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孩子,不能糊里糊涂!

关于爱的问题,一直缠绕着我好几年了。

最近再读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与伍罡的《其乐无穷的战斗》,掩卷沉思,身边与网络上诸多由爱生恨,因爱而毁灭的案例浮现脑海。

家,怎么就伤人了呢?

想起一首老歌《糊涂的爱》,又特意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有了新感悟:由爱与家产生的伤害,源于两字——糊涂!

成人男女之爱,追求的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要的就是糊涂。

之爱,涉及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涂了,就是伤害!

家庭教育,必须得厘清“宠爱”与“溺爱”

两位Wu老师都认为“宠爱与溺爱不是从行为上区别,而是出发点不一样。宠爱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过程的正常需求,溺爱是为了满足抚养者自身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经常会伪装成孩子的需求。孩子自身成长需求的爱是宠爱,多多益善,因为孩子宠不坏。为了满足抚养者自身需求的爱是溺爱,越少越好,否则会吞噬孩子。“

溺爱①:一位妈妈从小家境贫寒,邻家小孩吃巧克力的时候,她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干咽口水。这位妈妈生了孩子,就买了各式各样的巧克力码在家里,每天逼着2岁半的孩子吃几块,有一天孩子实在受不了,哭着央求妈妈:”妈妈,你放过我吧!“这是标准的溺爱,因为让孩子吃巧克力不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孩子是在替童年的妈妈吃巧克力。

溺爱②:一个从小由奶奶带大的孩子刚上幼儿园,不太适应就不愿意去幼儿园,奶奶立即说不去就算了吧。这是溺爱,因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奶奶的价值感会骤然降低,觉得自己没用了,所以她希望孩子尽量晚一点去幼儿园。

宠爱①: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感觉被老师不公平对待而不想去上学,妈妈安慰Ta的情绪,主动问Ta:“需不需要我为你请一天假,在家调整一下?需要我陪你吗?”这是宠爱,因为妈妈读懂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照顾和安抚,不想上学的意愿就会大幅度减轻。

宠爱②:一位妈妈生了二宝,10岁的大女儿有些羡慕嫉妒恨。一次妈妈给小女儿冲奶粉的时候,大女儿也想喝,于是妈妈拿了另一个奶瓶给她也冲了奶粉,两个孩子在床上一起喝奶粉,妈妈很开心。这是宠爱,因为妈妈理解了大女儿的需求。大女儿需求不是奶粉,而是要确定妈妈是否如同对待二宝一样的爱着她?当孩子完全确定了之后,就会顺利度过这种”退行性“的心理需求。

案例分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

孩子要拿十米外的玩具是实际需求,是表面需求,深层次的需要的是独立成长的经历与体验。

如果家长只是陪伴左右,鼓励孩子自己去拿。当孩子跌跌撞撞地走向玩具的过程中,Ta的手、脚、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我在努力,我在运动,我能做到……顺利地拿到了玩具,Ta会喜悦,并有了最初的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力量。当然,这个过程会摔跤,体验受挫感,这也是成长过程必须的经历,这是宠爱。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摔伤,或感觉孩子拿的过程累,认为孩子太小还很难拿到,于是快步替孩子拿到了玩具,表现上满足孩子的实际表面需求,深层次是向孩子证明:“我无所不能,而你不行!”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独立,自主探索的需求,这是溺爱。

小孩子经常会说“我来……我来……”,Ta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渴望自己穿衣服,渴望自己喝水,Ta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做一切Ta想去尝试的事情……懂得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的需求,不会替孩子做这些事,而是耐心的陪伴、鼓励。不怕孩子做这些脏了衣服脏了地,打碎了碗摔坏了盆,耽误了时间,甚至受了小伤……满足孩子独立探索世界、尝试努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需求——这是宠爱,是真爱。

宠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地不同方式的爱。

0~1.5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充沛的爱,孩子本能感受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是可以信任的,孩子形成了充足的安全感,奠定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1.5-3岁期间,家长需要重视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Ta面前;3-6岁,各种闹腾与无休止地问为什么,一切都是新奇的,都要去尝试探索,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爱,会让孩子发展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和纵容型。

包办型溺爱: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家长们不鼓励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习惯性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可是无论家长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Ta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 ,不能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是,迷失了自己。

纵容型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无论孩子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无限制地满足全力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步建立规则感和界限感,纵容型溺爱一方面破坏孩子规则感与界限感的建立,给孩子自己的一切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的错觉,人为地催生了狂妄自大,经历不起任何否定和挫折的“巨婴儿”。另一方面,孩子不需要努力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一切,Ta难懂珍惜,任性恣肆,毫无责任感可言。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需求时,就是孩子崩溃的开始。

溺爱往往是家长将对孩子的爱一直停留在0-1.5岁,是“老母鸡都会”的本能阶段,一成不变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或者是养育者无法实现的童年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溺爱是陷阱,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已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宠爱是把握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成长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爱的养份,如同庄稼从育苗到收获需要不同的肥料成份。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当从小到大应逐步减少,逐步留下给孩子成长需求的空间,发展自爱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家与爱产生的伤害,是双伤害,无赢家,是悲剧。究其原因,是糊涂——谁也没学过“爱的科学”,都无辜。

家庭教育中:学会厘清宠爱与溺爱,让伤害不再继续,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阻止家与爱的悲剧发生,让家庭充满真爱,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心愿!

申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

作者简介

单宗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教师。二十九年一线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九年家庭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习与实践工作。

司心坊:服务心灵成长

专注家庭教育与心理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妈越贱,孩子越没出息
很多孩子成长问题的元凶,原是父母关注太多!
关于吃手,粗暴干涉比不卫生更可怕
第15集 爱的成长记:孩子婚姻危机根源!
千万别逼孩子分享!《爸爸去哪儿》中的这个环节,不要瞎模仿
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更易被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