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意象,构意境,悟意蕴 ——《赠刘景文》教学与思考

我国是诗歌盛产地,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奠定了我国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诗歌之所以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与其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厚重的意蕴等分不开,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在小学诗歌教学中,不少诗歌教学还沿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思路,诗歌教学停留在串讲阶段,没有充分根据诗歌创作的一般特点,采取适宜诗歌文例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语言理解的浅层次上,意象解读支离破碎,不能对诗歌意象进行有机的整合,缺乏意境建构意识,诗歌丰富的意蕴难以得到挖掘,削弱了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效应,本文拟以《赠刘景文》一诗为例,简要阐释诗歌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赠刘景文》之意象、意境、意蕴与审美价值取向

1.《赠刘景文》一诗的意象、意境、意蕴

《赠刘景文》一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诗歌的写作思路和一般的诗歌相似,先写景,后围绕景物抒情、议论。在诗歌的一、二两句,诗人抓住初冬的景致“荷”与“菊”,表现初冬萧瑟之景。然而,诗人却一摆萧瑟之气,用“荷”衬“菊”,描绘菊花在初冬傲霜斗寒的动人景象,从而赋予菊花以丰富的含义,不再是自然之菊,而是赋予菊花以诗人之心意,暗含对刘景文品格、节操赞美之意,生成丰富的意象;然而诗人并未止于此,又在三、四句议论中引入虚拟之“象”橙橘,代表最好风光;综合诗歌中橘树之形象,与松柏同类,从而建构起一个美好之境,为诗歌意蕴生成进行充分的铺垫,并赋予诗歌无穷韵味,耐人寻味。

2.《赠刘景文》一诗的审美价值取向

直线形助力特性曲线是3种特性曲线中形式最简单的一种特性曲线[7],图3明确了转向盘输入转矩Td和电动机助力转矩Ta之间的关系.图中v1,v2,v3分别代表高中低3种速度,0~Td0为无助力区间,Td0~Tdmax为助力上升区间,Tdmax为恒定助力区间初始值.

《赠刘景文》一诗的选取,是因为诗歌意象符合学生认知,既简单,但是又富有层次感,给人以丰富的意象之美;同时,意象营造的意境,又将学生带入一个品格的磁场,使学生受到美好品格的熏陶;最后,诗歌生成的意蕴,又向学生传达交友之道,共勉之情意切切,让学生受到启发,引领学生成长。

二、诗歌教学路径建构:品意象,构意境,悟意蕴

1.品意象,捕捉灵动之“意”

在注册会计师注册领域强化监管力度,选取品德优秀,专业技能比较强的人才,防止滥竽充数,坚决防止凭关系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举措,在挑选的源头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品质。在进行管理时,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待遇,依托高薪养廉的途径让他有自己的生活保障,防止腐败的滋生。顺应时代的潮流方可更好地融入时代,进而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意象是诗人历经情感活动、对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创造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是由客观的“象”和主观之“意”两个基本要素构成。“意”是诗人情感作用的结果,“象”则是意的具体承载体,也是引发诗人情感与创造的触点。因此,学生要领悟诗歌独特的魅力,必须要历经意象生成的过程,透过具体之“象”,捕捉诗歌灵动之“意”,从而走进诗人的主观世界,感受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盈的意象之美。

如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全诗出现的意象主要有“荷”“菊”“橙橘”等。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全诗28个字,每一个字词都经过诗歌精心推敲,每一个意象的出现都凝聚着诗人“匠心”。诗中着意表现荷之“尽”,菊之“残”,橙为黄,橘为绿。品味意象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所出现的景物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荷尽”“菊残”写尽秋末冬初季节的萧瑟,然而“荷尽”与“菊残”表现的视角不同,“荷尽”用“已无擎雨盖”与“菊残”之“犹有傲霜枝”又构成对比,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充分揭示出来。文面似乎是写景,细细品一品,为什么要抓住秋末冬初之季。分析写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诗中季节也预示着诗人的一生,人生青春已然逝,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消沉,诗人之意正是借助“犹有傲霜枝”之“残菊”传达出来的,颇有和朋友共勉之意。

