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观,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运气
解读:莉萍 | 朗诵:飞扬
原著:马丁·塞利格曼

提起悲观和乐观,就会让人想到心理学家曾做过的“半杯水实验”

一个玻璃杯里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沮丧地说:“我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则会欢喜地说:“我还有半杯水。”

悲观和乐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悲观者充满绝望,而乐观者充满希望。悲观和乐观是天生的吗?它们能够改变吗?

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告诉我们:悲观来源于习得性无助,是可以改变的;而乐观的人能够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人人都可以学会。

马丁·塞利格曼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致力于研究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探究如何让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成就丰盈的人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如何转变悲观的思维习惯,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成就更好的自己。

悲观是一种习性,也是一种选择


1965年,22岁的作者和他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动物是如何变得无助的。

在实验中,他们让第一组接受电击的狗跳过矮闸,用鼻子去推墙上的一块木板就可以让电击停下;第二组狗所受的电击的强度、次数与第一组相同,但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电击停止;第三组狗不接受任何电击。

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想: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在几秒内就学会了跳过矮闸,让电击停止;但第二组的狗意识到无论怎样做,电击都不会停止,于是它们选择放弃,不再做任何尝试。

作者将第二组狗的表现称为习得性无助,并指出无助感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学会的。后来,一位研究生唐纳德·广户把这个实验应用在人身上,得出了和作者同样的结果:人们在一次次受挫中学会了无助。

作者结合当时流行的归因理论,提出人们对不幸事件的解释风格表明自己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

悲观的人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是永久的,在各个层面上具有普遍性,而且大多是个人的原因,因此会长期感到无助、绝望;

而乐观的人相信厄运只是暂时的,是有特定原因的,不全是个人的错,因此他们会用乐观思维抵制无助感,努力克服困难。

思维上的差异让人们对厄运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做出不同的应对行为。比如,同样是失业的两个人,悲观的人会认为“我完了”“我什么都做不好”“都是我的错”从而心情郁闷、一蹶不振。

而乐观的人会认为“我可以再找其他工作”“这份工作确实不适合我”“不是我的原因”从而重新择业,对任何事情仍充满激情。

正如丘吉尔所说:“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危机。”

习得性无助的经验让人用悲观的态度应对挫折,然而悲观只是一种选择,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选择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挫折,人们会继续尝试解决问题,突破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


转换悲观思维,
对治疗抑郁症有奇效

书中提到有一个叫丹雅的母亲,她有三个孩子。当孩子们不听管教时,她会对孩子们大吼大叫,这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而她与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经常冷战。

生活一地鸡毛的丹雅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于是,她找到作者,表示愿意参加他们正在进行的用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在治疗的过程中,作者建议她改变对事情的态度,用积极思维代替悲观思维。

当她的先生不愿意陪她外出时,她不再否定她丈夫的为人,而是认为她丈夫只是这一次不愿意陪她。

当她开车发生一点意外时,她不再认为“我真笨,连车都开不好!”而是对自己说:“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些晃眼。”

丹雅用全新的、乐观的方式看待事情,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丹雅治愈了她的抑郁症,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

作者结合丹雅和其他研究对象的表现,得出了改变解释风格对治疗抑郁症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将改变解释风格运用于治疗抑郁症上呢?

作者建议,首先,学会认识在情绪低落时冒出来的想法,告诉自己这只是自己对事情的解释,这个解释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是消极的。

然后,学会与这个想法抗争,举出各种与之相反的例子,并用新的、正面的证据去改变以前消极的解释方式。

最后,不要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反复思考,而要转移注意力,及时逃离。

当解释风格由悲观转向乐观时,再次遇到挫折,我们就会用乐观思维看待挫折,不再进入抑郁的状态。

悲观让人心情低落,是引发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改变自己悲观的习惯性思维,就能疗愈自己,解脱自己。

所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多发现事情美好的一面,用正向的眼光看待事情,我们就不会将自己困在牢笼里,伤害自己。


懂得反驳自我,
人人都能学会乐观

既然无助感可以习得,作者认为,利用一些技巧,乐观也可以习得。

经过谨慎严密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指出,有效地反驳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不再颓丧。而我们可以通过求证、寻找其他可能性、“有何暗示”和“是否有用”这几种方法来反驳自己。

书中提到40岁的朱蒂参加了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可是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悲观的想法让她产生了无助、丢脸的感觉,于是她决定退学。但是,当她尝试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后,她改变了退学的想法,决定继续努力追梦。

从绝望放弃到重燃希望,朱蒂是如何通过反驳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的呢?

首先,她通过向别人求证,发现自己的成绩并不是最差的;

其次,她反思了没有考好的其他原因,比如“我要上班,还要照顾家”,她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一部分外部因素,这就减轻了心理压力;

然后,她告诉自己,即使自己年纪大,也并不表示自己不如年轻人聪明,也不表示没有人会雇佣她,她否定了悲观想法的暗示;

最后,她认为担心找不到相关工作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是没用的,她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再次挑战。

通过践行反驳自己的技巧,朱蒂成功转变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不再绝望,而是变得乐观。

学习反驳自己的技巧,一旦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就问自己“我对自己说了什么?”不断练习反驳自己的悲观思维,养成习惯,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

成功学导师安东尼·罗宾说:“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养成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我们会彻底改变自己悲观的解释风格,学会乐观。当我们用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时,我们会把它们当成是机遇和挑战,从而迎难而上,努力克服。


教孩子学会乐观的技术,
培养成功的必备品质

作者说:“失去乐观,传统意义的聪明才智对成功没有什么意义。”

传统教育认为,能力和才能是孩子学业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作者带领团队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实验中发现,乐观者的表现会超过他的潜能,悲观者的表现则低于他的潜能。也就是说,乐观的孩子成绩会更好。

这是因为,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做的题,悲观的孩子会感到无助,从而开始讨厌这项作业,不再尝试突破。久而久之,他的成绩自然会退步。

但是,乐观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只是在某处犯了错误,所以才做不出来的。因此,他们还会挑战去做题,不断突破,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悲观的解释风格对孩子十分不利,会让孩子掉进无助的深渊,导致他们不再尽力、不再坚持,最终,让他们认为自己确实是愚笨的。

那么,如何教孩子学会乐观呢?

作者认为,让孩子看到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是教他乐观的第一步。当孩子因为一件不好的事而生气、愤怒时,要让他学会辨别客观事件、他的想法以及造成的后果。让他认识到换一种想法,结果会大有不同。

比如:一位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全班同学大笑。如果那位同学觉得,全班同学都认为他是笨蛋才笑话他的,那么他会很羞愧,感到自卑。

但是,如果他想的是,全班同学大笑是因为他们都认为那位老师很刻薄。那么他就不会觉得羞愧,也不会把被老师批评当回事。

想法变了,后果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像大人一样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且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格。

华盛顿说:“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拥有乐观的品质,孩子才会在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在生活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独立、自信的栋梁之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你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就创造什么样的人生。

挫折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可能是万丈深渊,但对于乐观的人来说却是人生的垫脚石。有时候,改变人生方向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我们的思维认知。

是选择陷于悲观,还是选择乐观面对,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学会乐观应对一切,过幸福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得性乐观——乐观是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形成“习得性乐观”
蔡少芬的“挫折教育”,打了多少父母的脸
《粉红女郎》18年后才懂 | 决定婚姻高度的从来不是性格
三年疫情,我们最该教会孩子什么?| 家长慧
“我太笨了,永远做不好”,父母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