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5清醒的“醉翁”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在与保守派殊死的斗争中,革新派不得不喝下失败的苦酒。曾经被皇帝看重和支持的欧阳修也不得不远离京城被贬滁州,虽然在走之时,皇帝依然对他表示信任和关心,但几天之后皇帝的一纸诏书却又让欧阳修悲愤不已,然而,政治革新的失败却成就了文学的经典,身处逆境的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成就了传诵千古的文学名篇,那么在问世之初,《醉翁亭记》都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坛神话,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怎样解读《醉翁亭记》,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 

全文:

欧阳修离开中央到地方去任官,临走之前向宋仁宗辞行,宋仁宗对他表现出了非常信任的态度,一再地告诉他到地方上工作不会多长时间的,很快你就会回来的。如果在地方上工作,看到中央的工作做得有哪儿不对的,你就提出来,像以前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欧阳修说你看,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我们有特别的职权,是可以搜罗证据然后向朝廷提建议。现在我是个地方官,中央的情况我就不一定很了解,我就不敢随便讲话,宋仁宗说不必有顾虑,尽管讲。非常地信任,对不对?让我们感觉到宋仁宗还是非常地支持欧阳修包括范仲淹等这一批改革的人。

可是谁都没想到,欧阳修这边刚走了不过五六天的时间,宋仁宗就下达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呢,我用白话文给大家说一说,诏书的主要内容说,我,宋仁宗说,朕听说古代的盛世大臣们聚集在朝廷上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结为朋党,君王圣明,大臣们也非常地贤能,我希望我所在的这个朝政、我所在的王朝也能达到上古时代那样一种贤明的王朝的水平,但是现在朝廷上上下下、大臣之间结党营私,表面上是推荐人才,暗地里是贿赂、拉拢、勾结,沽名钓誉,有关部门应该严厉地查处这个事件。

大家一听这个不对啊,因为前边宋仁宗问过范仲淹,说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的回答说君子结党,君子结党是以义结党,以国家利益结党,所以君子结的党结得越多越好,那后来欧阳修进一步地引申和论证了这个观点,那就是说从古至今只要有政治、有朝廷、有大臣,都会有朋党,关键是看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党,小人之党越多国家越乱套,君子之党越多国家越受益。可是你现在看宋仁宗这番话,可以说是直接针对的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言论。那换句话说,在宋仁宗看来说你说你们是朋党,是君子之党,在我看来甭管是君子之党还是小人之党,只要你们结了朋结了党,你们就不对,你们就对我的统治有威胁。再说一句话,那就是说宋仁宗肯定是经过了周密地考虑之后,听信了有些人的言论之后,终于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局势里边,一屁股现在就坐到了革新派的对立面那边去了,也就是说他的立场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移,他认为范仲淹等人借改革之名行朋党之实,要不然怎么说结党营私、沽名钓誉,对不对。

当时欧阳修已经到地方做官,他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漩涡,按理说这个事,多一句的少一句的,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可是我们知道以欧阳修的个性,以他对革新运动的忠诚,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言论,他远在地方愤而上疏,他说什么呀,说现在范仲淹等人已经离开了朝廷,这些人都是当时皇上您自己亲自委任的大臣,国之重器,天下人只知道他们是栋梁之才,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犯了错,他们罪犯何条,现在我不在中央做官,对中央的情况不太了解不太清楚,可我知道坏人要想诬蔑好人,无非是两条,第一,善良的人他就说他们结朋党,因为善良的人以义结朋党,如果是手里有权力的人,就说他们专权,我认为您就是中了这些人的毒了,有人在您的耳朵边上说坏话,您听了他们的话,在这封奏章的结尾,欧阳修说正直的大臣只要在朝廷,小人就嫉恨他们。有谋略的大臣如果离开了朝廷,坏人就拍手称好,您的朝廷里头现在全挤的是一帮小人和坏蛋,他们天天都在庆贺这些正直的大臣离开朝廷。皇上,我替你深深地惋惜。

大家听得出来,他这个奏章有两个语气,前头是给皇上分析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得懂道理啊。接着他看说不通的情况下,他直接就跳出来说了,说我都替你惋惜,那意思是说,像您这样的皇上,耳朵根子太软了,眼睛里头有白内障,看不清楚东西,耳朵也听不明白东西,是不是?谁跟您一说什么,您立场就动摇了。换句话说您的立场如此地不坚定,所以才害得这些忠臣们、这些大臣们纷纷地被贬。

