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陆航B-25型轰炸机作战记录
userphoto

2022.11.03 天津

关注

一、太平洋战场

至1941年9月底,美国陆航首个装备B-25型中型轰炸机的作战单位—驻俄勒冈州彭德尔顿的第17轰炸机大队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机种换装工作,该大队所属的4个中队(第34、第37、第95轰炸机中队,以及第89侦察中队)每个中队都已经配备了13架B-25A、B-25B或者B-25C型轰炸机。在3个月之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突然爆发,第17大队随即被调往美国西海岸执行巡逻任务,并于12月24日对一艘疑似是日本潜艇的目标投下了炸弹。虽然根据战后的调查来看,这次攻击并没有命中目标(当时判定为击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B-25型轰炸机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参与实战。

在两个月之后的1942年2月,随着德国潜艇开始攻击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盟军船只,为了加强大西洋沿岸的反潜能力,第17轰炸机大队又与第13和第21两个同样开始配备B-25的轰炸机大队一道被紧急派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南卡罗莱纳州执行大西洋沿岸的反潜巡逻任务。

艺术与现实:正在对一艘日本猎潜艇俯冲投弹的B-25轰炸机

与此同时,在澳大利亚重建的美国陆航第5航空军所属的第3轰炸机大队(最多时下辖第8、第13、第89、第90,4个中队)也在荷属东印度(西新几内亚)接收了12架原定提供给荷兰方面的外贸型B-25轰炸机。1942年4月11日,该大队第90轰炸机中队所属的10架B-25对菲律宾的日军舰船实施了攻击,并且作战结束以后全部都安全返回了基地。

进入8月以后,除了第3轰炸机大队第13、第90轰炸机中队以外,第38轰炸机大队的第71、第405轰炸机中队装备的B-25也加入到了该作战区域,努力将日军的南进势头阻挡在新几内亚一线。

第3轰炸机大队第90中队装备的B-25扫射型

新几内亚位于西太平洋赤道的南侧,西与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东北部隔海相望,位于其南部的城市莫尔兹比港一旦落入日军之手,整个澳大利亚北部都将陷入危机。此时,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其触角已延伸至所罗门群岛,整个西南太平洋和新几内亚的北部已经处于日本陆海军的控制之下,还在东面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建设了大型的海空基地,对南方虎视眈眈。

第5航空军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是配合地面部队肃清了新几内亚北部的日军入侵势力,然后在对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日军实施反复的不间断的攻击的同时,开始徐徐向北推进发起反攻。期间,175架B-25C型轰炸机在经战地紧急改装后成为了专门用于执行对地和反舰任务的攻击机。这批B-25废除了机首的透明玻璃观察窗,将机首的前射固定火力增强为4挺12.7毫米口径机枪,还在机身两侧分别加装了一个双联12.7毫米口径的机枪吊舱,成为了完全的对地扫射专用机。

第38轰炸机大队71中队装备的扫射型B-25C

这种以扫射为主的对地攻击,是B-25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作战样式。1943年6月以后,随着第345轰炸机大队(下辖第498、第499、第500、第501,4个中队)和第22轰炸机大队(下辖第2、第33、第408,3个中队)也相继加入了第5航空军的作战序列,B-25机群继续对新几内亚一线的日军保持着强大的压制力。

第345轰炸机大队第499轰炸机中队装备的B-25D扫射型 采用不透明的密封式机首机枪口附近的蒙皮也得到了加强。

另一方面,早在1942年初,美军内部就已经开始就对日本本土直接发动攻击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待1942年2月2日,两架陆航的B-25B型轰炸机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成功起飞验证了计划的可行性之后,使用B-25型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对日本发动空袭的作战计划开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关于此次作战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此前的相关文章 B-25轰炸东京  本文在这里不再加以赘述。

虽然B-25此次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日军整体战略上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此后,日本为了充实本土防空部队的力量,挪用了本应用于补强西南太平洋方面的战斗机份额,分散了本就不够充足的兵力,对其今后的作战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与此同时,为了压制日军在亚战大陆的攻势,负责中·缅·印战区作战的第10航空军所属的第7轰炸机大队也开始换装最新型的B-25C型轰炸机。该大队所属的第11轰炸机中队于1942年6月正式进驻中国战区参与对日作战,与1943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中美混成联队(CACW)第1轰炸机大队一道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日军陆地和海上目标实施了广泛的打击。

1943年11月25日,由美陆航第11轰炸机中队(8架)和中美混成联队第1大队第2中队(6架)派出的14架B-25轰炸机在8架P-51A和8架P-38G型战斗机的掩护下由遂川机场起飞对台湾新竹的日军基地实施了远距离的越洋突袭,这也是自杜立特轰炸东京以来,日本的所谓“绝对国防圈”之内的目标首次遭到盟军的空袭。

