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鸱吻是怎么“吻”上去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宋 朝 

鸱吻是位于古代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用于避火驱邪的瑞兽。今天我们常见的鸱吻都是龙首鱼身的样子,但鸱吻的形象其实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正脊两端呈上翘形的三叉构建,所以至少在汉代以前,鸱吻的原始形象已经出现

直到晋代,才开始有了“鸱尾”这个名称,但和后来的鸱吻还是有很大区别。有观点认为,鸱是一种猛禽,即现在的鹞鹰,鸱尾即鹞鹰的尾巴,和后来的龙形神兽没有关系。

北魏云岗石窟的鸱尾形象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里的鸱尾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扬的鸟羽。

邺城博物馆北齐宫殿遗址出土的鸱尾,也是鸟尾的形象。

到了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受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鸱尾的样子开始改变,造型呈月牙形,突出表现鱼鳍的部分。这时候的鸱尾还是只有尾没有头的。

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出土的鸱尾

唐太宗昭陵鸱尾

唐代中期以后,鸱尾造型逐渐出现并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此时鸱尾的名字渐渐变成了鸱吻或螭吻。

唐、五代的鸱吻,典型特征是头小尾大,辽承唐制,辽鸱也是尾巴更大一些。

(五代·后蜀和陵)

辽·独乐寺山门

宋代,鸱吻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造型被固定下来,而且发展为头尾基本等大。金、西夏的鸱吻基本传承了宋代风格。

宋徽宗《瑞鹤图》中宋代鸱吻的形象

大同华严寺·金代鸱吻

国家博物馆·西夏鸱吻

到了元代,鸱吻的尾巴逐渐变小、头越来越大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唐代建筑,鸱吻为元代重作)

元·山西芮城永乐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之九子——螭吻
屋顶上的吻兽你知道多少
南方古建筑脊饰鸱尾形象考
【解读】历代鸱吻(南北朝-元)
鸱吻的前世今生
涨姿势:龙生九子 真的有一个儿子叫鸱吻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