大家要知道这么跟皇上说话那可是很没有分寸的,这叫“忘身而报国,那就是把话说出来,早都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和升降都置之度外。那反对派能放得过他吗?你小子到地方上去你还不老实,还教训起皇上来了,皇上前两天跟你说话那是跟你客气,是不是?你真还把自个儿当根葱了,是不是,怎么着?贬的就是你们这批人,不把你们这批人贬了,我们怎么能舒服呢?行,前边跟你玩的文斗你不吃,后来又给你来阴斗的,后来又来阳斗的,这回给你来一绝招,来一流氓斗,哎,我就说你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你看坏人治好人他有几种办法,一种是正面打击,正面打击不行的话,他不打你了,他怎么办呢,他拿盆脏水在路边等着你,你从路边穿得整整齐齐往过走,啪,一盆脏水撂上去,对不起啊。这回完了身体脏了以后觉得挺恶心,但也没办法。可是你想一个人身上被泼了一盆脏水之后,别人看着你也恶心,他的目的就是恶心死你,他恶心不死你他脏死你,他脏不死你他就让别人看着你就是一个道德败坏、道德沦丧的人,你的道德品质都不能保证了,谁还会信你说的话呢?所以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摧毁他的名声,特别是他的生活作风方面的名声,

这不是就回到我们第一集的时候讲的那个故事了吗?欧阳修是怎么最后被贬到滁州的,就是因为这帮人实在是把他拿不下了,最后就想这么一流氓招,这流氓招也没把他拿下,我们知道最后实际上是因为还有很多有天理有良心的人就不愿意这么做,不愿意执行这样一个诬告他的路线,最后欧阳修并没有因为说生活作风有问题而被贬,是因为找了些别的理由被贬滁州。

解说:欧阳修被贬滁州是“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因为欧阳修到了滁州之后,才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又一个高峰,《醉翁亭记》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经典,那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当时都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而它的流布传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你看我们现在,前面讲欧阳修讲了四集,讲到今天是第五集,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滁州,又回到了《醉翁亭记》。你还记得我们最开始讲的时候说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他沉浸在山水之乐当中,沉浸在山水之美当中,那时候我就问大家,我说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四十岁的欧阳修难道仅仅就是到了滁州以后,就沉醉在这山水的美景当中了吗?现在当我们已经了解了欧阳修从最开始步入仕途参与革新的运动,经过了起起落落,不知道跟这些人经过了多少次的战斗,最后被泼了一盆子脏水,然后来到了滁州,如果你把整个的这前面的四集讲的内容都回顾了以后,你现在再来看这《醉翁亭记》,就别有深意。那歌上怎么唱来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大家说你弄错了,欧阳修被贬滁州怎么叫成功呢?你该不是保守派那拨的吧?你没听明白,《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史上的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风景,但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呢?是欧阳修经历了多少风雨才得来的,我们甚至都不希望他写《醉翁亭记》,因为我们不希望他被贬滁州。但是他被贬滁州之后,这个被贬滁州的结果是经过了前面我们讲的那四集的所有的内容,才落这么个结果,这时候四十岁的欧阳修他的全部修养、他的全部积累和他的才华都从《醉翁亭记》里边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你要读《醉翁亭记》,发现里边别有深意。它为什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原因就在这儿。

其实我告诉大家,它不光是流传千古,它当时就非常有名,一写出来立刻流布天下,家家户户恨不能都有一本,到了什么程度,我可以给大家说“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这文章一写出来,基本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都在作文本上抄,抄得纸都贵了,就这夸张的说法,洛阳纸贵嘛。最邪门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他这个醉翁亭不是他盖的,是什么呢,是琅琊山上有一个和尚叫智仙,就是这山上是有僧人的,哎哟,这《醉翁亭记》一写好以后可把这帮僧人忙坏了,为什么呀,他这《醉翁亭记》写出来以后,他就刻在那石碑上了,就跟咱们现在所有的旅游者做的行为是一样的,都听说那山上有块碑,死活就要上那山,就得去看那碑,不但看了,还要把那字拓下来,大家知道吧,要把它做成拓本。大家要知道拓碑的时候得用什么呢,得用拓包来捶打它,你把纸贴上去之后,然后得用一个拓包来这么很精心地把它拓得很平,把字都抠进去,这才能拓得清楚嘛,这拓包是拿什么做的?拿毡做的。这寺庙里头所有的毡都被用光了,就这拓包天天搁这儿拓,库房里的毡都用完了,最后僧人们非常高尚,把他们铺在床铺上的毡都拿出来了,用铺在床上的毡做成这拓包在这儿拓。

