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思考*

我国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思考*

● 田 甜 孟令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西方教育模式被引进中国,其研究成果甚丰。它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最多,争议最大的学习与教学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诠释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去实践层面上的困惑。本文从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思考。这种思考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中小学实践应用还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建构均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组合作学习;竞争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国外小组学习研究及全面论述小组合作学习的专著和权威的论述已经出现很多[1][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一词,从2001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论文高达3977篇,核心期刊论文达230篇,硕士论文达970篇,可见这方面研究之兴盛。这些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组织结构介绍得比较详细,大多数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研究和Jonhnson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相似。简而言之,即要求学生积极依赖,面对面交流,承担任务和个人责任,有交流技能,学会自我评价。在实践层面,教师和学者们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师教学中重形式而轻方法,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多数学生的主动性欠缺,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重视整体奖赏而轻个体的奖赏等等。在这诸多问题中,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问题尤为难以解决。首先,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发言,这自然降低其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其次,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涉及很多心理学层面的问题,如个人的学习动机等。这些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已经探讨多年并取得很多成果。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通过学生间的竞争来激发其学习动机。特别是在近年来看似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教师往往通过学生之间和组与组间的紧张竞争来实现。从课堂互动的角度看这类小组合作学习很成功,但学生在竞争气氛中成长很可能对其心理健康有影响。

本文从一个以传统文化为理念的学校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出发,来思考东西方文化对竞争的不同理解,讨论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免过度竞争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小组竞争与合作的学习一例

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的孔子中学把学校的儒家仁爱氛围和小组合作竞争相互交融,降低了学生为竞争而学习的不良倾向。他们提倡的组组对抗和个人对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个生源一般,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的城镇初中,其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通过儒家文化的灌输达到了在竞争/合作以及竞争/仁爱的双重教育作用。下面是其中的某个班级的小组活动片段。

(一)组组对抗打擂 (班主任为第一人称)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提高协调配合能力,实现学习的高效,大家在班会上各抒己见,由于孩子们都是零零后的少年,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单调,作为教师,我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只有在团结、奋进的情况下就会全面发展,大家最后一致认为:采用小组对抗打擂,在德、智、体等方面形成比赶超的氛围,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团队精神。

在班级成立初始,班内每两组组成挑战联盟,在班委会的组织下推选出考核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全部表现进行记录考评,对每组都进行整体核算,值日班长进行量化考核小组,每天晨会公布各组情况,对抗小组互相总结评价。要求在课堂中,每个同学都有积极回答课堂问题的机会,而学生的成绩进步的名次也就能提高其小组成绩,同时将好人好事也计入个人、小组成绩,在这个班级大家庭中,只要努力做了就会体现出来,也给个人和集体有促进作用。

(二)人人量化,生生挑战(第一人称为教师)

在班级这种大氛围下,学生主动性明显增强,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每两名学生组合,互相竞争,共同进步。我班季XX和孔XX就是其中的一组。经了解,季XX为单亲家庭,从小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打工收入很低,母亲既要照顾她,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我曾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季XX一定比较自卑,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特别乐观,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她上进心极强,学习非常认真。同样,孔XX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属于留守儿童,故在学校寄宿,刚入初中时,内向的她非常想家,时常流泪,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面对这两个特殊的孩子,我主动与她们交流,鼓励她们交朋友,互相学习。季XX的乐观时刻影响着孔XX,孔XX也慢慢地敞开心扉,互相倾诉烦恼,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天,两人主动相约成为竞争对手,并保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通过这种方式,季XX带动孔XX在性格和学习上的改变,同时孔XX的严谨也使季XX变得细心了,当对手灰心时,两人能互相鼓励,在竞争中互相贴出“苹果笑脸”,此时的她们已经不去计较谁的笑脸多,谁的笑脸少,有的只是共同的进步。这样的竞争对手在我班不止一对,正是孩子们的互相影响,互相督促才使我管理班级得心应手,最终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实现我的特色班级管理。

(三)竞争环境中的同学关爱(第一人称为学生)