另一方面,以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为骨干组建的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CATF)在1943年3月升格为美国陆航第14航空军以后,其对地战术支援的核心力量—第341轰炸机大队(由第10航空军调入,下辖第11、第22、第490、第491、共4个轰炸机中队以及1个运输分遣队)的主力作战装备也是B-25型轰炸机。至1944年底部署在中国战场上的B-25型轰炸机总数已达106架,在各个地面战场上对日军的坚固阵地、后勤补给基地、重要桥梁和铁路枢纽实施了持续有效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

第491中队装备的B-25H型轰炸机

1944年在中国上空飞行的B-25H轰炸机 该机装备威力强大的T13E1型75毫米加农炮

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转向太平洋战场,除原有的负责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方面作战的第5航空军和负责中部太平洋—夏威夷方面作战的第7航空军外,美国陆航又于1942年12月14日在新喀里多尼亚组建了主要负责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方向对日作战的第13航空军,该军部署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最前线的第42轰炸机大队(下辖第69、第70、第75、第100、第390,5个中队)也装备了B-25型轰炸机。待以瓜岛战场为中心的所罗门海域态势趋于稳定后,第13航空军亦开始将主要兵力向新几内亚方向徐徐推进。

第42轰炸机大队装备的B-25J型轰炸机

另外,为了弥补第341轰炸机大队调往中国后留下的战力空缺,又于1944年3月从地中海方面抽调了同样装备B-25型轰炸机的第12大队(下辖第81、第82、第83、第434,共4个中队)划归主要负责印缅战区的第10航空军指挥。

由于缺乏机械设备中国军们只能依靠人力修建野战机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支持援华的美陆航B-25型轰炸机相继参加了常德会战、长横会战、豫中会战、湘西会战等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多个重大战役。

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的B-25型轰炸机,其作战样式大多以近距离的对地支援和对舰攻击为主。特别是第5航空军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近距离的对地对海攻击,在前线对其装备的B-25型轰炸机实施了各种强化火力的改进尝试,使之成为了一种火力异常强大的对地攻击机。

1943年11月2日 第3轰炸机大队的1架B-25扫射型在对日军在东南亚最大的海空据点拉包尔实施攻击后正在高速脱离。图中可以看到飞机后方停泊在辛普森湾内熊熊燃烧的日本舰船

比如说,取消了B-25C型的投弹手和机首的透明玻璃观察窗,利用腾出来的机鼻空间布置4挺固定安装的12.7毫米口径机枪,在驾驶舱下方机身两侧加装双联装12.7毫米机枪吊舱等等。由于在实战中表现出众,其强化近距离支援火力的思路对该机后续型号的设计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最终催生出了B-25G、B-25H等装备了75毫米大口径身管火炮的对地攻击特化型号。

正对日军的拉包尔基地实施空袭的B-25轰炸机机群

1943年7月,第5航空军接收了首批67架配备了75毫米航空炮的B-25G型轰炸机。经保罗·甘上尉的实地测试后,发现该炮虽然射击精度不错,但是一次攻击进入至多只能发射4发炮弹,且在此期间为了提升火炮的命中率,必须让轰炸机长时间保持安定的飞行状态,增加了暴露在敌方地面火力下的时间,对飞机的生存性构成了不利的影响。不过,即便如此装备75毫米火炮的B-25G仍然在新不列颠战役期间对拉包尔的日军阵地进行的攻击中表现活跃,在36天内共计消耗了1,253发炮弹

在对日本舰船实施攻击的B-25

到了1944年初的马绍尔战役时,值得使用75毫米火炮攻击的高价值目标已经变得非常稀少,因此很多B-25G拆除了已经成为了累赘的75毫米炮,在原安装火炮的位置上加装了2挺12.7毫米机枪。至1944年4月为止,共计有82架B-25G在澳大利亚的汤斯维尔兵站接收了上述改装。虽然此后又出现了配备轻量化的T13E1型75毫米炮,性能更出色的B-25H轰炸机,但是这门75毫米炮同样未能在前线获得陆航官兵的好评,反倒是机首没有安装火炮配备8挺机枪的扫射型B-25H更受欢迎。

拆除75毫米加农炮加装2挺12.7毫米机枪的B-25G 使前射固定机枪数量增加到了8挺

在太平洋战场,B-25以其坚固耐用的机体设计和良好的可维护性而深受广大陆航官兵的好评。正如杜立特中校率领的B-25机队在空袭东京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那样,B-25所拥有的足以从航母上起飞的短距离起降能力,使其非常适合在东南亚条件恶劣的丛林野战机场服役。