这就说明什么?欧阳修四十岁的人,真的不大,现在也就可能是一个处长这样一个职务,他的《醉翁亭记》能这么快地被大家认同,是因为他这个人被大家很早就认同了,所以当他的心声流布出来之后,天下的人莫不景仰,无不传诵。

那商人也瞅这机会拓一块下来揣到怀里,过海关的时候不想交税,就把这玩意掏出来,看,想要吗?想要,想要就不交税,顶税了,就这么大作用,这不是我编的啊,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五年以后,欧阳修已经不在滁州做官了,他已经到颍州做官了,可是当时有一个著名音乐家叫沈遵,这个人是个琴师,弹琴弹得特别好,他就听说《醉翁亭记》这文章写得好,看了以后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那么看了以后真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自费就到这琅琊山的琅琊谷来,听那个飞瀑的声音,看那鸟儿的鸣唱,再观察那涧边的溪水,然后谱了一个琴曲叫《醉翁操》又叫《醉翁吟三叠》,这个音乐、这个琴、琴曲在当时也是广为人知,沈遵,音乐家。

又过了五年之后,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做了大官了,他出使契丹国,嗨,就在那路上遇见了沈遵,沈遵当天晚上就把他随身带的琴拿出来,给他弹了一曲《醉翁操》。欧阳修听了之后非常地感动,当时就填词,填了《醉翁词》。这就齐了,是不是?有《醉翁亭记》,有《醉翁操》还有《醉翁词》。又过了三十多年以后,你注意啊,人生就是这样被流传的,先是五年以后,然后又是五年以后,

然后又是三十多年以后,欧阳修和沈遵都已经去世了,当时庐山有一个道士叫崔闲,此人精通音律,是个音乐家,他特别地喜欢这个《醉翁操》,他就找到了大文人苏轼,请苏轼又填了新的词,配着这个琴曲广为流传。所以,你就看,我前面说来着,就是你光在第一集里头讲那《醉翁亭记》啊,那根本不行,你必须得再讲上四集以后到这第五集里,你再次看《醉翁亭记》它就别有风韵别有深意,别有一种人格的操守的光芒,这个光芒不仅是文字的流传,也有音乐的流传,而且是代代相传,光这个算了就四十年了,是不是,这就是人格的流传。

解说:《醉翁亭记》凝聚着欧阳修丰富的人生感悟和人格理想,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对《醉翁亭记》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我前边曾经说过,这个《醉翁亭记》里头有三个要点,第一是翁,第二是醉,第三是乐,对不对?翁,我前边说过他本来不老,他自己也承认,四十岁怎么能叫翁呢?他要叫翁了,那我今天给你们讲课的时候,那就得弄上胡子,也像个“一样。他之所以把他叫做,就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崎岖和坎坷,对于四十岁的欧阳修来讲,咱们实事求是地讲,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难免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

我这儿说得是很轻松,一会儿十年过去了,一会儿五年过去了,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他坚持革新、推行革新、冒死犯上,这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的代价和身体的代价、体力的代价。他叫“醉翁,是因为他虽然只有四十岁,他已经有了一种翁的感觉,这种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可是对于这时候的欧阳修来讲,那早都过了不惑了,他是什么呢,他这时候是人情练达、洞明世事,比一般四十岁的人,起码比我要成熟。所以我们说这个在这儿是最契合这个时候欧阳修四十岁的年龄的一个心理感觉。

还醉,前面也说他喝醉了,为什么要醉呢?因为人心叵测、官场险恶呀,来到了这琅琊山,来到了这滁州城,来到这醉翁亭边,他看到的是一种单纯的可爱,一种纯粹的优美,一种远离官场险恶的桃花源式的宁静。一个人只有在他遇到了很多挫折的时候,他才非常渴望能沉浸在一种简单纯粹的优美当中,在这种简单和优美的沉醉当中,他才能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平和、一种暂时的安宁,所以我们说这个醉从根本上来讲不是酒醉的醉,而是什么呢,而是沉醉于或者说沉迷于一种远离的状态,所以我们说这个滁州的美景、这个醉翁亭对于欧阳修来讲有可能是灵丹妙药,起码我觉得这个醉翁亭有点像他的心理医生,他在这亭子里坐一坐,身心就宁静下来了,浑身就安静下来了,就不那么躁动了,他是愿意醉也渴望醉,但是从这点上来讲,恰恰能看出来欧阳修不是真醉是假醉,他的本质是什么呢,非常地清醒,他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清醒得多,正因为无比的清醒,他才愿意让自己醉去。

解说:翁、醉、乐,是康震老师解读《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词,是了解一代文豪欧阳修心路历程的密码,那么在《醉翁亭记》里,欧阳修的“有表现在哪里,而这个的背后又包含了欧阳修什么样的为政之道呢?