学生A反思:在班里,令我感动的同学是我的组长顾XX。和她在一个组时间久了,就感觉出她的认真负责,也没感觉她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她既是一位认真的课代表,又是一位负责的小组长。她收小卷时很认真,有时也会得罪同学,但她一直任劳任怨,一直干下去,做好课代表,而且只有她一个人去完成。老师交给她的任务她也绝不含糊,都能做到效率高,质量好。她做了小组长后,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我们,尽了小组长的责任,很让老师放心。她严格管理着我们,绝不包庇,该扣分的就扣分,她没有丝毫犹豫。如果组内的同学有什么难题,她也会帮助组员,共同解决。我这个爱说话,管不住自己的人也让她管理的沉稳下来了,专心用功了。她不仅对我们严格,对自己也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总能提前完成,而且也认真思考,肯下功夫。而且她还关心同学。一次,吴XX同学身体不舒服,她带着吴XX去医务室,没想到走到半路吴XX就吐了,她又是倒水给她漱口,又是把她送老师那里,讲述情况,做完这些,她才回来做作业。看,这就是“深藏不露”的顾XX。

学生B反思:自从我分到了五组以后,这个组变成了我的极乐地。因为这个小组四个组员在一起总能碰出好笑的火花。尤其是组长王XX,不论怎样难或怎样复杂的题,她都有耐心给你讲解。我感觉她当我的组长是我的幸运,因为她有责任感,各种难的问题,她总要挺身而出,她会做好自己,成为我们的模范标兵,她总是担着很重的责任,我发现她是我们组最后走的一个,晚自习来的最早的一个。也给我带来无限乐趣,我们四个人在一起,及时在迎接期末的枯燥的生活中,也会有笑话在口中蹦出来,为这枯燥的生活画上一笔艳丽的色彩。

二、案例讨论

孔子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模式。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关于小组竞争的理论思考,但从其教学实践上看其竞争模式中多元化因素是明显的。

首先,案例中出现的很多关键词体现了这所学校所提倡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不是单一的小组竞争。在组与组的竞争中,学生们强调了“温暖”、“开心”、“互相帮助”、“互助”、“不骄傲”等。这些关键词中所反映的是学校提倡的儒家仁爱文化理念已经贯彻到了班级和学生层面,学生自己对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关键词所围绕的是“竞争”,是在竞争中融入了这些理念。

其次,个体竞争是以“友谊”为前提的,并以榜样的力量作为其前进的动力。案例中学生给出的两个反思均是对小组中有领导力学生的称赞,是有能力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一种帮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组长和这些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在竞争的氛围中的关爱和带领。

再次,孔子中学的竞争体现了不同的单元结构,具体体现在个体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小组之间的竞争。由于小组内部的学生是由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配而成,个体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部是不平等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学习较好的学生对学习较差学生的帮带作用上,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则表现为对小组集体荣誉感的追求上。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思考

在过去15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西方教育理念是作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入中国的。其文化取向及其东方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没有进行足够的研究和理解。通过近十几年的教育实践积累,对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理解的时机已经成熟[3]。本研究就是这类研究的一个例子。过去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多集中在对西方研究和实践成果的介绍和综述上,对于其内在的机制虽然有东方的理解,但并没有精准具体的本土化研究指向。本土化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外来文化模式的适用性问题。需要把外来的文化通过本国文化的吸收和理解而达到一个“化”的过程和应用。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适当的改造。

第一,在将“竞争”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应该把“竞争”从一个倾向于一元的西方概念理解为一个多元共存的东方概念。

西方文化在表述竞争时往往体现出一元化的倾向,是一个either/or问题。市场经济需要在公平的规则下进行竞争。强烈的竞争意识多和一个人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因而竞争往往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词汇。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对竞争也提出尖锐的批评。正如Fox(1999)所指出的,“竞争是仁慈的永久阻碍。竞争的灵恶力量在于它隔离自我,将自我窄化为只是与其他自我争斗这一维度上,以至于所有关于共享(无论是同甘还是共苦)的希望都不再可能”。[4]

