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舒适区边缘:可盘万物的方法论!

周岭的第86篇原创文


提示:文中所有蓝底白字部分都是「清脑」曾经解读过的概念关键词,点击即可阅读相关文章,以方便您了解背景信息。

 
刻意练习被人们称为学习的圣经,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还错误地停留在一万小时定律上。

事实上我在《深度沉浸——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中描述的“深度沉浸”也并非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

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在于其四要素的最后一项“难易匹配”上。

“匹配”这个关键词很可能被大众忽略,但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只要掌握了匹配原则,我们就可以掌握一个可盘万物的方法论。

这么说还真不是夸张,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了。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碰巧读者「Amy曹」跟我分享了她的几点体会,我一看内容就会心的笑了。

因为她的体会正好应证了“匹配”这个关键词,所以不妨从她的故事开始吧。

第一件事说的是跑步,她说:

之前我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也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

最近我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没有特殊情况尽量每天跑步,最好不要少于一周4天。

调整以后发现,我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而且会有主动想办法去坚持。

并且做完后会很放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一个小时会很累、很难受。

真的能感觉到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去做”完全不一样。

第二件事说的是学英语,她说:

原先每天学习1个小时,会烦躁,但现在改为每天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最后她总结:

找到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的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更重要。

以前一直以为时间很宝贵,每天需要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但是这种状态反而不容易坚持。

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够持续地增强了。

虽然达到目标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不知道你看了「Amy曹」的体会有何感想?

在我看来她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主动降低了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了最佳的可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持了学习的挑战性。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做法是反直觉的。

因为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通常都会告诉自己要很努力、很拼搏,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标准,经常给自己打鸡血。

然后还要告诉自己咬牙坚持就是胜利,这才是我们默认的思考模式。

只是默认的不代表就是科学的,那么科学的模式是什呢?请看下图。

相信你很快就能回忆起这张能力分布图,它提示我们学习的最佳区域在拉伸区的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事实上它就是刻意练习四要素中“难易匹配”的另一个翻版: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交界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我们再看「Amy曹」的经历,她一开始的状态就是在困难区,每天跑步跑一个小时,学英语学一个小时。

然而因为感到太困难、太痛苦而总是中途放弃,这非常符合我们的鸡血模。

很多缺少经历的年轻人都是这样,总想要太多、太大的目标,还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于是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架到困难区上去了。

所以我们总是兴冲冲地开始,火热朝天地做上几天,然后很快就没劲了,做事情半途而废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匹配原则可不只适用学习这一个领域,在我现在能观察到的任何领域几乎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比如健身,每次推举受力其实都是肌肉撕裂的过程。

但这种轻微的撕裂会让人产生酸痛感但不会造成伤害,经过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就会开始修复,修复过后就会变得更强壮。

所以每次教练让你再坚持一下,做到力竭,就是逼迫你走出肌肉的舒适区到拉伸区。

当然专业一点的可能会离舒适区边缘更远一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做到有些吃力就可以了,这样不会很痛苦,也愿意持续锻炼。

否则上来就是高强度,过程太痛苦,以致好几天也恢复不过来,后面就很容易打退堂鼓了。

其它运动也是如此,比如很多人都想养成跑步的习惯来减肥,但有的人很刻苦,上来就猛冲,以为那种痛苦感就是努力,其实不是的。

专业教练给出的方法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偷懒的状态。

比如教练会建议你先保持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如此反复运动半个小时。

因为就减肥而言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所以我们只需每次到舒适区的边缘坚持一下,然后回到舒适区停留一下,调整好了再到舒适区的边缘坚持一下,如此反复。

在接下来的10到15分钟,如果体力允许就尽量保持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此时身体经适应一定的强度,就可以离舒适区边缘更远一些了。

再说阅读,很多人喜欢向牛人索要书单,认为牛人们推荐的书肯定很好,于是兴冲冲地买回一大堆。

结果等自己看的时候发现那书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好,晦涩难懂根本读不下去,没过几天阅读的兴趣就消失了。

