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尹梅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天空中自由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一、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并且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课堂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高屋建瓴地把学生带进传统文化的高雅殿堂。

二、 教师应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本体

(一)抓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课内强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秦兵马俑等被列为世界遗产,民间工艺、传统节日、艺术风俗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认为是最难忘、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在这一课教学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五十六个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马踏飞燕》一文,马踏飞燕又称“天马”,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还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天马的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受到熏陶。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必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诗歌、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鲁迅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读得广些,不断积累,才能得到更多收获。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了解固然重要,学会思考文章寓意、了解文化精髓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是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让中华文化精髓在学生的血脉里源源流淌。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唐朝军队收复失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心情。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展示了清香高洁的品格,以此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再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丰富多样。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的感情,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

朽的赞歌。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2.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3.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4.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 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和实践,实施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太多诱惑。不管生活怎样热闹,都需要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不管社会怎样变迁,科技怎样进步,也不管教育怎样改革,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经典诵读、课本剧、古诗朗诵比赛等,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活用,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

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努力付诸实践,让每个学子从小就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蓉专栏】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谷林林: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研究
学习体会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张冬华)
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