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随着宿主、环境变化和免疫选择压力等不同,临床表现会复杂多样,表现典型化和非典型化的临床症状。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病原不断增强,导致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免疫接种失败现象比较严重[1]。

可见,诗歌中每一种景物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诗人“意”之使然,只有深入品味诗歌之象,才能引领学生透过语言之“象”,捕捉诗歌灵动之“意”,走进诗歌,感受意象多重含义。

2.构意境,渐入幽深之“境”

意境是由意象聚合而成,诗歌的艺术魅力需要我们对意象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意象聚合起来,基于语篇的视角构建意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对诗歌支离破碎的解读现状,渐入诗歌幽深之“境”,触摸诗人真情意,从而与诗歌产生思想、情感等共鸣,受到精神、情感、心灵的触动。

《赠刘景文》一诗,一、二句写景,笔墨集中在“荷”“菊”两个意象上,三、四句议论,又引入“橙黄橘绿”,透视我国古诗词关于橙和橘的文化,将橙、橘并重,借助“橘”之文化内涵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屈原的《橘颂》中,作者极尽赞颂之词,独立不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写实之“荷”“菊”与引入之“橙橘”,构成幽深的意境,诗人之意也在意境生成中得以清晰,“菊”“橙橘”营造的意境,暗含着对刘景文品格与节操的称颂之意。

通过意象的整合,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写景、咏物与赞人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描绘客观景物,表现景物高洁的品性;诗人对景物品性的情感又折射出诗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根据赠诗的特点,我们认识到景物成为“意”之载体,咏物是为赞人。透过构建意境,学生渐渐明白为什么“荷尽”和“残菊”中我们看不到前人悲秋之意,整首诗透出勃勃生机,让人进入一种昂扬之境,正是诗人“意”之所向。

意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整合,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将诗歌看似单薄的意象借助想象力进行还原,在想象力的帮助下透过语言创造的幽深通道,渐入佳境。

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以下简称“民用分类代码”)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和产品开发,包括1∶500~1∶1 000 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不同系统间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测图、编图和地图更新等。

3.悟意蕴,生发无穷之“韵”

资料收集 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使用含替诺福韦治疗方案且发生肾损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IDS发现时间、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肾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等资料。并由感染科医师通过随访和患者复查等形式对病情发展和预后跟踪0.5~1年,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之意,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潜入诗歌,沉入其中,透过多样化的感悟学习,才能从得“意一”向无穷之意升级。在悟意蕴思维活动中,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全面整合信息,除了对诗歌内容进行整合之外,还要实现对诗歌横向和纵向的延展,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水平,了解所赠对象刘景文以及他和诗人的关系,以及诗歌中所写之景的“文化底蕴”,这样我们才能还原诗歌生成的背景,了解诗歌产生的情感“触发点”,将意蕴生成的文本生态具体还原。

《赠刘景文》一诗,还原写作背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我们不难揣摩本诗作为“赠诗”所体现出来的用意是共勉。“共”体现在高洁的物象之中,诗人和刘景文都是品格高洁之人,才具备以文会友创作动机,才具备共鸣点,因此诗歌第一重意图为赞颂刘景文之高洁的品格,也折射诗人的人格魅力;诗人在三、四句议论中提出的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又暗含着诗人希望刘景文能够不负时光,保持高洁的情操,努力的姿态,实现人生之“橙黄橘绿”。

诗歌是一门慢艺术,需要我们放慢教学节奏,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诗歌意象,以象捕意,并改变意象割裂的教学现状,对诗歌意象进行有机整合,生成深远的意境,调动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并链接学生生活,领悟诗歌无穷意蕴,渐渐走进诗人,触摸诗歌的心跳,与诗人进行思想情感的共鸣,于慢行诗歌中听见学生生长的声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谈古诗的意象、意境、意蕴
诗意疏密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如何写现代诗,怎样才算诗?
【诗词春秋】浅谈古典诗词意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