至驱车几十公里,但因为店铺在民族路经过四次搬迁,初来乍到的人往往难以一下找到。三年前,陈淑芝在老主顾的建议下,给店铺挂上了一个“寡妇面”的招牌。后来,也收了一些学徒,内江的“寡妇面”店就越来越多。

现在,面条价格已经从8分钱涨到了10元钱一碗,狭窄的街道变宽变亮,不变的,还是当初的面条味道。

陈淑芝早已退居“二线”,她的大儿子和孙子常年在“寡妇面”店内忙碌,从清晨六点多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每天能卖出四百多碗面。

在内江,这样的老面馆不止一家。北街附近的“北街面馆”和“回味面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开。三十年多来,店铺从未搬迁,只是从窜架子土墙房变成了水泥钢筋房。

退休职工阮渝莫上世纪80年代初曾到北街的“回味面馆”吃面,他说:“店内空间很小,只有两张桌子,我只有坐在店铺最里边的老式木床边,碗放在旁边的老式柜子上。现在回想起来,恍如昨日。”

食客——难忘内江小面

对于内江本地人而言,对内江面条的感情更为深厚。

86岁的周治平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从小在河坝街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新中国成立前,内江的面条是五分钱一碗。他最爱吃朱包包做的油渣面,“虽然油渣放得不算多,但它香啊!回味无穷。”

除了油渣面,周治平对当时南街华北食堂的排骨面、蹄花面也记忆犹新。有段时间,他每晚必去华北食堂宵夜,每次要吃三两面。

“后来我到外地去吃过的面,都没有我们内江的面好吃。”周治平自豪地说。

今年46岁的兰凯是市中区全安镇人。他回忆,小学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在镇上的面馆吃面,一元多一碗。每到中午,面馆的人就特别多,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现在,兰凯在市中区箭道街开了一家棉絮加工店,街道附近的“水巷子面馆”开了二十多年,是他经常光顾的面店。“早上来不及做饭吃,就去面馆点一碗面,我最爱资中兔子面,每次连汤都要喝干净。”

内江人对面条的热爱拉动了面食产业的发展,如今,大大小小的面馆已经达数百家,还延伸出了炝锅面等独具内江特色的面食,引进和改良了铺盖面、蔬菜面等外地面食。

为什么内江人如此喜欢吃面?

“简单、方面、味美!而且我们家几十年来一直有这个习惯。”五十多岁的但群蓉经常在临江小区菜市口买水面,她说,早上煮面节省时间。

像但群蓉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这使得市场上私人面坊越来越多。

记者采访临江小区菜市口手工面坊店老板孙东海,他表示,他从小就喜欢吃面,所以才想到开面坊。“记忆中,过去村里老面匠做的纯手工面很好吃,面皮是手工揉的,筋道爽滑,有浓浓的麦香味。”

现在,孙东海每天要卖出四箱左右的干面,500公斤左右水面,供应几十家面馆和许多个体消费者,其中包括资阳、成都的一些顾客。

随着内江牛肉面声名远播,享誉省内外,内江面条市场越来越大。

每天清晨,无数相似的对话在内江城区进行。

“老板,来二两牛肉面。”

“好嘞!马上就来!”(全媒体记者 李静 文/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排名前三的面,成都担担面、宜宾燃面上榜,还有一个你知道吗
吃内江牛肉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舌尖上的“健一面”
面馆打造出爆款的红烧牛肉面、麻酱面 每天都可以买上几百碗
内江百佳牛肉面推鉴:说起这十家牛肉面,我“清口水”都快下来了
中国顶级牛肉面大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