还有一个乐,你看他写这“呀,他开始说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但是底下你看,他紧接着写了一段,这个乐可不是他自己乐,他怎么说的呢,他说: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在醉翁亭这儿坐着一看,唉哟,你看今年这春游的人,有前边走的,后面跟着的,前面喊着的后边呼应的,络绎不绝、往来不绝,这是干嘛呢?是滁州城的老百姓出来玩了。接下来又说: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傍晚时分太阳要下山了,树林子里头也变暗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回家了以后呢?树林子里头就剩下一些鸟雀,鸟雀们也很欢乐,可是欧阳修说你们再欢乐,你们不知道滁州城的人为什么会欢乐,滁州城的人跟着太守出来玩儿,你们欢乐,但是你们永远都不知道我这个太守为什么会快乐,大家说有什么复杂的,转来转去的挺拗口的,不就是出来春游吗?春游了就快乐了,是吧,不用上班,当然不用上班。欧阳修在给他的朋友的信里边说过一句话,就对这个乐是最好的注解,他说什么?

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 ——【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二十〈庆历七年〉

我呀,来这儿才不过一年多,来了以后我心里边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呢?“不独为学,不光是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勤读书,也不是因为这儿山水有美景,也不是因为这有曼妙的琴声,也不是因为这儿有美酒佳肴,而是因为什么呢?我来了以后这么短的时间里头,这个小城市就让我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各得其所,人民欢呼雀跃,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幸福和快乐,这是我欧阳修来到滁州城最大的高兴,也就是说老百姓高兴了;老百姓幸福了;老百姓快乐了,我就高兴;我就幸福;我就快乐。这种快乐是他的真快乐,正所谓我要幸福着你的幸福我要快乐着你的快乐,这不光是说爱情的,也是在说一个为官者对老百姓的感情。

我们就很奇怪,欧阳修对人民做了什么?对滁州城的老百姓干了什么?他怎么“收买他们的,让他们变得如此的快乐、如此的高兴?我告诉你,欧阳修没别的招,他有两个字,一个叫宽,一个叫简。宽,不是松弛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急功近利。什么叫简?简不是省略,也完全不是说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打扰。也就是说,一个宽一个简,概括了欧阳修为政之道的核心,他管理百姓,他治理一个小郡小城乃至一个大郡大城,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老百姓本来的愿望,顺应老百姓自己的要求,引导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他治国、治家包括他治一州郡的一个最主要的经验。他说六个字,务大体,简细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抓大放小,大事可以管一管,小事不要去纠缠。据说欧阳修后来到南京、在扬州、在山东青州都做过官,他一到那儿去三五天,衙门里的公务就减轻了十之五六,一个月以后,那衙门冷清得就像山里的寺庙一样。我一直很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是不是,你总得打卡吧?你这办公室里头要有十来个人打卡也得是游人如织那种感觉对不对?我想这是比较夸张的,他的意思是说,他的为政之道是宽和简,宽和简的核心是顺应人的本性,顺应行政管理的本来的面目。所以大家知道,他跟老百姓一起与民同乐,这是他的真欢乐的根源。

大家都记得,欧阳修原来在中央在朝廷的时候做官,他大力地推行改革,他的一个最大的举措就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中央派出专人纠察、核查、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朝廷的官员,这招很厉害,他最恨的是哪种人,不材之人。就是你贪赃枉法这容易发现,你老弱病残这也容易发现,最难发现的就是埋藏在庞大官僚机构里头那些庸才。行,那么你当时在中央的时候,你说要把那些庸才择出来,底下给划上黑道道,把他们剔除出去,现在行了,你也到地方上做官了,你的表现怎么样?大家就要看。所以,对欧阳修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他虽然是被贬到滁州了,但是如果被贬之后就破罐子破摔了,天天喝酒,真的把自己灌得醉得像一个翁一样,那就麻烦了,那不是打自己耳光吗?所以欧阳修,大家注意啊,这欧阳修他在政坛上获得的地位,大家之所以尊重他,是因为他敢想敢做、雷厉风行、大胆主动积极的作风,他吃亏也是因为这个作风。但是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人,也就是说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和风格是由他的做派决定的,这种做派和风格决定了他到了滁州以后也不会改变。

