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分析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四层四翼”的高考测评体系。这一理念的提出,让高考试题的命制与检测更富科学性。“四层”主要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四翼”主要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它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提出的,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项内容。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正式颁布后的一次考试,是对课标中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考试题中的一次尝试,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等特点。那么,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点是如何呈现的,试题又是如何具体贯彻落实“四体四翼”理念,贴合语文学科特质呢?

一、试卷呈现了什么——语文能力素养化

(一)“核心素养”命题化

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具备什么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2018年课标卷都很好地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体现了出来。比如,课标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图表分析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图表转述题。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生活中,阅读数据、阅读图表、设计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

(二)“高校选拔”命题化

当节点间距离d(Si,Sj)小于或者等于通信半径Rc时,ρij=1,即节点Si与Sj存在无线通信;当节点间的距离d(Si,Sj)大于通信半径RS时,ρij=0,即节点Si与Sj不存在无线通信。

当下,高等院校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语文能力,2018年课标卷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比如,课标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选材大多是专家学者撰写的极富思想含量的学术论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中也有一则材料属于社科类的学术论文范畴,这与高等院校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检索文献、梳理文献的能力相关。课标卷的作文不再是同类的求同型材料或非此即彼的对立型材料,而是多元多维的关系型材料,比如2018年课标III 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的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审题时要围绕标语内容及含义,建构起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我”对时代、国家发展、未来的思考,这与高等院校需要学生具备比较辨别能力、理性分析能力、逻辑演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者之一,他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人们所熟知。在他青年时期,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就有深刻的认知,他主要从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来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

(三)“教学导向”命题化

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高考的育人导向,也体现了考试的教学导向。2018年课标卷通过创新试题设计、丰富题型考核等功能,很好地发挥出了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转变。比如课标Ⅲ卷文学类阅读部分的“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这样的命题设计几乎复习不得,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考查,既要清楚“两者关系”,又要分析“两者关系”。如果不深入研究试题的“教学导向”,复习备考便缺乏针对性,复习效果就不明显,使本来就“少、慢、差、费”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低效。

二、试卷考了什么——“四体”在试题中的体现

(一)回归语文本真,崇尚语言运用

2018 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其最重要的表征是:回归语文本真,回归语言本位。题型设计上,除了保留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外,又增加了语意准确、语体风格和思维导图的逻辑推断等考试内容。比如,今年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创设整体语境考查词语、病句和连贯等语言运用能力,以启事、书信等真实的应用文情境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等能力。这些题型变封闭的、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考查为真实语境的语用考查,强调有效交际的语言能力,更接贴合生活实际与学习本真。这个考查思路也将成为今后命题的指导思想。

4)球面波传播系数的线性近似处理方法对波传播演化过程中波形形状的预测精度不高,但相比于传统的局部理想弹性假设方法,本文的近似处理考虑了波传播过程中衰减因子的影响,可以提高粒子速度峰值的预测精度。

(二)拓展阅读广度,形成阅读经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2017 版)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设计了18 个学习任务群,覆盖了“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旨在实现增进语文阅读积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丰富阅读体验等目的。今年高考课标卷中,试卷所涉内容广度非凡,文体多样,文本富有特色。例如,三套试卷均考查了“小说”,但与往年不一样的是,小说选材更富多样化、多元化。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革命小说《赵一曼女士》,课标Ⅱ卷中选择了市井小说《有声电影》,尤其是课标Ⅲ卷中呈现了一篇科幻小说《微纪元》,这也体现了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理念。

(三)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立德树人的底气源自哪里?源自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年的课标卷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份底气、这份自信。比如,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子学”的有关内容,从两个层面探讨了“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新子学”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建构的价值,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寄意深远。课标Ⅱ卷第21 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例仿写,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

(四)注重科学设计,突显关键能力

如果把信息筛选、概括理解认为是语文基础思维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分析、鉴赏评价、逻辑推断、比较批判等能力应该是高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影响着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也是语文的关键能力。

1.提取理解能力。今年的试题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关注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实用类文本阅读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例如,几套课标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题,多从理解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等角度设题,但已经不是简单地考查“词语替换”,而是在解释理解的基础上转换句子或句群的意思,重点考查对句意、文意的读懂,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的能力。

