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毓庆 | 《春秋》是一部怎样的书
“名作欣赏”
即可订阅

来源:本文节选自《:正名分而明责任(上)》一文,原文刊登于《名作欣赏(上旬刊)》 2017年第3

 

如果说《尚书》是“述三代以彰王道”,注重政治管理体系的建构;《易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注重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礼》是“制礼义以倡人道”,注重人的行为实践体系的建构;《诗经》是“顺人情而循礼义”,注重人的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构;那么,《春秋》则是“正名分而明责任”,注重人的名分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系建构。这五种“经”各有范畴,但在“觉世牖民”方面也有所交叉。比如《礼》讲的是“礼”,《诗》的核心是“止乎礼义”,但“礼”在《春秋》中同样是重要的内容,甚至司马迁说:“《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再比如《尚书》是“史”,《春秋》同样是“史”。正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易类”总叙所说:“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也就是说,《尚书》《春秋》的内容几乎全部可以作为真实史料进入史学范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五帝本纪》及《殷本纪》《周本纪》,就大量参考了《尚书》,《世家》部分则大量参考了《春秋》,《列传》部分则大量参考了《战国策》。


作为“五经”之一,《春秋》也是最有故事、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同样是“史”,它比《尚书》语言浅显,且人物事件众多,虽记事简赅却深寓褒贬,因而读者更容易接受。又因其是编年体史书,所以史家在研究史料时也多能循其脉络,理顺中国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纹路,自古以来就备受史家重视。从“觉世牖民”的角度看,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正因为《春秋》的叙事行文中暗寓褒贬,那些乱国奸臣、祸民贼子就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而心怀畏惧。


那么,《春秋》是一部怎样的书?它是什么性质?为什么叫“春秋”呢?杜预在《春秋左氏序》中这样回答: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这是说《春秋》是鲁国的史记,它记事之法是按时间顺序。至于为什么叫“春秋”,是因为它是按年编写的,而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故交错抽举“春秋”以代表四季。杜预的这个解释可能有师说来源,但并不能令人满意。另外还有两种异说,一种是说孔子作《春秋》,始作于春,书成于秋,故取了这个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取“春秋”以为名,想让为人君者不失“中”道。这些看来都是臆说,是离开古人的生活背景而所做的逻辑推测。我认为这和古代的农业社会生活有关。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对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周族,这是一个以农业起家的民族,故周朝社会特别重视农业。每年开春,周天子要亲自开耕,并祭祀社稷;秋天则要答社稷神。像《周颂》中的《载芟》和《良耜》两篇,就是有关周天子春祭、秋报社稷的歌子。同时祭祀、朝聘等重大活动,一般也在春天或秋天。如《周礼·州长》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周礼·小行人》说:“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王亲受之。”《鲁颂宫》说:“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墨子·尚同中》说:“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渐渐地,人们就以“春秋”来代表一年了。中国古代问人年龄,常问“春秋几何”,如今人们歌中也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以“春秋”指代一年的说法都来自于这种古代农业社会的习俗。但在中国早期非农业社会时期,也有用“冬夏”来代表一年的,我们从《山海经》里就频繁地看到“冬夏”的概念,如言“冬夏有雷”“冬夏有雪”“冬夏播琴”“冬夏不死”等,但没有“春秋”。这反映了没有进入农业时古人的一种观念。进入农业社会后,“春秋”的意义就大过了“冬夏”,人们更习惯用“春秋”来代表一年了。


也正因为如此,把史书称作“春秋”,就很自然了。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有本国的编年史书,大多都叫作“春秋”,如《墨子明鬼下》中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也有些其他的名称,如《孟子》中说:“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但各国的“春秋”都失传了,现在存留下来的就只有鲁之“春秋”了,这就是列入“五经”的经孔子修订过的《春秋》。


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可以说是我国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年历史的大纲,相当于孔子在当时修订的一部“近代史教材”。可贵的是,《春秋》虽然是“鲁史记”,但它在记述鲁国历史的同时,还记载了同时代其他诸侯国的历史,其中既有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政治事件,也有日食月蚀、地震山崩、水灾虫灾等自然现象,还有祭祀、婚丧、宫室、搜狩等经济事件,因而在后世学者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时,能够得以看到那一时代各个国家的情况,也就是说,《春秋》所展示的是一种“天下”视野,而非单纯的鲁国视野。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关于孔子为什么要编《春秋》,它的意义何在?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详引董仲舒的一段话做了说明: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眀也。


这是说,孔子看到了周的衰微和诸侯之间的相互侵害的现实,同时他自己用于当世的出仕愿望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感到自己所奉行和倡导的“道”难以推行,所以决定对二百多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进行评断,为天下设立一个是非标准,对天子、诸侯、大夫的非礼之行,一律给予贬抑。他认为空谈道理,不如用具体事情来说明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著《春秋》“以达王事”。又说: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从经的角度看,《春秋》具有“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的素质,能把古今不易之理,存于文字语脉之中,使人们可以之为价值尺度,以衡量事物。就其功能而言,《春秋》能“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能把一些混乱得让人感到迷惑的问题弄清楚,把是非混淆的问题弄明白,把人存犹疑无法判定的事情判定清楚。就其目的而言,则是“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在明确的是非态度与行为选择之中,以实现王道,拨乱反正。又说: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这则是就《春秋》的政治意义而言的。无论是君还是臣,不知道《春秋》,就不明善恶,不知守常应变之道;不懂得“《春秋》之义”,就会君行无道,臣行篡弑,国家自然会处于混乱状态。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知礼义。“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它可以礼义禁祸乱于未然之前,笔伐乱臣于已然之后。让后世知君当如何为君,臣当如何为臣。


简言之,在古人心目中,《春秋》的意义,在于其能维护伦理道德秩序,保证社会的永恒稳定。

 

作者:刘毓庆,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做“春秋”
历史上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孔子爱的真是他的“豪车”吗?
九经古义卷十五
戴氏注论语 译注 学而第一
今古考学卷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