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古诗词如何进行情境赏析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远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材。但在教学中,由于时代和年龄的局限性,许多学生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不喜欢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部分教师也不重视古诗词教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而对诗词情境的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扩写赏析诗词情境

古诗词一般比较简短,语言非常凝练,常“一字传神”,却极具形象性。一篇诗词往往就是一副优美的画卷,名山秀川、小桥流水、落叶残花等特定的景、物通常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依托。但是学生接触的古文很少,往往很难理解古诗词中意象、意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简短的诗词将作品内涵丰富的情景和含蓄深挚的情感理解透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凝练的古诗词扩写成现代文,展现出立体图景,可以很好达到赏析美情美景的效果。

如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仅五句,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深秋晚景图。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精炼之至。引导学生扩写为现代文:深秋已至,草木萧瑟。那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干枯的枝丫伸向天空,枯黄的滕蔓缠绕在上面。黄昏了,日薄西山,余光照着大地,时不时传来乌鸦的叫声……这不仅生动描绘出深秋景物各自的特点,而且将九种景物连贯成的画面所表现出的氛围描绘的淋漓尽致。这种深秋暮色的笼罩下,天涯游子孤独行走的苍凉情境,学生便能深刻体会,也能理解作者表达的孤寂愁苦之情。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扩写出一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落日余晖照耀,一座溪亭掩映于荷塘中,一位女子醉入藕花丛中,周围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飞翔的白鹭……这样的扩展,能引导学生入境,真正体会此景此情之美,不难让学生喜欢上古诗词。

二、通过品味语言赏析诗词情境

语言是诗歌创造情境、表达情感的载体,是表现诗歌内涵美的外在形式。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隽永有味,尤其富有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词妙语仔细咀嚼,嚼出诗味、嚼出精华、嚼出美感。

在物流运输仓储中,大件跟小件的难点在哪?小件可以用单一的机械来运输存储,大件很难,并且像电视等大件在运输过程中极易破损。长期以来,大件物流领域一直是智能化推进的痛点,商品体积大、质量重、价值高、易损坏等特征让众多企业对大件智慧物流的探索总是望而怯步。

如王湾的诗作《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可以抓住“阔”“悬”两个字品味:为什么阔?学生讨论会发现,因为“潮平”:春潮涨起,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所以船上人的视野很开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帆为什么是“悬”的,而不是“鼓”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后就能进一步理解诗人用“风正”的精妙。因为光“风顺”还不能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如果很猛,那帆就鼓了。只有在顺风也是和风的情况下,帆才能够“悬”。“正”字包含“顺”与“和”两层内容。设想,如果在曲折的小河里行船,这样的情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水中行船,即使风顺而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情景也难得出现。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位,就能理解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的“以小景见大景,取象宏大”的精彩。再如人们熟知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是用字传神的典范。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真切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用字传神等特有魅力,进而对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细品语言文字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手段。

三、巧用多媒体赏析诗词情境

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诗词表现的情境和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播放恰当的视频、音乐、画面,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将情境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

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者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考察。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de Catanzaro(1991)提出的适应器理论激发了众多的研究,值得感兴趣的研究者予以关注。不过,这一理论依然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检验,而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在未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如学习《观沧海》,许多孩子没有见过大海,对大海的苍茫浩渺和洪波涌起的壮阔没有真切的体验。这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大海视频,让学生对“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沧海茫茫、波澜壮阔的景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容易体会作者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感情。视频直观的视觉既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如王维的诗作《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南方的孩子对于大漠的平旷、荒凉根本没有体验。学习时可以播放苍茫辽阔的西北大漠、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黄河视频,学生就能真正体会作者通过“孤烟”“长河”“落日”而勾勒出的视野开阔的画面,从而理解大漠的荒凉、空阔及黄河的苍茫,以及其中体现的悲壮的感情。

对于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而言,主要的目标是对科研技术成果及其他智力成果的开发、利用、转让和发展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诸多问题。

四、利用实践活动赏析诗词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学习前可以设计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情景,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学习诗歌。

例如在秋天上《古诗中的秋》这一群文阅读课,可以先带领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胜地游览观察,让学生自己体会,之后课堂上讨论“我看到的秋”和“我感受到的秋”,在此基础上学习“古人笔下的秋”,让学生对“自古逢秋皆寂寥”和“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种不同感情基调的诗词进行对比讨论。学生会明白诗人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往往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也可以在积累了一定量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搜集同类体裁诗词进行异同分析,归纳出借景抒情等写作方法,然后尝试自己写诗。可不要小瞧孩子们,只要引导、交流的好,他们能写出很不错的作品。这些方式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自然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教材。古诗词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不仅是每个教师的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很好品读这些传世经典,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吉春亚.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5月版.

[4]邹贤敏.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于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5]胡晓军.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杜殿坤.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2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探微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诗词
特级教师郝敬宏《雨霖铃》课堂教学视频
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诗词世界里的“板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