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山居笔记》一个背影的学问,解读余秋雨散文写作的多层内涵
饼子啃书 2019-03-08 17:00:29

不管是读书爱好者,还是写作爱好者,阅读始终是你无法绕过的一条路,对于前者,只有你会阅读作品,你才能真正知道,文章和作品的优秀是源自文本的那个位置,文学的美,它美在哪里?对于后者,只有会阅读,你才能真正在前辈的文章中,找到你值得临摹的对象,找到给你启发的那一个巧妙的创意和灵感,这些恰恰是你未来去独立完成写作,由模仿、学习,直到你可以独立的原创的写作必走之路。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历来文坛是有争议的,曾经在九十年代因为他的作品而引发的一场激烈的争论,以至于都可以称之为文坛的大事件,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所有的争论都来几乎自于文化的争论,批评的源头都指向文化的批评,而非文学艺术的批评,因此我们今天必然的要抛开文化审视,而专心的在文学艺术的层面进行解读,从而获取我们想获取的艺术价值,而其他。


在余秋雨的这本《山居笔记》中,开篇就是这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的文章,要解读这篇内容,我们首先就要从这一个题目入手,这个题目对于作者的拟定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从其表层去看看这种标题的拟定,它有着什么的美学逻辑思考在里面?结合文本,“背影”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时间上的,一层就是空间上的。

对于时间的思考来自于这种王朝更替,以当代人视角看繁华过境的背影喻象,以此理解背影的含义;而从空间的思考来自于之后避暑山庄的地理位置,他处在王朝的后院,仅仅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后花园,从这里看到的也许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侧面,一个时代一隅,它不是历史和王朝的正面。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文章这样一句话来进一步的形象化理解,他就是作者在第一章最后写下的这句:“只要轻手轻脚地绕到这个消夏的别墅里,去偷看几眼也就够了。”偷看而不是大张旗鼓的考察以至于再去考据。

文学与文化很多人并没有进行一个必要的理性的区分,总觉得文学应该服务于文化,或者文学应该依托于文化,而把这种文化内容非要以一种学术的方式,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表达,也许这也是源自我们多年来对于知识传授方面的方式影响,导致我们不曾去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来虚构一个历史,从而完成一种情感的抒发与寄托。

这一点余秋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这所谓的“偷看几眼”,其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做客观的学术性阐释,而在于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就像我们站在球场观看球赛,不时的站起来大声狂喊,“后卫,盯住9号……”我们并不试图像裁判和教练那样决定什么,而仅仅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抒发,当然这种情感的抒发还是先验思维逻辑的一些必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就不进行展开陈述。

因此这种文学的自由想象,很容易被实用性的文化条框所束缚,这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作者给我们这样一种打开历史的方式,一个打开想象的角度,颠覆了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完成了一种由联想为基础内的艺术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整篇文章以山水为起点,终点却落在了人文,这是作者用诗性的语言话语层对其山水进行一个修辞预设,从而延伸到了文本的修辞设计,最终完成了通过截取避暑山庄这一个王朝后院角落,来对一个王朝兴衰的理解和认识表达。这就是一种一气呵成的首尾贯通主题,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始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散文里的散,而是层层递进的最终由山水一步步的走向了人文的目的地。

当我们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种罗圈椅上休息这一个疲惫的王朝。”在这里题目里的“王朝”两个字在此被作者加以利用,其意义又是什么?

首先作者巧妙的把避暑山庄比喻成一把罗圈椅,又把题目嫁接到这里,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来形象的表达和提升自己的文字艺术美感,从而实现以小说场景化的叙事,来继续推动整体内容继续前行。接着他又用牌匾上“避暑山庄”的四个字的字体所流露出的书法艺术感,形象的联系到一个胜利者身份的康熙所表现出的从容与安详

在写避暑山庄的时候,作者实际上已经淡化了避暑山庄的有形实体,同时引入了长城的内容,通过整体的内容写作来看,作者始终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写作策略,把引入长城的内容来为避暑山庄进行修辞幻想进行建构,最终喻指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王朝的“无形长城”。

我们不妨把作者对于避暑山庄做修辞化展开来看,看看作者对避暑山庄做文学艺术处理所体现出的文字魅力,避暑山庄从一开始的一个王朝休息的“罗圈椅”,然后写出它是一个无形的长城,最后又写成一个康熙皇帝生命吐纳口站、到之后的一座吉宅,直到其倾塌,王朝的覆灭,所有的这一切构思已经不再单单是散文化的构思,而是以一种写小说的那种喻象铺陈,最终完成提升自己表达情感的立体感。


纵观全文,我们看到作者对于历史的表现方式,既不是那种无厘头的颠覆式“戏说”,也不是考据学者的那种正襟危坐、严谨、刻板的学术姿态,而是一种诗话的散文来对历史做主观性的艺术化概括,在这里我们重要的永远不是去分析、辩论作者表达的内容是否和官方教科书的立场保持了一致,文献与史料再也不是局限和束缚文学艺术联想的镣铐,艺术性的自由在这里真正的自由起来。

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总喜欢进行对与错、是与否的二元对立,这样显然是一种干瘪苍白的认识,没有颜色,更不形象,通过多角度,多人的艺术想象,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有的人说这个人很小气,有的说这个人很有洞察力,有的人说这个人很顾家,通过几个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会显出一种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学术上的否定,甚至是主流价值立场的否定,最后只剩下这个人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好人的粗暴判断和认识,这无疑是黑白单调的,甚至可以说是无趣的。

因为这种单调的对立形成的思维匮乏,从而形成认识的单一具有的狭隘性,作者在这篇文章开篇即已经对其进行一个态度阐明,那就是一种所谓“正统轮”的观点,但作者也感受到了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对此做了一个暂时搁置的处理方式。

表面上是掩盖,其实却是否定的立场,这种对“正统论”的态度,也是对其艺术化、散文化的文化内容抒写做了一个呼应,最终其实作者的整篇内容同时算是双重阐释,完成了对情感和历史的抒写,同时也间接的完成了对开篇“正统论”的回答,所以我们看到开篇那冗长烦琐的情绪描述,并不是一个虎头蛇尾的、不了了之的话题,而是作者对其主题的深层回应。

文:饼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象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读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的一点感想
经典散文,《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老年》,作者余秋雨
散文诵读《饥荒》作者余秋雨
一代才子余秋雨的背影
你小时候,也被老师劝过读余秋雨的书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