换句话说,改革运动的思想从来在欧阳修的手中和心里从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延续到滁州,滁州就是他一块试验田,你看看我是怎么做官的,大的我也能做得了,小的我也做得不赖,这就是说欧阳修的政治风格、政治人格它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就是到了滁州这个小地方依然表现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家说怎么可能,你不是说它没过一个月以后,整个就清静得跟僧人那房子一样吗?怎么是雷厉风行?有的人是把工作越做越多了,他是越做越少了,这就是真正的雷厉风行,这是改了旧体制之后才会有这样的风气出现。

解说: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并未消沉,他雷厉风行推行宽与简的为政之道,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与民同乐才是身处逆境的欧阳修最大的快乐,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欧阳修丰富的精神世界,看到了“醉翁的清醒,那么这个年轻人是谁呢?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

我这会再问你他是一醉翁吗?肯定不是,他是个清醒的醉翁,他怎么个清醒,说有证据就马上有证据,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又一个年轻人来到滁州拜访欧阳修,向他学习古文,这个人就是28岁的曾巩,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老排末末了,大家老背的时候老把他背不起来。

曾巩来拜访欧阳修,你知道欧阳修现在做了一什么事吗?前头不是有醉翁亭吗?欧阳修在醉翁亭不远的地方又修了一座亭子,这个亭子起了一个名,你做梦都想不到这亭子叫什么,它肯定不叫醉酒亭啊,它叫什么呢?醒心亭。我的心是清醒的,醒心亭。你看这事多有意思啊,那儿有一个醉翁亭,这儿有一个醒心亭,就在这琅琊山上,一个醉翁拥有一颗清醒的心,这怎么听着别扭呢是不是?哎,这就是借以明志的方法。他邀请年轻的曾巩为他做一篇《醒心亭记》,曾巩当然得写,能不写吗,非常荣幸地写,说什么,说这个醉翁在醒心亭什么表现,就这醒心亭对欧阳修来讲有什么功能,每次当欧阳修喝醉了或者疲倦的时候,他就会到醒心亭上向远处遥望张望,他看什么呢,没人知道。但是醒心亭上显然不光是醒酒,也要怎么呢,唤醒他的理想。曾巩接着说,他来到这醒心亭上,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曾巩【醒心亭记】

他到这亭子上四处一看,到处看到的都是新奇的事物,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动听的声音,那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苏醒,他久久地不愿意离开,就愿意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地方。难道说,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就是他最终的快乐吗?不是。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曾巩在《醒心亭记》里边也说得非常地清楚,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

一山一水之乐绝对不是醉翁和欧阳修本来的想法,他只不过是把他的思想寄予在这山水之间,到最后,在文章的结尾处,这个曾巩非常深情地写了一段话,真的是用了十二分的深情,他怎么说呢,他说韩愈去世了几百年了,现在我朝出了像欧阳修这样杰出的人,但是我们这些成天跟在他身边的人,甚至在滁州的人,看到了《醉翁亭记》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欧阳修是百年难遇的人,也许再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那时候人们读了他的文章,那时候人们了解了他的事迹,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杰出的人物和人才。现在这样想起来,曾巩说,我为能够跟他同游琅琊山、同游醒心亭,甚至为我能够在他的嘱咐下写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无比的骄傲。

他为什么骄傲?就是因为一个醉翁一个醒心亭让曾巩看到了欧阳修的人格的核心,这个人格的核心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醉是表面的,他的醒是实质的,他之所以醉就是因为他太清醒了,他之所以清醒就是因为他永远都有一颗关心时事的心、关心百姓的心,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格。

我们经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特别地具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缝里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古人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爱民之心、忧国之心凝结而成的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精神,这就像一个基因一样,就跟那DNA一样深深地植于你的血液当中,你虽然出身于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但你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身上就会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烙印,这种烙印、这种遗传的基因,使我们的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时刻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的意识,因为有了清醒的反思的意识,遇到再大的困难,波折和苦难甚至大的动乱,我们都能挽狂澜于既倒。

所以,一个醉翁,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可以在沉醉当中暂时地放松他的心灵,但是他的本质是清醒的,因为他是清醒的,所以他依然能够在醉过之后积极地投入社会的洪流,继续他革新的运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不但是可以尊重的、尊崇的,而且是非常可爱的。我们知道欧阳修的性格不是特别好,他很倔强,很坚持原则,又很清醒,他清醒到什么程度呢?他清醒得跟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道者也会分出很清晰的原则,这以至于他得罪了很多的朋友,甚至得罪了朋友的家属,他是怎么得罪的呢?我们下一集再接着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经典资源库41 | 古文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
琅琊山中访醉翁 陈鼎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醉翁
醉翁欧阳修
吴铮强·寻宋醉翁亭:欧阳修是快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