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道经》中有一句话绝对震撼你!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浅析:

释义:整个社会如果不依道而行,那么失去“道”以后整个社会只能依“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而行,如果整个社会不再依“德”而行,那就只能依“仁”运转,如果社会不能依“仁”而行,那么就只能依“义”而行,如果连“义”都失去了,整个社会就只能依“礼”而行,而里“礼”的实行标志着“忠信”的风气越来越弱,更是社会乱象的起点。

分析:纵观中华文化历史,恰恰印证了老子的这句话,在伏羲尧舜禹时代,整个社会依道而行,是大同社会,有“路不拾银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天人合一,到了周朝就就以治天下,这时的社会可以用小康二字形容,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依而行,再到后来的三国演”,汉朝兴”, 顺着历史看,从三皇五帝直到清朝慈禧废除宫廷讲学制,中国的””史走了一个从根到叶的过程,直到最后的完全丢失.从现代社会来看,中国丢了自己的””文化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离婚率攀升,青少年犯罪率攀升,人们的不幸福感攀升….这一切的问题出现是不是因为中华民族丢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导致,是每个炎黄子孙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用一句话就语言性地概括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精神发展史,正印证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有),以知天道。”!用四个字概括《德道经》神奇,伟大!

本句基本字解释:

1.“字浅议:

金文——小篆演化过程,从金文的“道”可以看出它有一个中心,而就是这个中心源源不断向周围散发能量,印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亦声。“首”指“头”。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道为万物始也,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也有人叫它自性

2.“德”字浅议:

“德”字从甲骨文正体字的演变,从金文最能看出一个有“德”的人士有一个天眼(眼睛上有一个天指着天的线),代表这个人有天人合一的境界。

德是万物生、长、成、坏的变化的动力源泉,是道字的载体, 道依德显,以德近道

无德无以进道 ,在我们有一定的“德的基础,然后去读《德道经》就不会有”“下士闻道,大笑之,夫笑不足以为道”的状况出现了。儒家认为,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而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和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3.“仁”字浅议:


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后言:

对于老子五千言《德道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
实际上解读五千言,可能具有518400种答案。能够解释的清楚吗?
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个数据的测算来源于天体的运行规律。
人类受孕后在胎儿期的度与数,出生时的度与数,都无法逃避地接受着各种场性能量的制约和作用力,古代圣悊通过慧识的观察,发现作用力最强的是七曜( 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星)这些星球的场性能量。
将年度周期率,月度周期律和日度周期律,配合七曜的空间之度和运行之数,综合进行数学推算,一共可构成518400种气质模型。
不同的气质必然具备各不相同的感知能力, 细微的差别只有唯象实践者才能觉知和从细微中把握。
人类有这样一个庞大的思维数值的模型,气质性格千差万别, 那么对老子五千言的觉知与理解,也就必然是愚者则显愚,昧者显昧,智者见智,慧者见慧,性者见性,各有不同。
人们也会因为在坚持诵读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与提升。
因此对于非恒道的经典,我们不能机械地局限化地进行解读,而应当以坚持诵读为根本。
——
摘自《东方治理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易理浅探五:正与反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二)论德
汉字分析
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真实老子的思想和理念
文理探微“恆”与“易”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