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对牛人们来说可能刚好处于拉伸区,但对我们来说可能正好处于困难区。

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下,去看看其它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

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再说说学校的学习,学习不好的同学想要奋起直追,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努力比拼,也和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去做那些比较难的题目。

结果人家学得挺轻松,自己却学得很痛苦,差距越拉越大。

因为同样的学习内容,对学霸来说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对自己来说则是困难区。

这种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就像「Amy曹」那样。

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是自己的拉伸区。

即那些“会做但又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低落的情绪里。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也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孩子在学习上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

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时,就一味地冲着孩子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然后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另外很多人说自己学习时经常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不专注,原因其实也是一样的。

因为你可能并没有刻意地去关注和调整自己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包括学习节奏。

这里我举一个本公众号中截止目前唯一一个用“我有一个朋友……”开头但确实是真实的例子。

这位朋友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我们都称他为“宋兄”,他的孩子正值高中,学习始终名列年级前茅。

可贵的是孩子从来不上课外兴趣班,而且在学习之余还有不少时间玩游戏,是名符其实的学霸。

在一次聚会中,我正好与宋兄临座,于是试探地向他请教:“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没想到他干脆地说:“有的!”

我竖起耳朵继续听,他说:“就两条,一是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地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自己的主观原因。”

我听后有些发懵,心想这就是所谓学霸的秘密吗?尤其是第一条,我竟然Get不到要领点在哪?

直到学习了这个理论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

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都会因为缺少限制而漫不经心,一会上厕所,一会儿喝水,遇到不会的就卡在原地发呆或马上求助。

这种状态看起来一直在学习,实际上是在舒适区内磨洋工,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容易出错。

而主动加上考试的限制,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少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于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学习舒适区的边缘。

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进入极度专注,所以学习效率和成绩提升自然就都有了。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面对上述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我们需要游走在舒适区边缘,那么面对那些不需要努力,甚至是享受的事物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比如突然有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你肯定希望越多越好,不过我劝你一定要谨慎。

因为距离我们能力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都无法掌握,无论是痛苦的还是享受的。

去年暑假,有一位年轻的老师过来求助,她说:

“别人羡慕我有寒暑假,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暑假,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掌握这些大量的空白时间。不仅计划一个没实现,连作息时间也乱作一团,对假期简直一点控制力都没有。”

很多学生也经常给我留言说,上了大学之后,一下子没有了高三的那种紧张感。

虽然刚开学的时候还能保持一段时间的自律,但很快就开始变得懒散,宅在寝室里打游戏、刷抖音,无法专心学习。

尤其是在独处,一切由自己决定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舒适的娱乐。

这其实就是突如其来的大量自由一下子超出了自己的掌握范围太多——失控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掌控的自由量其实很有限,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一定很美好。

因为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虽然开始一时爽,但很快我们就会迷失在无限可能的选项中——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

而做选择是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选择娱乐消遣。

而在那些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往往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因为那时的我们不需要花脑力去做选择,只要做外界要求的事就好。

所以从某些角度看,我们不喜欢的上班和上学有时候对我们其实是一种保护。

至于突然获取巨大的财富这种事,估计你我都很难有这样的运气,不过我们可以看下别人的经历。

2002年英国男子卡罗尔中了970万英镑,一夜之间从一位垃圾工成了超级富翁,然后他开始买豪宅名车、吸毒赌博,七年后全部挥霍一空,妻子离他而去,最后不得不重做苦力,靠救济金生活;

2006年英国女子温迪格雷中了100万英镑,结果一年内败光,沦为穷光蛋。

据统计美国彩票中奖者每年的破产率高达75%,如果哪天你真有机会一夜暴富,那我劝你一定要保持清醒,认真审视自己控制欲望的能力,不要让悲剧发生。

更理想的状态是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在自己能力区的边缘不断地往外增长。

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有所启示。

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刻意关注他们当前对自由、财富、困难的掌控程度,在适当的时候给他合适的放权或鼓励,我想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明智的。

看看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很大的决策权,让他自己决定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

结果孩子根本没有相应的掌控能力,最后变成了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背后原因正是我们缺少对“匹配”这个概念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如果不受篇幅限制我可以一直举下去。

人们常说底层、底层,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在我眼中,这就是底层——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所以一旦你掌握了“匹配”原则之后就可以自己解释其它了。

比如有人问你:“练习写作是日更好还是周更好?”