第345轰炸机大队设在比阿克岛的前进野战机场,条件相当恶劣

相较之下,与B-25同一级别的马丁B-26“劫掠者”中型轰炸机不但在航程方面略逊一筹,还由于采用了高翼载设计,导致该机起降速度过快,需要更长质量更好的跑道,因此并不适合在环境复杂的东南亚执行作战任务。最初部署在东南亚的B-26在后期有很多都被调往了欧洲战场,而欧洲战场装备B-25的部队反过来有不少被调往亚太战场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对于B-25H(上)的75毫米炮 太平洋的美国陆航官兵更偏爱B-25J(下)对地扫射版本机首的8挺12.7毫米机枪

另外,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北端,负责阿拉斯加—阿留申方面对日作战的第11航空军所属的第28轰炸机大队也于1942年12月开始换装B-25型轰炸机,在北方的阿留申群岛防范日军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二、欧洲战场

第12轰炸机大队的B-25运抵埃及的时间是在1942年的8月。此时北非战场上的盟军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在6月的加查拉战役中遭遇失败后,英第8集团军已于6月末从迈尔萨·马特鲁后退到了阿拉曼一线,而在接下来的8月31日,德意军队又发动了旨在彻底击败北非英军有生力量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这也是轴心国在北非战场上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第12大队所属的第9航空军在这个由守转攻的关键时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后盟军在取得制空权的情况下依靠强大的空中火力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第12轰炸机大队装备的B-25C型中型轰炸机

飞翔在突尼斯上空的第12轰炸机大队B-25编队

最初,抵达北非战场的B-25以执行夜间攻击任务为主,不过,很快就由于在夜间发动机的排气口排焰明显,容易成为敌机攻击的目标的原因,损失了4架飞机。此后北非战场上的B-25便转换为了以执行昼间任务为主的攻击模式。

第12轰炸机大队第81中队装备的B-25型轰炸机正在北非上空超低空飞行,为了适应当地独特的环境机翼的除冰套件均已拆除。

随着1942年12月,负责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方面作战的第12航空军所属的第310轰炸机大队(下辖第437、第438、第439、第440,4个中队),以及1943年春第9航空军第340轰炸机大队(下辖第486、第487、第489、第490,4个中队),第12航空军第321轰炸机大队(下辖第445、第446、第447、第448,4个中队)的相继到来,驻扎埃及的B-25部队已经达到了4个大队之多。

在P-51D战斗机的掩护下飞翔在意大利上空的第340轰炸机大队B-25J型轰炸机

北非盟军的作战行动亦随着空中力量的不断加强开始变得愈加积极主动。从1942年11月8日的“火炬行动”(北非登陆战役)开始,在双方持续展开了6个月的惨烈攻防战之后,1943年5月13日,驻北非的徳意军队终于全部宣布投降。在此期间,B-25型轰炸机与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一道,有力地支援了盟军的地面作战,对徳意军队的地面阵地、后勤补给设施、地面和海上运输线路实施了广泛的打击。另有一部分B-25还参与了对地中海活动的德国潜艇部队的搜捕。

B-25机体坚固耐用,维护简单方便,即使是在北非战场上依然具有相当的战场生存性。

此后,4个装备B-25的轰炸机大队又参与了于1943年7月9日开始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在这一年的秋天,第9航空军被调往英国准备即将到来的对德攻势,而下辖的第12和第340两个装备B-25的轰炸机大队则被留在地中海方面,划归主要在该地区活动的第12航空军指挥。

在意大利休整中的第340轰炸机大队装备的B-25J 型   

总的来说,在地中海区域活动的B-25中型轰炸机的作战样式,仍以常规的水平轰炸为主,因此相较于采用封闭机首的对地扫射型号,采用玻璃机首的常规型号要更多一些。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陆航的B-25在最多时在前线部署有47个中队,其中25个部署在中部以及西南太平洋,10个部署在CBI战区(中国·缅甸·印度),至于部署在以北非-地中海为代表的欧洲战场上B-25在最巅峰时期也仅有12个中队而已,在加上地中海方面资格最老的第12大队后来也被调往印度,B-25的作战区域明显呈现出了以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为主的特点。

—全文完— 


由于读者互动功能已经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现故障,本号暂无法留言,如有建议可后台私信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澳北空战:“零式”和“喷火”的较量
一日击落九架,两机退敌六十,太平洋战场上的超级王牌!
B-24“解放者”轰炸机
[转藏] 道格拉斯A-20“浩劫”攻击机简史
远人:戴广进,南京空战中英勇牺牲的合肥籍抗日烈士
二战经典飞机P—5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