Gaillot等[6]学者研究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的clpP在42℃条件下生长表达升高了4倍。再将野生株和敲除clpP的突变株置于42℃条件下,观察20 h发现,对比野生株,突变株的生长受到严重破坏,几乎不能生长。突变株最高只能在40℃下生长。还有研究发现,将肺炎链球菌的clpP突变株分别置于40℃、42℃、44℃观察3 h,发现随温度的升高,菌株生长量是递减的[18]。Msadek[5]将枯草芽孢杆菌的模式株和敲除clpP基因的突变株,同时放在37℃和54℃的环境下观察5 h并测定生长曲线。结果发现在37℃和54℃时模式株都能正常生长,但突变株只能在37℃下生长,54℃时不生长。

2.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例如,全国卷Ⅲ第9 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三则材料围绕“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变化”主题展开,考生需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筛选、分类、整合;深入考查了考生的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并强化了对考生的探究意识。

3.推断探究能力。新课标强调:“应重视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以及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例如,全国卷Ⅲ第15 题“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该题极具探究性、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定、批判性和独创性。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必须提高高职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更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的联合行动,通过“政校行企”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4.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比如,全国卷Ⅲ第6 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此题跳出了常规命题思路,极具陌生度,需要考生具有宽泛的文学视野和扎实的文学修养。

5.比较批判能力。比较思维其实是一种权衡、筛选的思维活动,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学习语文要在读写中学会比较,从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领悟。比如,课标Ⅲ卷的作文,重点考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比较选择思维。考生需要思考三条标语之间的逻辑思维链条,在三者之间建立起联系,不可孤立地看问题,形成“继往开来,和谐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肩负责任,带着使命再出发”等观点。

附表1: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卷中“四层”对应题号及考点分布

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对应题号Ⅰ卷题号:1、7、9、11、13、16、17、18、19;Ⅱ卷题号:1、7、9、11、13、16、17、18、19;Ⅲ卷题号:1、7、9、11、13、16、17、18、19、21。Ⅰ卷题号:2、3、4、5、14;Ⅱ卷题号:2、3、4、5、14;Ⅲ卷题号:2、3、4、5、14。Ⅰ卷题号:6、9、15、22;Ⅱ卷题号:6、9、15、22;Ⅲ卷题号:6、9、15、22。Ⅰ卷题号:1、2、3、10、11、12、13、14、15、22;Ⅱ卷题号:1、2、3、10、11、12、13、14、15、22;Ⅲ卷题号:1、2、3、10、11、12、13、14、15、22。相关考点①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②文化常识的解说;③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④名篇名句默写;⑤成语的使用;⑥病句的辨析及语言的表达得体;⑦语言的简明、连贯、仿用。①综合分析能力;②鉴赏评价能力;③逻辑推断能力;④比较批判能力。①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②语文思维能力;③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①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品质,关注社会热点、时代发展;②思考百姓民生,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试卷是怎样考的——“四翼”在试题中的体现

(一)基础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应具备适应大学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例如,课标三套试卷中名篇名句默写部分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写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古诗文部分的文化常识采用随文选择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只是她赴晚宴前的想法,刚刚听了田的话后她就犹疑了,田的话让她有所震惊。田开车出来时说送她回家,待她上了车后就问她是去喝茶还是唱歌,女人说找个清静的地方说点事。田见她一脸严肃的样子便开车来郊外了,然后问她怎么说不认识杨剑呢?女人说当然认识,还认得你。

(二)综合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几套试卷中的第4 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8 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等,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第6 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要求学生读懂文学作品描写的故事或情节,揭示的心理或感情,表现的主旨,并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理解“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妙处。

(三)应用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课标Ⅰ卷“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命题点不再是“筛选理解文意”,而是“分类归纳文意”,要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要分类归纳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要回答“为什么”,就要结合新闻作用和读者指向来分析。比如,课标Ⅱ卷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语言运用的判断与修改,贴近现实需要和社会生活,也直接指向了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应用性。

(四)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今年课标卷便紧扣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设置一系列真实的,有价值的活动情境和活动任务,指向考生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几套试卷中创设真实情景的图文转换逻辑推断题,无论是考查内容,还是形式,均较为新颖。传统试卷中语言表达应用板块的命题,一般仅限于语法(或以“语感”替补)、修辞两个层面,很少触及逻辑推断。

离开岗亭时,警察问我:“口袋里有没有车钱?”我说:“你借给我?”他说:“如果没有的话,我们有制度,岗亭可以借钱给你。”

参考文献

[1]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J].中国教育报,201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Z].教育部.20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及2021年备考建议
先睹为快 | 变中的“小、快、灵”与不变的“素养立意”——2023届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卷分析与启示
2020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查重点高中语文教和学
高考能力考查与内容改革研究
从2019高考各科变化,看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为孩子收藏!
语文:加大阅读量 提高思维品质考查力度 数学:试卷结构变化大,难度略增|三中名师解析2019高考试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