你就可以这样回答:

“不管哪种方式,关键是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不然即使保持每日更新,但输出的东西都在舒适区随便写写的,写再多也没用。”

这样的回答既能给出开放的答案,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从这个底层概念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不管我们去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就算起点再低,但只要让自己始终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这个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不断地往外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成拉伸区或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肯定:速成是不可能的!

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就算突然有了与当前不对等的机遇,我们也很难承受得住。

比如突然给你一次写出10W+的机会,然后呢?来关注你的人一看你公众号里面的文章啥也不是,肯定转头就走了。

所以这就给了那些能保持耐心的人逆袭突围的机会。

因为只要他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地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他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

一切都是为了“匹配”


再看上图,刻意练习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互连互通,而且它们最终都会指向“匹配”,其中关联甚是有趣。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清晰”吧,它能帮我们直接解决行动力的大问题。

比如当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就会卡在那里、一筹莫展。

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背后的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

所以你只要遵循这一个原则就能搞定得七七八八,那就是:拆解目标。

把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任务的难度立即就可以从困难区下降到拉伸区,很快你就愿意行动了。

不信的话你可以细心观察一下,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反向推导出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因为在舒适区内行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脑筋的重复,这种状态下人们凭习惯和感觉做事,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东西。

所以学习的时候分心走神,跑步的时候分心走神,睡觉的时候也分心走神,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太大的长进。

要不就驾驶水平而言,开了十年的出租车司机可能还比不上训练了一年的专业赛车手。

因为前者只是用习惯在开车,在舒适区内积累时间,而后者每次练习都要思考每一个动作如何优化改进。

在他的意识里始终要去关注很多要领点,这些要领点就好比是行动中的小目标。

可见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感知力度就越精细,提升的效果就越大。

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领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比如练习弹钢琴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的重复,而是每次只练那些出错最多的地方;

比如背单词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的重复,而是看完之后,合上书测试自己,把出错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不停地重复这些出错的地方,直到全部掌握。

无论你在学习还是练习,关注的要领点越多,就会越专注,越不容易走神,提升的也越高效。

如果再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只要给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在任何一个领域内要想做好都并不需要特别努力或者勤奋。

甚至采取一种消极的懒人策略都可以比别人进步得更快。

比如你完全不需要去过多的研究、学习新要领,只需要把每次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然后争取下次不要再犯就非常了不起了。

你看学霸们的错题本就一种刻意练习,他们把出错的地方明确出来,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消除它们。

这个过程既有明确的学习点,又让自己处于舒适区的边缘,不进步才怪呢!

而普通的同学往往愿意做大量的简单的重复练习,看上去很努力,但进步很有限。

事实上“目标清晰”了之后,那么第二点“极度专注”也自然就有了,第三点反馈也有了。

像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这些方式都是自我反馈,它能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关注的要领点和小目标。

当然,如果有专业人士帮助指导那就再好不过了。

你现在肯定理解这个可盘万物的方法论不是鸡汤鼓励,而是科学规律。

虽然它无法速成,但确确实实提示了成长的真相,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适用的策略。

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

只要保持在舒适区的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保持耐心给够时间,你肯定能让自己在无声无息中发生蜕变。


本文参考资料

《把时间当作朋友》

跑步方法论 P283

中奖破产案例及数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至少主动做成一件事|刻意练习
古典新书《跃迁》:如何成为一名高手?
如何用<刻意练习>提升攀岩能力?
认清焦虑的本质后,我彻底摆脱了焦虑(超级干货,建议收藏)
行业分析的底层方法论
底层学习方法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