竞争的模式在进入教育之后,其育人功能往往被忽略。例如,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争和个人间的竞争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策略。但很少有教师思考单一应用这种竞争策略将带给学生什么。从实践的角度思考,如果没有一定的小组间和学生间的竞争,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实难以调动,特别是对于一般学校的普通班,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竞争往往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前提。但如果教师一味的对其竞争教学模式进行强化,一个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培养了3年乃至5年的好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这恰恰回归到了前面的Fox对这个问题解析。竞争很可能成为这个好学生的“灵恶”。竞争的一元化理解导致的这种单项培养往往使人心理脆弱,容易产生焦虑,很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抑郁症迸发的根源之一。因此,在我国教师教育观念中破解其对竞争的一元理解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教师应该深入理解“竞争”作为多元共存关系的东方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及阴阳相生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对竞争有更为合理的刻画。不同于西方的一元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竞争的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在中庸中提倡不偏不倚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提倡“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阴阳理论则强调事物的互相依赖性及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互相变化的原理。这一思维方式对我们认识竞争有深刻意义。竞争在东方文化话语语境中可以被认为是二元乃至一个多元的概念,其本身可以和人与环境的不同作用而进行动态表述。依据周易的理论,竞争可以是“纯阳”的,也可以是“纯阴”的。这两种状态可以理解为竞争作为极端行为的一种认知,和西方的either/or模式较为相近。但其他的互相作用的状态则是竞争与非竞争的一种关系互动。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竞争与非竞争的一个“致中和”状态。达到不争而争的境界。这种模式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时,可以衍生出多种模式。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竞争/谦让意识的培养,竞争/合作意识的培养,竞争/积极情绪的培养,竞争/仁爱精神的培养等。在以往的文献中,我们已经看到少数学者关于竞争/合作问题的理论反思,提出合作与竞争应该是辩证统一的[5][6],但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有志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老师应该从文化理解的高度对这个问题重新思考。

第三,教师应该以竞争的多元理解为出发点来开发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实践层面上,教师采用的合作学习模式多集中在异质或同质分组,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到一组或相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到一组。竞争多元模式理解不但可以创造出上述提出的二元教学模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维度而产生新模式。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分组而不是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可以把学生中特别趋向于竞争性格类型的人分到一个组,不愿意竞争的人分在一个组。从周易的阴阳原理出发,来均衡发展其人格特质。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这类分类的可能。谢晓非等在2006年发展了一个心理学量表专门测试竞争人格倾向和合作人格倾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7]。可以应用于对两种类型学生的甄别。在过去的课程理论发展中,学者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还没有这方面的关注。

第四,教师应该同时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来积累实证数据,以期在小组学习模式的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具体可行的有效模式。

目前我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证数据多停留在宣扬成功经验方面,真正在心理或文化视角下详实研究的不多。没有一线教师的积极的长期的参与,这项本土化的工作很难完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国绝大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异质分组[8],即将好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编在一个组互相帮助。正如我们文献中指出的,这类实践忽略了一个问题是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竞争获胜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在组中不自觉的建立优越感,会不断强化和其他组进行竞争的意识。如何来对学生的这种优越意识进行有效控制?如何发展谦让精神,合作心态,使其向着中庸人格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培养强烈的永争第一的心态?这类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实验摸索和尝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套用。这类研究可以积累质化数据,也可以是量化数据,无论哪一种均需要有详实的材料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2]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4]蒋波,丁梦扬.竞争合作教育的意义、导向与途径[J].天津教育,2007,(9).

[5]陈欣.合作与竞争统一的教育观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6,(8).

[6]高德胜.竞争的德行极其在教育中的扩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

[7]谢晓非,余媛媛,陈曦,陈晓萍.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J].心理学报,2006,(1).

[8]孟令奇,崔安玲.吉林省初中数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质化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10).

(责任编辑:张 斌)

*本文系山东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重大委托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编号:VT16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田 甜/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孟令奇/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与数学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述职报告
竞争教学法有那些独创性
还在“管”学生?班主任不妨让学生“分组自治”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那些“不改”的理由(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